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独特视角下的法国大革命研究。作者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为我们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舆论产生及扩散的生动画面,严谨而不失文采。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居然能够动摇一个帝国的统治。出于无知、好奇甚至幻想而产生的民间谣言,如何动摇国本?对于舆论的监视和镇压,何以成为舆论扩散的动力?法国大革命前夕,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一向被忽略的民众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大戏即将开锣。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Farge),法国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多年,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视角独特,善于解剖社会边缘人群,注重分析其群体与个性特征。已有30多部专著问世,代表作有《档案的诱惑》《群众的逻辑》《脆弱的生命》等,曾与米歇尔·福柯合著《家族的混乱》,并有多部作品译成英文。由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她于2016年荣膺国际享有盛誉的丹·大卫奖。
她的作品极具原创性,向我们展现了几乎不为人所知的18世纪巴黎大众生活的一个侧面。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结合了详实的描写和充满洞察力的评述。同时,它又非常生动活泼:部分是因为恰当的引用,部分是因为作者对材料的回应以及她细腻的写作方式。
——彼得·伯克,英国历史学家
法尔热是一个动人的、近似诗人般的作家,她完成了一项令人叹服的成果……她的主要动力不是设计世界历史图式,而是赎回和恢复被遗忘者的声音。
——乔尔·雷尼,哈佛大学
导论
第一部分日记、报纸和警方记录:街头流言
第一章被轻视的言论,被追查的言论
第二章引人入胜的言论:控制、侦讯与反抗
第二部分谣言:形式与动机
第三章多变性与碎片化
第四章动机
第三部分反对国王的言论或巴士底狱的档案(1661—1775)
第五章“谁能阻止我杀了国王?”
第六章“你英勇的臣民值得拥有一位超越他们的国王”
结论
注释
前言
在18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构建起人们所说的“精神实体”。这是最后的陷阱吗?是捕捉过去、充满幻想(总之是诗意的)的历史学家的众多化身之一吗?他们曾经错过了那些言论,但现在,正费力地将它们从故纸堆中摘录出来,希望归还它们被国王夺走的那么多年的自由。
当然,这是个梦想,但也是一种信念。靠近那个时代各种事件的言论发生之地,研究那些流窜于街头巷尾的观点,可以构建出故事的情节。如果没有人用心去收集它们,四散的言论将永远保持沉默。当然收集它们,不是为了给它们建个博物馆,而是透过它们看似无足轻重的外表,去找寻那些或反抗或赞同的深层意味,而这些都是从那些从来没有被征求(亦未授予)过话语权的人们口中迸出的。
完全重现那些无名之辈的批判之辞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很清楚自己时常会遇到言论的缺失。这样的言论是无法复原历史的,尽管研究者努力在原始资料中寻找,希望它们历经岁月依然鲜活生动,但言论依然是个谜。如今只模模糊糊地确定那些躁动、呼吁和感慨,还有那些秘密对话或公开言论存在过,并且造成一些(有迹可循)的行动,以及历史上无数重要的时刻。有时,沉默的资料中会打开一个缺口,言论被记录下来,通常是因为那些言论引发了公愤或是勇闯某个禁区。这可能是某些忠于职守的警方密探从公共场所打听来的八卦;或者是某些对激烈而颠覆性的运动充满好奇的专栏作者报道的对话;也有可能是被他人检举、被判违法的言论,其始作俑者会遭到追捕;还有那些涂写在墙上的字迹和散落在地的传单上的文字。
整个18世纪,言论都折磨着当局。关于这一点,当言论是表达反对意见时,大家都能理解;然而,当它们看起来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歌功颂德时,当局依然备受折磨,这就很让人吃惊了。“支持的话语”所带来的困扰并不亚于“反对的话语”:这是严重损害君主制最深层的思想之一,按照这一思想,庸俗且易冲动的民众根本就无权妄议时事。万一有什么公共事件必须征得民众的同意,一般也是通过常规的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或是惩戒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些言论,对各种好的、不好的事件发表意见,表明客观存在且显而易见的事实:巴黎人民并不盲目地接受他们生活的现状。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对民众恐惧至极的君主政体看来,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以及对所见所闻发表的言论,居然毫无意义。我们应该调查这一领域,揭示话语管控的意义所在。重新收集这些言论并非易事,因为它们已经分散在不计其数的资料中,可是一旦找到,就可以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它们的历史、存在的理由、话语的动机以及随着时代与事件而形成的不同转变。18世纪正如其他世纪一样,充斥着谣言。这是一个特例吗?可以说这是公众舆论或是某些政治立场的表达吗?这个提问是很大胆的,可能给人抓住时代错误的把柄,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男男女女都是国王的臣民而非政治主体。然而,这也是最实在的问题,不是为了再次找寻世纪末那场奠基性事件——法国大革命——的根源,而是为了将言论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运动之中。表达出来的言论与广泛传播的舆论,在言与行的间隙中产生距离、制造歧义并且组织起某些新事物。故而,要在它们产生的地点以及它们涌现的中心牢牢地掌握它们,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新事物的形成,福柯所说的‘时事’出现了。”
18世纪的时事是由一介草民在炽热的公共空间发出的、经常被惩戒的言论构成的。我们都知道,小说家们喜爱这些生动的言语,以此表现不为人所知的悲剧或卑微的放弃。我们知道他们想通过对话的艺术让人认知这一“鲜活的实体”,尽管艺术从来就不能改变实体。把这美好的任务留给他们去完成吧。而与此同时,历史学家努力剖析话语以提取其意义,他们特别渴望为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俗事命名,那些日常的言论往往一说出口就消失了。但就是它们,插入原先密不可分的时代之间。这个插入的空隙产生了时事。应该这样说:“他曾为粗鄙的话语困扰,他必须把它们说出来……”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的学术佳作。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那种古典的法式论辩的严谨性贯穿始终,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因为每一个论点背后都紧跟着具体的、生动的历史实例作为支撑。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难以考证的“谣言”本身,他采取的审慎态度值得称赞,不轻易下定论,而是着力于分析谣言存在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动机”。这种对史料的敬畏感,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它成功地将“舆论”——这个捉摸不定的概念——具体化为可分析的对象,探讨了它如何从边缘渗透到权力核心的运作过程。这本书的结论是具有高度启发性的: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确定性的渴望,往往会催生出最荒谬也最危险的叙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界限。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部对“历史心理学”极富野心的探索之作。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功力不仅在于资料的搜集,更在于他解读这些资料背后的“人性底色”。他没有将当时的民众简单视为被煽动的无知群体,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在长期压抑和不确定性中所产生的合理恐惧与愤懑。那些关于“面包危机”的流言,与其说是对饥饿的直接反映,不如说是对未来不安全感的集体投射。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对同一谣言的接受度差异的分析尤其精彩,揭示了信息传播路径中的社会分层。比如,贵族沙龙中的“自我安慰式”谣言,与底层民众间的“求生式”恐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使得整本书的立意远超一般的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群体歇斯底里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报告,读来让人深思,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关于法国大革命前夕舆论和谣言的著作,简直是一面映照那个时代社会心态的魔镜。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让我们嗅到巴黎街头弥漫的尘土与焦虑。我尤其欣赏它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剖析,那种口耳相传的、未经证实的传闻如何在沙龙和咖啡馆中迅速发酵,最终汇集成一股足以撼动波旁王朝根基的暗流。它不仅仅是梳理了哪些谣言在流传,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例如,对王室财政危机的描绘,那些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挥霍无度的私语,是如何被放大和扭曲,成为民众心中愤怒的燃料。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嵌入到微观的社会心理层面,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在那个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刻,一个谎言的效力,有时比一千篇官方公告都要来得迅猛和致命。读完后,我开始思考,今天我们身处的信息洪流中,是否也正孕育着某种“前夜”的幽灵。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但它绝非枯燥的学术堆砌。作者对于“舆论场”的构建过程的描绘,简直是一场精彩的社会学实验的文字记录。他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那些激进的宣传品或小册子,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信息是如何穿透阶层壁垒的。想象一下,那些在印刷厂里被秘密印制的传单,是如何通过识字的市民、甚至是不识字的匠人之间的重复转述,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偏差。这种“看不见的手”如何操纵民意的过程,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特别是,作者对于“讽刺文学”在瓦解权威方面所扮演角色的论述,犀利而深刻,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割着贵族阶层的虚伪与空洞。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但叙事节奏感极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作者的导览,穿梭于革命前夜巴黎拥挤而喧嚣的街巷之中,耳边充斥着半真半假的低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将“情绪”提升到了与“事件”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此之前,我总是习惯于从经济因素或哲学启蒙思想去理解大革命的爆发,但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视角——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氛围”的积累。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当理性叙事(如启蒙思想)尚未完全普及,或者说,当官方话语已经完全失去公信力时,谣言是如何填补信息真空的。那些关于自然神权、教士腐败以及贵族阴谋论的碎片化叙事,如何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极具煽动性的“敌人”形象。作者对“口述文化”与“印刷文化”交织影响的研究尤为精妙,它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在那个印刷术尚未完全统治一切的时代,信息的流变速度和失真程度是惊人的。阅读它,让人对“共识的脆弱性”有了全新的体认。
评分好
评分好书!谢谢京东!谢谢快递员!谢谢!
评分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评分东西挺不错的,赞!
评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通过描绘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使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法国大革命
评分Hao
评分速度快 快递快递服务态度很好 商品没有瑕疵 关键是价格优惠 很满意 好评
评分好书,活动很给力,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舆论与社会生活,表明了民间声音反映的诉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