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维特根斯坦是谁?
2 怎样阅读维特根斯坦?
3 一本罗素主义的小册子《逻辑哲学论》
4 维特根斯坦的图画理论
5 转变中的维特根斯坦
6 规则的规则?
7 一条语言游戏规则?
8 维特根斯坦的其他思想
9 逻辑?罪与地狱
有关文献
规则的规则?
维特根斯坦的新看法是,意义的中介是受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而非静态的名称关系。既然使用语言来谈论的客体在这样的活动期间不得不持续下去,它们就只可能是物理客体。名称不像粘在客体上的标签,而像住宅上的街道号码。它们只从它们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取得意义。(街道号码对找到我们要找的住宅是有用的。)
有关受规则支配的活动像什么?维特根斯坦偶然发现了一个比喻很适合他的要求,不过这个比喻的角色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是有所变化的。为了提炼出语言的这种受规则支配的特征,他将之与游戏相比:
当我们研究语言时,我们把它想象成一种有固定规则的游戏。我们将它比为使某个游戏是这种而不是那种的限度。(《哲学的语法》,第3部分,第77节)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最著名的一个概念:“语言游戏”概念的起源。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概念,能被派上重要的用场,不过这些用场并不全是维特根斯坦所愿意认可的。他宣称这个概念没有明晰的边界:
游戏的概念如何来界定呢?什么仍可算是一个游戏,而什么又不再是?你能给出一个边界吗?不能。你可以划一个边界。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划出。(《哲学研究》,第1部分,第68节)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是错误的。这种意义上的模糊起因于德语单词“spiel”既具有“游戏”的意思,又具有“玩”的意思,抛开这一点不谈,游戏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冯·纽曼(von Neumann)和约翰·纳什(John Nash)那些数学家构建一个详细的游戏的一般理论的结构,那个理论旨在帮助科学家与哲学家理解有趣的问题的范围。它们甚至包括了真理与意义的问题(以及其他的语言—世界关系)以供讨论,维特根斯坦从中提出了他的语言游戏观念。情况也许是这样,专注于这个典型的结构等于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用法。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反对意见,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游戏比喻的有效性极有可能被证明为恰恰依赖于游戏理论所构建的那个结构。因此,很难确定他的语言游戏观念是一个妙手偶得的比喻,还是一个令人赞叹的直觉。
在这两种情况下,语言游戏的观念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一开始都没有扮演主要角色,而是自我应用了一个比喻。起初,这个观念仅仅是为了提炼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规则的所有重要作用。在《哲学的语法》第2部分,第244页,他索性这样告诉读者:
你无法躲在规则之后,因为没有什么之后。
规则的观念与标准的概念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因为,很清楚,如果不存在正确的标准,就不可能去谈正确地遵循了一个规则。事实上,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这两个观念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
维特根斯坦逐渐认识到,游戏不仅仅是用作比较的有益的客体,它们也可能是语言自身有益的模型,当它被实际运用时,意味着语言的进程。语言变成了语言游戏的聚结。
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作“语言游戏”。(《哲学研究》,第1部分,第7节)
因此,语言游戏不是言说游戏。其行动并非言语行为或其他语言活动,而是典型的服务于某些非语言学目的的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游戏构成基本的语言—世界连接。
最后,语言游戏,而不是规则,在逻辑与语义学中变成了上诉的最后法庭。
我们的错误在于,我们在本该将所发生的事情视为一种“原始现象”的地方,却去寻求一个说明。就是说,在那儿,我们本该说:这个语言游戏正在被玩。(同上,第1部分,第654节)
然而,在语言游戏能够支配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规则之前,有大量的工作必须进行。按照这个方向,维特根斯坦议程的第一项就是去更好地理解规则以及遵循规则的观念。在《蓝皮书》(Blue Book)的第12到13页,维特根斯坦问:当某人被教给一个词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词用法的一个规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教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
A�闭庵纸淌且恢植倭贰�…
B�闭庵纸袒蛐硖峁└�我们一个规则,这个规则本身与理解、服从等过程有关联。然而,“有关联”意味着这个规则的表达构成了这些过程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必须区别这两种情况,理由是:
在可能被称之为“遵循规则的过程”与“包含规则的进程”二者之间,我们必须有所区别……就像我乐于解释的那样,如果规则的符号构成演算的组成部分,我们将要说这个规则与理解、服从等等有关。
然而,规则的符号性表达在遵循这个规则的进程中起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规则的实际表达一定引导我的遵循规则的活动。可是,被一个规则引导,那是什么意思呢?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这个问题变成了他后期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最最重要的问题了。在其他场合下,在《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也就是第1部分第143到242节,他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部分作为维特根斯坦的遵循规则讨论而为人熟知。
已经可以看出来,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问题不在于遵循规则是什么意思,或被规则引导是什么意思。遵循规则的讨论,先是被罗伯特·佛格林(Robert Fogelin),后是被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赋予一种怀疑主义的解释。按照这种解释,维特根斯坦是在问一个人是否能知道他在遵循什么规则,以及他是否在正确地遵循这个规则。然而,对遵循规则的讨论作仔细的阅读,将显示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假如维特根斯坦的遵循规则讨论不是一个怀疑主义的练习,它又是什么呢?在此,意识到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化装,将会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如所周知,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读写困难症患者。很多读写困难症病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一个人不能识别他或她所遵循的规则是什么。例如,如果你问这样一个读写困难症患者:“为了使它开口向左或向右,你用哪种方式来写字母E?”被询问者也许不能回答,纵使他或她与大家一样正确地写出了这个字母。这样一个读写困难症患者并不知道他或她正在遵循什么规则。一个人可能会说,在这样的例子中,一个读写困难症患者盲目地遵循了一个规则。
仅仅通过留意一个人在做什么,并不能发现他正在遵循什么规则,这一点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看法。他写道:
较早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语法规则是对我在使用这个词的某一场合所经验到的内容的一个详细说明。按照这种观点,它们就好像是我在理解这个词时暂时经验到的那些属性的表达或结果。(冯·赖特编,《维特根斯坦未刊手稿》,第116节)
即使维特根斯坦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找到引导其活动的叫作“规则”的任何现象学的实体的不可能性,他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他拒斥现象学的语言以后所导致的一个自然结果。他并不在意在内部与外部作出区分。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极其敏锐的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只是这位智者使用了大量精确、有时略显晦涩的符号和例证来引导你。开篇部分的论证力量强劲,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仿佛一下子就被拖入了哲学论辩的核心战场。然而,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并不满足于建立一套封闭的体系,他更热衷于展示现有体系的裂痕与局限。那种对“我能说什么”和“我不能说什么”的边界不断试探和描画的过程,充满了张力和美感。书中对一些经典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摒弃了常见的二元对立,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流动的、依赖于语境的理解路径。对于任何致力于严肃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把精良的“思想手术刀”,能够精准地切除那些寄生在思维深处的冗余结构,迫使我们回到语言使用的最初现场去重新定义我们的认知。
评分这本哲学著作的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在于它对人类思维边界的探索深度。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穿透语言的迷雾,直抵概念的本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醍醐灌顶”,仿佛原本模糊不清的思考图景忽然被精准的激光束照亮,每一个论断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钻石,坚实而多面。书中对于“意义”的追问,绝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与我们日常的经验、情感的涌动紧密相连。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词语,比如“真理”、“知识”、“理解”,挖掘出它们背后隐藏的、令人不安的假设。这种对基础概念的彻底颠覆,带来的不是虚无感,而是一种更为坚实、更贴近实际的认知框架。文字的打磨极为讲究,逻辑链条的推进严密得如同精密机械,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节奏感,让人在跟随作者深入复杂论证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思想飞驰的快感。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的状态,才能真正领会其深层韵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仿佛经历了一场温和而彻底的地震。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恰恰相反,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识别那些看似合理实则空洞的陈词滥调。作者对逻辑和语言界限的界定,精妙绝伦,尤其是在处理那些传统哲学试图用宏大叙事来解决的难题时,他选择了一种极为谦逊却又无比有力的“解构”方式。书中对具体情境和语言游戏的细致描摹,打破了抽象思辨的藩篱,让人意识到,哲学思考并非高悬于空中的纯粹理性活动,而是根植于我们如何共同使用语言、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之中。这种从上至下的审视,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那些宏大的形而上学争论瞬间变得“脚踏实地”。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拒绝迎合读者的坦诚,他并不试图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而是坚持用最精确的方式呈现思想的曲折和艰辛,这本身就是对学术严谨性的一种最高致敬。
评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是以一种反哲学的方式来讨论哲学。它拒绝了西方传统中那种试图建立一套涵盖一切的宏大理论的企图,转而将焦点放在了日常语言的实际运作上。我被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所折服,他似乎能够看到普通人在交流时那些转瞬即逝的理解偏差和意义漂移,并将它们精准地捕捉下来。书中对“界限”的强调,不仅是逻辑上的,更是实践和伦理层面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新视角,这种视角是内敛的、谨慎的,但同时又拥有撼动既有观念的强大力量。对于那些厌倦了陈旧哲学辩论,渴望看到一种真正清新、锐利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智力冒险。它不是用来被简单“读完”的,而是用来被“消化”和“内化”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像一些流行哲学读物那样提供简化的速成指南,而是要求读者付出相当的认知努力。作者对论证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执着,初看起来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繁琐,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辨析,都承载着推翻旧有世界观的巨大能量。我对书中处理某些悖论的方式印象深刻——不是去“解决”它们,而是清晰地展示它们是如何在特定语言框架下“产生”的。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批判方法,它改变了我对许多“难题”的看法,让我不再执着于找到一个唯一的、永恒的答案,而是转向了对问题生成机制的考察。这本书需要反复研读,因为它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极强,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关联,仿佛每次都揭开了一层面纱。
评分还不错的东西,有优惠时候购买的。
评分这套丛书译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家的个案研究,由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和张世英推荐,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养。
评分优惠卷有时能抢到,但是要不想买的不能用卷,要不就是缺货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好的不得了 很不错的书很喜欢 很好哦哦
评分刚有一个问题,如果一直囤下去,早晚会买光iangde
评分很好的书 很不错 质量很好 很不错 很喜欢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随便看看。。。。。。
评分刚有一个问题,如果一直囤下去,早晚会买光iangd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