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中华帝制历两千余年。欲了解泱泱中华帝国之历史,绕不开的是皇帝,说不尽的是往事。
《帝制往事》从十五个方面详细梳理皇帝制度,不独对皇帝衣食住行等细节娓娓道来,更从帝制深层运行规则的方方面面反思历史兴替得失。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帝制形成与皇权的魅力
第二章 皇权旁落的危机
第三章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第四章 从内阁到军机处
第五章 帝王权术的秘密
第六章 皇帝与功臣
第七章 变法的困局
第八章 忠奸之辨的怪圈
第九章 天子重英豪
第十章 皇位传承的烦恼
第十一章 皇帝的后宫
第十二章 皇帝与太监
第十三章 皇帝的衣食住
第十四章 永生的渴盼
第十五章 帝制的终结
后记
精彩书摘
众所周知,“品德”这玩意很难量化,从而作出准确的评价。为了蒙混考官,不排除有人刻意掩饰自己,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更何况人性复杂多变,一个好人也难免不会转变为坏人。这样一来,究竟谁的品德高尚,谁敢拍胸脯作出担保?
至于才干的高低也难精确衡量,对于没有做官经历的人来说,个个如同白纸一张。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是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既然品德、才干全凭主观判断,以致成了虚设的标准,这样一来,能够硬性把握的就只剩下“门第出身”了。况且地方官在本辖区内选拔推荐“后备干部”,其视野本来就难以跳出官员子弟的圈子;或者权钱交易,谁给的利益多就选谁的子弟做官,以致入仕做官成了官僚子弟和世家大族的专利,一般的中小地主都难以分到一杯羹,贫寒子弟要想改变命运,简直比登天还难。结果官职名义上不能世袭,但实际上还是走回了世袭制的老路,皇帝能不伤脑筋?
其实,皇帝心目中的理想的选官制度应该是由自己把握选官权。众所周知,用人权是统治者最重要的权力,在实行察举、九品中正制的两汉魏晋时代,皇帝只能在地方官推荐的人选范围内任用官员,这等于让地方官分享了用人权,皇帝当然不会满意。另外,理想的选官制度还应该是一种竞争机制,能对全社会各阶层产生激励作用,凝聚尽可能多的国家成员对朝廷的向心力。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行的结果让官僚子弟垄断了仕途,他们把人仕为官,视为当然,未必感激皇恩,尤其是把大批的贫寒子弟排除在官僚队伍之外,更让皇帝不能容忍。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困惑,作为统治阶级最高代表的皇帝为什么希望把出身贫寒的人吸收到统治阶层中来呢?
在古代社会里,皇帝当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但这不意味皇帝希望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固化为世代相传的特权阶层。换言之,皇帝不希望贫富贵贱永远不发生转化。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度里,经济贫困、地位低贱的人都是大多数,如果不给这些人改变命运的机会的话,他们就可能向命运低头,不思进取,使得社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他们中的某些人也可能向命运挑战,但由于备受压制,便只能像陈涉、吴广那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揭竿而起。由此可见,出于维护王朝长远利益的考虑,皇帝不可能漠视出身贫寒的人永无出头之日这个问题。
皇帝治理国家真的很难,一人肩负亿万臣民的众望,要摆平、理顺的关系堪称千头万绪。官职当然不能世袭,但任期制同样烦恼不少;选官不能全凭家世出身,又不能一点不看门第背景;选官当然要注重德才,但如何才能找到衡量德才的客观标准呢?
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了,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的王朝带来了新的气象,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终于取得了突破。隋文帝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已有,开始尝试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初年,下诏实行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了。
从此,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不仅摒弃了血缘世袭,也告别了拿虚无缥缈的道德、才干标准来衡量的模式。表面上看,科举制是以学识选官,实际上是根据考试的名次选官。这一制度也难说是最完美的办法,但无疑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办法。只要是皇帝的男性臣民,家世清白,没有作奸犯科,不在服丧期内,不分年龄、财富、门第,均可拥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一旦金榜题名,随即人仕做官,平步青云。所有社会成员,不分贫富贵贱,拥有了平等的起点,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公平的选官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
……
帝制往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帝制往事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