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 [On Schopenhauer]

最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 [On Schopenhau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S.杰克·奥德尔 著,王德岩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叔本华
  • 西方哲学
  • 悲观主义
  • 意志与表象
  • 存在主义
  • 伦理学
  • 心理学
  • 思想史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900
版次:2
商品编码:114035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最伟大的思想家
外文名称:On Schopenhaue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38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首先简要介绍了叔本华的生平经历和他的性格,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原因,然后则以其最重要的著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核心,分别对叔本华在哲学、美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刻地论述,帮助读者既能了解叔本华的整体思想,又能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导论

1 叔本华的生平与性格

2 历史背景

3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4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的世界

5 基础美学: 柏拉图的永恒形式

6 悲观主义?道德和禁欲主义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基础美学:柏拉图的永恒形式
  在哲学史上,叔本华更像是一个有趣的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美学、绘画艺术、诗歌和音乐都有研究。然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之源,即无尽的欲求(意志)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部分,他论述了这个主题。它的题目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正是在这部分,他向另一位影响其哲学发展的思想家柏拉图表示了敬意;也正是在这儿,他讨论了艺术和它对于有意义的存在的积极意义。所有这些在这部分的副标题里都已表明:“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以外的表象:柏拉图的理念:艺术的客体。”
  在标题页中他用希腊语引了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但又为那些不懂希腊语的人翻译为:“那没有起源而又永存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消逝着而又从未存在的又是什么?”柏拉图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恒的理念,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正在生成着的东西——经验世界。在全面论述叔本华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看法之前,需要介绍一点背景知识。
  柏拉图关于形式的学说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是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其个体性,它们看上去简直难以辨别。让我们以鸬鹚为例。如果一个人漫步在多岩的爱尔兰海边,遇到一大群黑色的、蹼足的鸟冲向海面刺向它们的食物——海洋中小到能让这些俯冲的“轰炸机”从水中拖出来的生物,他确实无法把这些捕食的鸟中的任何一个与另一个区分开。如果我们抓上一打,把每一个的头部染上不同的颜色,起上不同的名字,然后放掉。当我们再漫步海边的时候,我们就能认出它们,并在这一打鸟之间作出区别了。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设法把它们个体化。如果不借助于以这种或另外的一些方式所作的记号,我们就无法认出它们。这可以由普遍形式存在得到解释。柏拉图以及其后继者都认为,这些普遍形式由每个个体得到确证,它们解释了种的相似性。而且,它们被说成是永恒的、不变的。根据当代澳大利亚哲学家基思·坎贝尔(Keith Compbell,像其他的澳大利亚当代哲学家一样,他喜欢与所谓的“共相问题”较劲)的看法,它们是“解决一个明显的问题唯一的至少也是最好的方法:如何解释实体世界中的相似性的问题,如何解释重复的特征一再产生的问题”。他继续说:
  共相是被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在实在的实体结构中,什么可以解释我们所遇到的空间上有序相似和时间中的重复发生?共相问题只有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一个语义学问题。
  但是,我不同意语义学问题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照我的看法,实体(对象)和语义(词)的方面已经纠缠在一起产生了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而且,我认为一个语义焦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共相问题的方式,最终我还会回到这个论题。正是柏拉图在谈论床和桌子、正义、美和善的时候,为随后所上演的被称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戏剧搭好了舞台,虽然他的看法基本上是实体性的。让我们看一下他在《对话录》中对苏格拉底关于普遍形式对有意义的谈话的重要性的看法:
  考虑到所有这些或其他类似的困难,如果一个人拒绝承认事物理念的存在或在每一类中区分出一个明确的形式,他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安置他的思想,只要他不承认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特性,他就会彻底破坏所有谈话的意义。
  这是柏拉图看问题的方式。对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所有实在论者都坚持共相的存在。那么它的对手,唯名论者呢?照坎贝尔的说法,“唯名论者”(nominalist)这个词不只有一种拼法。他说:
  有一些学者为每一个拒绝共相的人都贴上“唯名论者”的标签,但这模糊了一个很关键的区别:拒绝共相、拒绝共性的存在的普通唯名论者和一些例外,他们只是把共相看作是谓词或类的影子。他们认识到只有具体的殊相和条件(sets)具有属性。在蒯因(Quine) 那儿,还有时空的观点;在古德曼(Goodman)那儿,甚至没有条件。但是这种比喻哲学(trope philosophy)强调肯定了共性(数量、关系)的存在。
  “比喻哲学”是唯名—唯实之争中出现的新的力量。澳大利亚的当代形而上学家们持有这种形而上的观点。坎贝尔自己把“唯名论”拼写为一个大写的“P”,“P”代表了属性(property)。属性是一个比喻,它只是存在于时间中的一个抽象的特殊。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一半。这些比喻的意义才是这句话更重要的另一半。除了时空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存在。我们平时当作事物考虑的东西,比如钻石,只是一些比喻。
  然而,坎贝尔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唯名论者。传统唯名论者吸收了实在论者的信条:数和量一定是共相。坎贝尔引用了我在前面57页已经用过的弗兰克·拉姆齐(Frank Ramsey)的警告。坎贝尔把拉姆齐的看法表达为:“当一场哲学争论成为在两种立场之间无法解决的摇摆,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两者都是错的,而且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前提。”接着他从这个观点得出结论:“实在论和唯名论之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精确地呈现出这种模式,它们共同的错误前提是:任何数或关系必须是一个共相。”照坎贝尔的看法,实在论是对于事物本质的二元论叙述,而唯名论只是几种可能的一元论还原中的一种。殊相论(particularism)就是这些很有影响力的一元论的一种,而比喻哲学最好被理解成为它的一种形式。他好像要用“相似唯名论”来命名他的这种形式的比喻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事物的属性自身就是殊相,没有什么共相”。
  然而,作为澳大利亚当代形而上学家领袖人物的D.M.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却宁愿被看作是一个实在论者。在他看来,实在论者可以被放在两个阵营之中:一个阵营相信属性是共相;另一个相信属性是比喻。这两个阵营都是实在论者的阵营,因为他们都相信属性是存在的。他们的不同仅在对这些属性本质的看法上。共相实在论者相信属性独立于确证自己的客体而存在,而比喻实在论者则相信它们不能独立存在。
  但坎贝尔和阿姆斯特朗最后在一个共同点上观点一致:使这两个世界——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世界——得到最好的结合,为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古老冲突寻找解决的办法。坎贝尔称赞唐纳德·威廉姆斯(Donald Williams)具有解决唯名论者与实在论者之争所必需的洞察力。根据威廉姆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实在论者被定义为主张属性存在,而唯名论者则是主张共相不存在。属性、比喻都被说成是作为殊相而存在。照这个说法,说两个地方有相同的绿荫就是它们各自拥有一片绿荫,而它们彼此很相似。属性的相同不再被视为同一(identity)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共相。
  现在舞台已经搭好,只待叔本华上场。我们既为叔本华阐述他对于共相问题的看法,也为进入他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问题上的立场作好了准备,同时也要对他的立场作出批判性评价。现在来探究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叔本华提醒我们,他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等级概念或者叫意志的客体化等级——“植物中的客体化等级比石头中的高,动物中的等级比植物中高”。叔本华认为,意志的客体化“像在最微薄的晨曦到最强烈的阳光之间一样有无穷的等级”。他要求我们在这些等级中认出作为“原初的不变的形式和所有的自然物体的属性,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还有依据普遍规律显示自身的普遍的力”的柏拉图式的理念。因此:
  所有这些理念作为一个总体又把自己呈现于无数个体和个别单位之中,理念对个体的关系就是个体的典型对理念的摹本的关系。这种个体的杂多性是由于时间、空间,而其生灭无常则是由于因果性才能想象的。在时间、空间、因果性这一切形式中,我们又只认识到充足理由律的一些不同形态。而理由律却是一切有限事物,一切个体化的最高原则。并且在表象进入这种个体的认识时,理由律也就是表象的普遍形式。与此相反,理念并不进入这一最高的原则,所以一个理念既说不上杂多性,也没有什么变换。理念显示于个体中,个体则多至无数,是在不断生灭中的。可是理念作为同一个理念,是不变的。充足理由律对它没有意义。但是充足理由律是主体一切认识的形式,只要这些主体是作为个体而在认识着,那么,这些理念也就会完全在这种个体的认识范围之外。因此,如果要这些理念成为认识的对象,那就只有在认识着的主体中取消个性,才能办到。














  ……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rt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海中的沙粒:一种存在的沉思》 在浩瀚无垠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被卷入命运的洪流,感受着时而激越、时而平静的潮汐。这本《海中的沙粒:一种存在的沉思》,并非要以宏大的叙事去描摹人类文明的波澜壮阔,也非要以深奥的哲学体系去解构宇宙的终极奥秘。它所要做的,是沉下身来,贴近那些最幽微、最普遍的生命体验,试图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无常中,捕捉那丝缕般的意义,或者,即便没有明确的意义,也能找到一种与之共处的智慧。 本书的写作,源于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深好奇与困惑。我们为何在此?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下,个体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古老的问题,虽然常常在哲学的殿堂中被反复提及,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它们却如同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暗流,随时可能涌现,搅动心湖。本书试图以一种更为散文、更为贴近个人感受的方式,去触碰这些问题,而非进行学理上的严谨论证。它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一场与周遭世界的静默交流。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无边的寂静”,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寂寥的时刻。清晨醒来,面对着还未完全褪去的夜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静,那一刻,外界的声音似乎都被稀释,唯有内心的回响愈发清晰。或者,在一个拥挤的城市角落,看着无数擦肩而过的面孔,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却与他们如此疏离,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对个体孤独感的深刻体会。作者不回避这种孤独,而是试图去理解它,去寻找在孤独中依然可以存在的姿态。孤独并非全然的否定,它或许是通往更深层自我认识的必经之路,是剥离虚幻幻象、直面真实的契机。 接着,在“欲望的漩涡”,我们将审视生命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摆脱的力量——欲望。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对名誉、地位、爱情的渴求,欲望如同一团火,驱动着我们前进,但也可能吞噬我们。本书不会简单地批判欲望,而是探讨欲望的起源,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如何能在被欲望裹挟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我们会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念头,比如对一件物品的渴望,对他人赞扬的期盼,以及那些更宏大的野心,并尝试去分辨,哪些欲望是滋养生命的,哪些又是在消耗生命的能量。理解欲望的运作机制,或许能让我们在追逐与失落之间,找到一种更自在的平衡。 “时间的流沙”这一部分,将带领我们去感受时间的力量。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为任何人停留。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倒计时便已开始。我们或许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感伤,因错失的机会而懊悔,但本书更倾向于探讨如何与时间和平共处。与其徒劳地追赶或对抗,不如学会在当下安顿下来,珍惜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我们会反思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记忆,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它们是如何构成我们生命的纹理。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那些值得被铭记的价值,去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即使这痕迹最终也会被时间的潮水慢慢抹平。 “苦痛的涟漪”将深入探讨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难。疾病、失落、背叛、死亡……这些词语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我们常常试图逃避,试图否定,但苦难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无处不在。本书并非要宣扬悲观主义,而是希望通过对苦难的诚实面对,去寻找一种坚韧的力量。苦难能剥去我们的骄傲,让我们更加谦卑;它能让我们懂得珍惜,更加感恩;它甚至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在绝境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作者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转化苦痛的观察与思考,希望读者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慰藉,或者一种更强大的内在支撑。 “美的瞬间”则是在沉重的思考中,点亮一丝明亮的色彩。美,可以是晨曦中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的温柔,可以是孩子纯真无邪的笑容,可以是音乐触动心灵的共鸣,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怀。本书强调,美并非只存在于艺术的殿堂,它就散落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我们会尝试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并思考它们为何能触动我们的灵魂,为何能给予我们力量。在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无常与脆弱之后,对美的感知与珍视,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存在的锚点”部分,是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的,一种在混乱与无序中寻求解脱的可能性。在认识到生命的局限性,理解了欲望的无止境,感受了时间的无情,也正视了苦痛的存在之后,我们该如何安顿我们的心灵?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锚点”。这个锚点,可能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某种价值的坚守,一种对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视,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它是一种内在的定力,一种无论外界如何风雨飘摇,都能让心灵找到片刻安宁的力量源泉。 《海中的沙粒:一种存在的沉思》,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世界,而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生图景。它承认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理解个体的脆弱,也看到了那些在艰难中闪烁的人性光辉。它没有提供拯救世界的大道理,但希望能在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心中,点燃一盏微弱的灯,照亮一条通往自我理解与内在平静的道路。愿读者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丝共鸣,一次启发,或者,仅仅是与自己独处时,一种安静的陪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午夜时分,用一种近乎咏叹的、却又夹杂着尖刻讽刺的口吻,向那些尚未完全被世俗磨平棱角的年轻人娓娓道来。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哲学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链条,相反,它拥有着一种惊人的、直击人心的文学性。作者的笔触时而优美得令人屏息,描绘出艺术、美学中转瞬即逝的超脱瞬间;时而又锋利得像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切割掉那些构建我们日常意义的虚假支柱。我特别欣赏其中那种对“个体经验”的极端重视,它不屑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普世的道德教条,而是聚焦于个体在面对匮乏、痛苦和死亡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强调主观能动性与本体论困境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你读的不是理论,而是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着一场危险而迷人的对话,他用他一生的沉思,试图为你绘制一张通往内心深处的藏宝图,尽管那宝藏可能只是一片虚无,但探寻的过程本身,已经是对平庸生活最有力的反抗。

评分

读完此书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朝圣之旅。这趟旅程的终点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只有一片宁静而广袤的荒原。然而,正是这份荒原的辽阔和寂静,赋予了心灵前所未有的开阔感。作者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去征服世界,而是如何与自己内心的永恒挣扎和平共处。书中对艺术和超脱的论述,提供了一线光亮,那是一种暂时摆脱“意志奴役”的可能,一种通过审美距离达成的冷静旁观。这种冷静,不是冷漠,而是看透事物本质后的超然。它指导我们如何有尊严地面对生命中无法避免的匮乏和痛苦,不去粉饰太平,也不去绝望沉沦,而是选择一种清醒的、略带嘲讽的姿态去体验这一切。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多么精妙且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并迫使我们以更严肃的态度,去面对我们自身的“存在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与其说是逻辑推理的堆砌,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围绕核心主题不断深化的冥想录。每一章节都在不同的侧面,反复敲打着那个核心的“意志”的概念,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同一块坚硬的石头上,用不同的工具雕刻出同一幅图景的不同细节。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某些论述有重复之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重复”实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强调,它旨在穿透你对既有观念的麻木。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形而上学问题,转化为了可以被日常经验所感知的具体情境。例如,对日常琐事的描述,那些无休止的社交应酬、对财富的追求、对爱情的迷恋,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解释。这种将宏大哲学概念渗透到微观生活细节的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它让哲学不再是高塔上的理论,而是你每天早晨醒来时,面对镜子时必须直视的真相。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积极心理学和建构论思潮的现代读者而言,接触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维上的“排毒”。它像一剂强力的泻药,将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头的那些关于“进步”、“幸福”和“目的性”的幻想,统统清理干净。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反直觉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一个由盲目、无意识的力量所驱动的世界。这种世界观的颠覆性,要求读者必须放下原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警惕性去重新审视一切。我尤其被其中对“苦难”的重新定义所吸引。它不再是需要被迅速治愈或逃避的负面情绪,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必然状态,是生命存在的底色。正因如此,这本书所提供的慰藉,不是让你“感到好起来”,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不好”。这种深刻的理解,反而带来了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不期待奇迹、但仍能优雅前行的勇气。它训练你的心智,使其能够承受更重的、更真实的重量。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当代哲学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直面人类生存境遇中最核心的困境,那种深入骨髓的虚无感和徒劳感,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剥开,呈现在我们面前。初读之下,会有一种被完全看穿的惊悚感,仿佛所有的美好憧憬和无谓挣扎,都在作者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下,变得苍白无力。这种哲学上的彻底悲观主义,绝非故作姿态的愤世嫉俗,而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上。作者似乎从未相信过人类的理性能够主宰一切,他更倾向于将我们视为某种盲目冲动、永不餍足的意志的奴隶。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拉扯,一方面是这种对现实的冷酷剖析带来的智性上的震撼与愉悦,另一方面则是随之而来的、难以排遣的存在主义式的焦虑。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粉饰太平的“意义”,去探究那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是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灵魂深处矛盾的、近乎文学化的揭秘书。它不会给你廉价的安慰,只会给你清醒到近乎痛苦的真实。

评分

jd活动给力,好书

评分

不是你想的是传记类有意思的那种书。

评分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拉康哲学映像_张一兵著_2006.02_378页(1).pdf

评分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评分

从来没有多数人的暴政,只有暴政创造出的多数人。

评分

好好好好眠你叫你OK你摸干娘哦哦刚你我go红米自我红哦

评分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评分

好书而且不贵,一天一本。

评分

壳子有点挤压的痕迹,减一星。这个系列听说大受欢迎,希望能通过本书对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有所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