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 套装共5卷)

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 套装共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甘泉,蔡震 编
图书标签:
  • 郭沫若
  • 年谱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文学
  • 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
  • 红色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9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6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8
套装数量:5
字数:23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 套装共5卷)》依据目前所能得见的郭沫若的所有材料,力求完整、真实地反映郭沫若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丰富多彩的一生,包括他的人生道路、思想历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国务活动、人际交往等各方面。

目录

第一卷
编写凡例
家世
1892年(壬辰光绪十八年)出生
1895年(乙未光绪二十一年)3岁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4岁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5岁
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6岁
1899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7岁
1900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8岁
1901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9岁
1902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0岁
1903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1岁
1904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2岁
1905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3岁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4岁
1907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5岁
1908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6岁
1909年(己酉宣统元年)17岁
1910年(庚戌宣统二年)18岁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19岁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20岁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21岁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22岁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23岁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24岁
1917年(丁巳民国六年)25岁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26岁
1919年(己未民国八年)27岁
1920年(庚申民国九年)28岁
1921年(辛酉民国十年)29岁
1922年(壬戌民国十一年)30岁
1923年(癸亥民国十二年)3l岁
1924年(甲子民国十三年)32岁
1925年(乙丑民国十四年)33岁
1926年(丙寅民国十五年)34岁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35岁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36岁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37岁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38岁
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39岁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40岁

第二卷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41岁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42岁
1935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43岁
1936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44岁
1937年(丁丑民国二十六年)45岁
1938年(戊寅民国二十七年)46岁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47岁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48岁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49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50岁

第三卷
1943年(癸未民国三十二年)51岁
1944年(甲申民国三十三年)52岁
1945年(乙酉民国三十四年)53岁
1946年(丙戌民国三十五年)54岁
1947年(丁亥民国三十六年)55岁
1948年(戊子民国三十七年)56岁
1949年(己丑民国三十八年)57岁
1950年(庚寅)58岁
1951年(辛卯)59岁
1952年(壬辰)60岁
1953年(癸巳)61岁
1954年(甲午)62岁
1955年(乙未)63岁
1956年(丙申)64岁
1957年(丁酉)65岁
1958年(戊戌)66岁
1959年(己亥)67岁
1960年(庚子)68周岁
1961年(辛丑)69周岁
1962年(壬寅)70岁
……

第四卷
第五卷
后记

精彩书摘

  《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 套装共5卷)》:
  10日作诗《狼群中一只白羊》。发表于20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诗有《序》,讲述了10月5日在东京召开的世界主日学校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发生的事情:当来自朝鲜的白牧师最后登台演说,讲到所有来自朝鲜的会员受阻,不能参加大会时,“司会者勃劳恩博士竟摇铃宣告闭会。白牧师握原稿高举其手,一手拭泪,放出悲壮之声而喊叫日:‘哦哦!满堂的兄弟姊妹!请为我,为我的同胞祈祷哟!’”诗写道:“‘哦哦!/满堂的兄弟姊妹!/请为我,为我的同胞祈祷吧!’/哦哦!这是何等悲壮的喊叫!/何等圣洁的泪潮呀!//白牧师!圣洁的老人!/我禁不住我的泪泉滔滔流迸!/我禁不住我的魂髓战栗难任!/白牧师!圣洁的老人!/你为什么要向他们悲号?/你为什么要叫他们祈祷?/他们不是一些披着羊皮的狼群?/他们不是一些敛着利爪的鸷鸟?/他们不是抓扼着了你的咽喉?/他们不是吞噬尽了你的心脑?”“/你手中的原稿怎么不变成手枪,炸弹,剑刀?/你须知哭也无益了!/祈祷也无益了!/天国已经倒坏了!/天国中的羊群要被狼群吞尽了!/狼群中的一只白羊呀!/别用再和他们嬉戏了吧!/别用再和他们嬉戏了吧!/快丢下你的Bible!/快创造一些Rible罢!”
  读到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觉得作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大有自然主义派的风味”。但“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眼中钉”》,上海《拓荒者》1930年第1卷第4、5期合刊)
  13日作诗《胜利的死》(其一)。发表于11月4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写道:“可敬的马克司威尼呀!/可爱的爱尔兰的儿童呀!/自由之神终会要加护你们,/因为你们能自相加护,/因为你们是自由神底化身故!”
  初收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8月初版《女神》;又收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6月初版《沫若诗集》;后收《沫若文集》第1卷;现收《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
  从报道得知爱尔兰独立军领袖,新芬党员马克司威尼,自8月中旬为英国政府所逮捕以来,幽囚于剥里克士通监狱中,开始写此诗。
  17日诗作《司健康的女神》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咏道:“Hygeia呀!/你为甚么弃了我/我若再得你蔷薇花色的脸儿来亲我,/我便死——也灵魂安妥。”收《沫若文集》第1卷,保留了《女神》初版本“附白”,附注说:“原有计划,并未完成。最后完成者为五幕剧,此为第一幕,但内容略有不同”;现收《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
  “我开始做诗剧便是受了歌德的影响。在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之后,不久我便做了一部《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和《湘累》以及后来的《孤竹君之二子》,都是在那个影响之下写成的。助成这个影响的不消说也还有当时流行着的新罗曼派和德国新起的所谓表现派。特别是表现派那种支离灭裂的表现,在我的支离灭裂的头脑里,的确得到了它的最适宜的培养基。”(《创造十年》)
  30日作诗《葬鸡》。发表于10月16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署名沫。诗有四节及“尾声”,借葬一只误食鼠药的鸡,讥讽世人的“利己主义”。诗中写道:“鸡!鸡之雌!/你到要可怜……可怜……可怜我自己!/可怜我们‘人间世’间人,/只是些利己主义底结晶体!/我如今忏悔无已,忏悔无已!/我提起你的形骸,/和着泪儿,投在大海里,/我看你浮着不沉去。/我怕渔师取了去,毒了渔师;/鱼儿吞了去,毒了鱼儿。/我又凫向海心,/把你取来,埋在这儿沙里。//天地永远做你的幽栖,/大海永远在替你奏着哀词,/一年来的相知化作一生中的相思,/你鹫鸟般的羽仪永远在我眼前活栩栩。”
  ……

前言/序言

  一、《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年)》依据目前所能得见的郭沫若的所有材料,力求完整、真实地反映郭沫若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丰富多彩的一生,包括他的人生道路、思想历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国务活动、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二、编写原则: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方面的最新成果,经过认真比较研究,编写入谱,力求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对于现有关于谱主生平的记述文字以及相关史料,要在确认其真实、准确的原则下使用。需要重新考订者,以考订的结果入谱,并以编者注的形式简要说明。难以简要说明者,谱文之外,另文记录在案。
  三、郭沫若的生平活动一律人谱。郭沫若已发表、出版的文章、著述(包括讲话、书信、日记、题词、译著,以及用外文撰写的作品),一律入谱。
  四、编写要求。
  1.郭沫若为谱主,叙述谱主事迹,省略主语。
  2.对于谱主事迹、作品,作完整、客观的陈述。本事的叙述文字力求简洁明了。对本事必要的说明文字、材料引述等另段记述。
  3.全书编写,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日期不详者,或记为旬,或记为本月;无月可据者,或记某某月间,或记为季,或记为本年。旬记于每旬之末,某某月间、季,分别插入当年相关位置。同一日中,凡能区分早、午、晚者,均直书“上午”“下午”“晚”,按时间先后分段编排。同一日期或时段有多项记事者,从第二项起,另段撰写。段落前以“◎”号标明,表示与第一项记事日期或时段相同。
现代文学史料精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传略(1890-1980) 书籍简介 本书系一套汇集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若干重要人物生平、思想嬗变及学术成就的文集。它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命史诗,而是通过对多位跨越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个体命运的细致梳理,构建起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图。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这些文化巨匠在动荡时代中如何应对挑战、构建学说,并最终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轨迹。 本套书共分四卷,收录的传主虽然身处同一历史洪流,但其学术路径与人生选择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正是本书叙事结构的核心张力所在。 第一卷:思想的拓荒者与新文化的奠基(1890s - 1930s) 本卷聚焦于世纪之交涌现出的,致力于引进西方思想,推动中国文化“立新”的先驱人物。重点深入探讨了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合作。 其中收录的人物传略,详述了他们从传统学术体制中走出,如何通过翻译、著述和教育,系统性地引介诸如进化论、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乃至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过程。尤其关注了他们在语言文字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与遭遇的阻力。 内容侧重举例: 一位著名教育家兼文学批评家: 其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教育现代化的执着追求。对其在“五四”时期参与的两次重要论战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其思想从温和改良转向激进批判的内在逻辑。 一位哲学思想的引介者: 详尽记录了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将康德哲学体系引入中国,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与西方体系进行初步对话的尝试。 第二卷:革命年代的知识分野与文化担当(1920s - 1940s) 这一卷深入考察了在国家命运的剧烈变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复杂思想光谱和文化责任的承担。内容涵盖了从都市左翼文学的繁荣到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迁徙与坚守。 书中详细描绘了几位代表性人物在特定历史关口所做的抉择。他们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拉锯,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维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或选择投身于更直接的社会变革。 内容侧重举例: 一位历史学大师: 侧重于其史学理论的演变,特别是他对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书中收录了他战时在西南联大期间的讲稿节选,体现了艰难环境下的学术坚韧。 一位小说家与社会观察家: 分析其作品中对底层民众苦难的深刻描绘,以及他如何通过叙事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对国民性批判的深化。重点分析了其在解放区建立之初,对“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早期实践与自我调适。 第三卷:共和国初期的学术重塑与专业化(1950s - 1960s初) 本书的第三卷将目光投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意识形态重构背景下,学术谱系的调整与学科体系的建立工作。这一时期的传主多为学贯中西、在新旧体制下均有深厚根基的资深学者。 本卷着重探讨了国家规划下的学科整合过程,如语言学、考古学、古典文学研究等领域如何确立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客观呈现了学者们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对自身学术积累进行反思与“立足点”转移的艰难过程。 内容侧重举例: 一位古典文献学家: 详述其如何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某一批重要古籍的整理与校注工作中,以及他如何在新中国史观指导下,对传统学术史进行重新评价。 一位宗教学者: 分析其在“批判唯心主义”浪潮中,如何通过对本土哲学传统的再挖掘,来寻求学术立足点,并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第四卷:跨学科的探索与学术精神的坚守(1960s - 1970s末) 第四卷记录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一些学者的非主流研究方向或隐秘的学术坚持。这些传主或因其研究领域在当时不受重视,或因其独特的治学风格,得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 本卷试图揭示在高度集中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如何通过精微的、非政治化的学术活动,维持知识分子的内在尊严与专业标准。部分内容涉及了对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的抢救性研究工作。 内容侧重举例: 一位语言人类学家: 关注其在偏远地区进行的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工作,这些材料的珍贵性体现在其记录的客观性和对活态文化的保存。 一位艺术史家: 记录其在十年间,如何通过私人收藏、笔记和口述,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关于中国近现代绘画流派变迁的关键信息。 整体价值 本套《现代文学史料精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传略》的价值在于其集约性、侧重点的广度与材料的鲜活度。它避免了对单一巨匠进行过度个人化渲染的倾向,而是通过并置、对比不同人物的生命轨迹,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其在时代变迁中不懈追求学术真理的独特切入口。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考究,注重引证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道,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而言,阅读舒适度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资料密度极高,每一页都塞满了翔实的信息,没有丝毫的注水成分。我尤其欣赏它对郭沫若不同艺术创作阶段的背景考察,比如他对神话剧的探索,书中详细列举了当时国内外对这些新剧的评论,以及他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与突破,这种全景式的展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现代戏剧史的理解边界。它不再仅仅是关于“郭沫若”一个人的年谱,它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在动荡中寻找新生的百科全书。

评分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客观性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伴随着政治风向的摇摆,但这部长编似乎超越了这些短期的波动,致力于构建一个最接近事实原貌的“时间轴”。它不仅记录了郭沫若光辉灿烂的成就,也毫不回避地记录了他人生中那些备受争议的时刻,比如某些政治立场的反复或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参与。这种冷静的“在场记录”,使得读者能够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套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地基,所有的后续研究和讨论,都必须以其中记载的详实材料为起点。对于任何想真正探究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严肃读者来说,这五卷本是不可替代的深度文献。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么厚一套书,会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斥着流水账式的记录?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编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在事件之间架设了细密的逻辑线索。比如,书中对郭沫若在不同时期思想转变的剖析,不是突兀的“一夜醒悟”,而是通过对其阅读书目、参与论辩、以及与特定友人的交往过程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一个渐进的、充满内在张力的转化过程。这种叙事层次感,让郭沫若这个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化的符号。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在跟随一位最贴心的向导,穿越时间隧道,亲历了他人生中的每一次关键抉择。阅读体验极佳,甚至让人有些欲罢不能,恨不得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其中。

评分

这套鸿篇巨制,光是捧在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史料厚度产生敬畏之情。我最近开始细读这套书,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生平记录,更像是一部浓缩了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乃至政治变迁的宏大史诗。作者对于郭沫若先生不同人生阶段,无论是留学时期那种浪漫与激进并存的激情,还是后期投身革命洪流中那种坚定的信念与角色的转变,都捕捉得极为精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手稿、信件的引用,那些文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和最终定格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大量的原始文献被系统地梳理和排列,使得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叙述都显得有根有据,绝非空泛的赞美或批判。读完第一卷,就已经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翻这部著作,立刻被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叙事风格所折服。它真正做到了“年谱”的精髓——即通过时间线的精确锚定,来展现人物命运与历史事件的交织。这套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对郭沫若本人做出最终的价值评判,而在于提供了一个无比详尽、几乎可以“复原”其生活图景的资料库。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节点时的处理方式,它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将背景材料、相关人物的论述、当事人的日记原文并置,留给读者自行去思考和辨析。这种克制的叙事姿态,反而更具力量感,让读者得以穿透历史的迷雾,去观察一个复杂人格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的索引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完善,检索起来毫不费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