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人性/ 类存在物
类存在物
历史性和自由
宗教批判
分工
2 劳动和异化
资本主义商品交换
货币和分工
异化劳动
作为阉割的异化
异化, 消费和家庭
作为卖淫的婚姻
3 作为历史研究法的辩证法
历史研究法
政治经济学
阶级斗争
再论主—奴关系
共产党宣言
4 共产主义革命
国家的消亡
共产党的使命
感性“人” 的诞生
妇女的社会
继续革命
5 马克思主义与对压迫的批判
作为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
性别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批判
种族与革命
性的被放逐者
6 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
实践和“自然”
环境和革命
可持续(发展) 的可能性
参考书目
货币和分工
尽管是一种必要条件,货币的出现本身并不表示资本主义的出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决不是仅仅由“货币循环”给予的(鲍特莫尔,1956,176—178),“只有当生产工具和物质资料的拥有者在市场上与出卖他的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相遇时资本主义才兴起了——这一历史条件包含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鲍特莫尔,1956,176—178)。在资本主义的进程中,生产工具,包括生产场所、原材料、设备、劳动以及一个统一的市场,在货币循环之外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对这些工具的占有不仅是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还是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即货币拥有者或资本家与“自由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的前提。“自由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来自于他“将自己的劳动能力处理为他自己的商品”的能力,或者是因为“没有其他商品可以出卖——缺乏实现他的劳动能力的任何外在条件”(鲍特莫尔,1956,176—178)。
不再会有(如果曾经有)一种被如此巧妙地设置的所有者的相遇,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的出现(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相遇)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地位。不是因为任何自然的优越性,而毋宁是因为历史的好运——这种好运是由伴随着“整个一系列社会生产的古老形式的绝迹”而出现的早期经济形式促成的(鲍特莫尔,1956,176—178)——资本家获得了生产工具,然后获得了劳动者所没有的相当的经济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于物质条件的优越,而且来源于使资本家成为价值的主要决定者的历史条件。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就这样被以互相依赖为特征的不平衡所决定:首先,被劳动者作为“资本家的资本存在的生产模型”(鲍特莫尔,1956,136)所代表的东西如利润所决定;其次,被资本家对劳动者来说所代表的东西,即选择劳动机会的“自由”(如此以求生存)所决定。对资本家来说,劳动者代表着财富;对劳动者来说,资本家代表着生存。
显然由于被实现自身生存的需要所限制,“自由”劳动的含义被重新定义了:不仅“自由”被减少了,而且它与把人从其他类存在物中区分出来的实践劳动相对立。以交换为中介的劳动的价值不是变少了,而是增多了,因为它能被直接地转化为工资,即转化为一种中介——其“存在的理由”是它代表了一切商品化了的劳动。劳动者和钻石一样具有被外在地赋予的价值。“自由”劳动在经历了从创造一个“世界”(如历史性)到再生产生存条件的转换之后,现在它要么必然成为一种胡说,即不再是真正自由的劳动;要么根据这种新的社会关系被重新定义。劳动者具有维持生存(如果不是生活的话)的“自由”,资本家具有剥削劳动者的生存条件的“自由”。
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式,在其具有彻底和永久地改变一个人与劳动、与自我、与他人、与将来的关系的意义上,它还是“划时代的”。例如,请回想一下工厂劳动者的境况。17岁时我去犹他州的德撒瑞制药公司工作,有两年的时间我每天制作婴儿用的静脉注射针包;细小的针经过试针孔的检验被装进塑料注射器之中,然后我再小心翼翼地用塑料盖盖好,轻轻地将30个注射包(每包36根针)抛到传送带上。一周6天,一天8小时,每小时2。56美元。在一周48小时内,我与劳动的关系被机器传动所控制:整个过程需要我的身与手、我的双眼,需要弯着背在岗位上调节明亮的杀菌灯灯光——为了完成工作份额,我必须看清楚试针孔。
如在露天足球场工作的每一个工人一样,我努力完成我的工作份额。我穿着每一个同事都穿的消过毒的蓝色工作服,举手提针,与我的更为熟练的岗位同伴相配合,调笑我们如何互相之间的不认识——除非我们抬起头来看,用同样单调的语调说说工厂里的蜚短流长。我租房子,买便宜食品和公交车票,为我的手买些普通的保护品。我努力不思考任何东西,并且学会了像水手一样骂骂咧咧。
我与他人的关系:由一个紧急情况所促成,我成了工人阶级的一个非常年轻的妻子——当我丈夫在他的货车上时,我在家里为他做饭洗衣。我学会了如何用啤酒忘却我的工作,与我的婆婆一起将花生捣碎,在星期六晚上看“爱之舟”电视节目,等待着星期六的到来以便我可以给在600英里之外的科罗拉多的母亲打电话,然后无缘无故地痛哭一场。我学会了如何围绕着公交车的线路、对婚姻的期待和各种小病小痛将家庭以及工厂生活谱成一首管弦乐曲。我有了一对双胞胎孩子。在我的“私人的”和“公共的”生活中我明白了我可以成为一项任务的职员——任务的实施不需要什么技巧。我设法工作半天,因为需要钱。学会将针头装起来不需要什么技术,我的长长的手指会帮我忙;同样完成我的家务也不需要什么技术,长期受苦锻炼出来的耐心会帮我。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大生产排除了独立的个体人格,而有利于“取代能力”,即有利于一种组织形式——它对劳动力的剥削通过指定性任务对创造性劳动的取代被最大化了。正如马克思所概括的:
将个人与物质因素结合在商品中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就这样成了资本的一个功能,一种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每一过程同时是一个对劳动力剥削的过程,但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模式是第一次成为划时代的剥削模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将它的巨大的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组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并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时期。
……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固守传统的学院派路线,反而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和批判精神。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宏大理论背后的,关于人类经验、社会结构乃至情感张力的隐秘线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实践的对比分析,那种不带偏见、以平视的姿态去审视不同文明智慧的勇气,令人十分钦佩。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哲学探讨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冒险,挑战你固有的认知框架,并引导你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思想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思考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老辣而富有个性,绝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可以比拟。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叙事才能,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反问,或者用一个精妙的比喻瞬间点亮一个原本晦暗的概念。我注意到,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理论体系时,作者并没有采取机械的分解,而是采用了非常注重“内在张力”的写法,仿佛在描绘一场场思想之间的激烈辩论。这种写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这些思想在诞生之初所经历的挣扎与碰撞。尤其是一些对历史事件的穿插描述,简练却精准,为抽象的理论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搏击。
评分我必须赞扬作者对于“概念辨析”所投入的心血,这是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部分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核心概念早已被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失去了其原有的锐度和精确性。然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对每一个关键术语的流变、语境的迁移以及内涵的微妙变化进行了审慎的考察。它没有满足于给出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追溯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重新赋予生命或被扭曲的。读到这些部分时,我深感自己对所熟悉的概念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仿佛被邀请进入了词语诞生的秘密作坊。这种对语言和思想本体论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无可置疑的力量感和信服力。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它成功地避免了同类题材常见的“堆砌感”。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彼此之间形成了强大的逻辑支撑,而非简单的章节堆砌。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主题的螺旋上升”,每深入一层,都会回溯并重新审视前文提出的某个观点,赋予其新的维度和更深的内涵。这种编排方式,让读者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巩固和深化理解,避免了“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弊病。对于那些追求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而是一张由无数坚固节点和柔性连接线构成的思想网络,让人对整体脉络的把握清晰无比。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作者似乎对人类思想史有着百科全书般的掌握,从古希腊的哲学源头一直追溯到近现代的社会思潮演变,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网络。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思想流派的梳理,它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被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细致的解剖和比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迷宫,每条路径都通往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而作者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既不跳过那些晦涩难懂的节点,也精准地指明了穿梭其中的捷径。对于那些希望建立起一个全面、立体的思想地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它强迫你去思考知识的边界和学科之间的隐形联系,那种被知识的洪流冲击洗礼的感觉,非常畅快淋漓。
评分正品好书,伟大的思想象
评分好喜欢这套书。。。。。
评分中华书局精装本好,值得买。大爱京东,最近收不住手,一直在买。
评分正品好书,伟大的思想象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笛卡尔,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这套基本上收集齐了。感觉印刷质量有提高的空间。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首先简要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让我们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然后则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伦》、《哲学研究》等,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读,让我们既能全面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整体思想,又能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从来没有多数人的暴政,只有暴政创造出的多数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