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简要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以让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然后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如《地下室手记》、《双重人格》、《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马寅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哲学、宗教哲学。译著有《论犹太教》等。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前言
1 哲学和小说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3 《双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记》
4 《罪与罚》
5 《白痴》和《群魔》
6 《卡拉马佐夫兄弟》
7 总评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双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记》
这个人正走在毁灭的路上,他正在失去他的身份。他几乎不能控制自己……(《双重人格》)
一个人,不管他是谁,总是和到处喜欢按照他喜欢的方式行事。……无论如何,他要保存对他来说珍贵的和极其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人格和个性。(《地下室手记》)
在前两部我将要讨论的作品《双重人格》(1846年)和《地下室手记》(1864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对这个问题明确作出回答:什么是人的困境?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给了我们一块基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哲学都立足于其上,这个回答在《双重人格》中只是部分地给出,而在《地下室手记》中才更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1877年11月,已经是写完《双重人格》多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写道:尽管这部早期的小说存在“形式”上的问题,但是“它的思想是相当明晰的,在我的作品中,我从未更严肃地表达过任何东西。”这部小说是关于一个普通的办公职员的,其名字是雅科夫·彼得罗维奇·高略德金,一个有名无实的顾问,他的工作是抄写办公文件,在真实的自我双重化(至少在身体上)开始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之后,他逐渐精神失常。
在这之前,高略德金显然是他的同事们取笑的对象。他太热衷于取悦他人,一个胆小鬼,一个婆婆妈妈的人,喜欢把自己失败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痛恨这些品质,但却没有看到他自身就有这些品质。在小说的开头,他似乎自满自足。在这部小说的首页,我们被告知:当高略德金闲来看着镜中的自己时,“其主人显然十分满意他所看到的一切”。
后来,当他在一个生日晚会上遭到嘲笑、羞辱以及肉体驱逐时,他的自尊被摧毁了。这个生日晚会是为祝贺克拉拉·奥利苏菲耶芙娜而举行的,她是德高望重的国家议员奥利苏菲·伊万诺维奇的女儿,也是他暗中希望娶到的女人。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表现,为他的佣人租了一身制服,整整一天都雇着一辆奇异的马车,仅仅为了结束时“倒在椅子上,全然不觉得恐惧”。
在晚会的惨败之前,已有迹象表明一切似乎不妙,甚至可能加倍的糟糕。那天早上在遇到他的老板时,他正坐在与他的社会地位不相符合的马车里,高略德金不知所措:
高略德金先生看到:安德烈·菲利波维奇无疑已经认出了他并且使出全身力气盯着他,以致他不可能再隐藏下去,脸红到了耳根:“我应当鞠躬吗?我应当与他讲话吗?我应当承认我们认识吗?”我们的英雄陷入了难以言状的苦恼中,“还是我应当装作不是我,而是长得极其像我的其他人,从而若无其事一般”?
就在这个插曲一结束,高略德金很突然地决定造访他的医生,克里斯蒂安·伊万诺维奇·卢滕斯皮兹。这次访问中,他极其狼狈,医生告诉他:“你需要对你的整个生活进行根本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性格的改变。” 高略德金甚至在医生的办公室似乎就处于两种人格转变的边缘:
……高略德金先生正经历一种奇怪的转变。他的灰眼睛闪着奇怪的光,他的嘴唇抽搐着,他脸上的每块肌肉和每个特征似乎都处于流动中。他从头到脚都颤抖着。
这次访问结束时,高略德金故意误解了医生问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他“从前住在”哪里的,他回答如下:
“克里斯蒂安·伊万诺维奇,我现在活着,我甚至从前就活着。我一定活过,不是吗?”高略德金回答道,边说还边带着一丝笑,克里斯蒂安·伊万诺维奇对他的回答有点惊慌。
联系到高略德金在这次对医生的即兴访问中的其他奇怪举动,这似乎已不仅是幽默,特别是考虑到高略德金平时并不是那种幽默的人。直到那一刻,他似乎一直在怀疑他的存在,并准备铸造一个新的身份。仅仅几句话之后,当他离开医生的办公室时,我们被告知:高略德金“意识到了他的自由”。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 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 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 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 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 (Wadswort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 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书名:最伟大的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Dostoevsky] 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声悠长而深邃的叹息,又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人类思想的史册上投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他并非一位循规蹈矩的哲学家,也非一位墨守成规的文学巨匠,而是一位用生命去体验、用灵魂去拷问、用笔尖去撕裂人性的普罗米修斯。他深入人类内心最幽暗的角落,挖掘出最赤裸的欲望、最痛苦的挣扎、最深沉的矛盾,并将这一切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直面自己,直面那个既神圣又罪恶,既崇高又卑劣的“人”。 一、 时代的烙印与灵魂的深渊 1821年,在俄罗斯帝国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降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在古老庄园的神秘传说和严厉管教的交织中度过,这或许为他日后作品中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对道德律法的深刻思考埋下了伏笔。然而,命运并未因此眷顾他。早年丧母,又经历了父亲的惨死,这些家族的悲剧如同无形的网,将他早期的人生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中。 更具颠覆性的是,他参与了彼得堡的革命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渴望改变沙皇专制的俄罗斯。然而,这份政治热情最终换来了死刑判决,尽管在行刑前夕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的苦役。这四年冰天雪地的苦役生涯,如同熔炉一般,将他炼狱般地洗礼,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在西伯利亚的矿井中,他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流放者朝夕相处,他们的罪恶、他们的忏悔、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微光,都深深地烙印在他敏感而深刻的灵魂之中。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切身体验,也让他对“善”与“恶”、“罪”与“罚”、“信仰”与“怀疑”这些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 裂变的灵魂与宗教的追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与其说是在讲述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场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灵魂拷问。他笔下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处于精神的危机之中,他们被内心的矛盾、外部的压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迷茫所折磨。 在《罪与罚》中,他塑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超人”,从而摆脱道德束缚,而犯下滔天罪行。这个人物的内心斗争,是对尼采“超人哲学”的深刻预言和反思。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恶并非源于单纯的邪恶,而是源于一种扭曲的理性主义和对自身价值的极端追求。他试图用“理性”去逾越道德的界限,却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经历,揭示了脱离了神圣律法的理性主义的危险,以及对人类有限性的敬畏。 《卡拉马佐夫兄弟》更是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的兄弟们置于一场围绕着弑父罪的伦理与宗教的巨大漩涡之中。伊万,那位才华横溢却对上帝失去信仰的知识分子,他的“地狱就是别人”的哲学论断,以及对上帝存在的质疑,成为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阿里沙,那位虔诚而纯真的修士,他身上体现了基督般的爱与牺牲精神,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救赎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探讨了信仰的危机、道德的真空、以及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他借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命运,深刻地质问: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是否都被允许?这种对信仰的挣扎,对理性与情感的权衡,对自由意志的拷问,至今仍然 resonating (回响) 在现代人的心中。 三、 存在主义的先驱与人性的深层剖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刻地预言了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许多核心命题。他对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恐惧、焦虑的描绘,对自由选择的沉重责任的探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无休止追问,都使其成为存在主义的遥远先驱。 他笔下的人物,如《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一位近乎圣洁的“白痴”,却在充满了欺骗、虚荣和残酷的现实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走向悲剧。梅诗金公爵的善良与纯真,在世俗的洪流中显得如此脆弱,但也正因此,他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中美好与纯洁的最后一份寄托。 《地下室手记》则堪称现代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那个生活在“地下室”里的匿名叙述者,以尖锐的自我剖析,揭示了人类理性背后隐藏的非理性、自欺欺人的冲动,以及对自由的悖论式追求。他既鄙视自己的卑劣,又以这种卑劣为傲,这种病态的自我意识,揭示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幽暗与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他敢于将人性中最丑陋、最不堪的部分暴露在阳光下。然而,他并非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他最深的绝望之中,总闪烁着一丝对救赎的希望。他相信,即使在最深的罪恶和痛苦之中,人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拥有通过忏悔和爱获得救赎的可能。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对善恶的纠缠,以及对神圣恩典的渴望,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独特魅力。 四、 影响与遗产:照亮现代灵魂的灯塔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后世的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乃至普通读者的灵魂。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探索,到加缪对荒诞的抗争,从萨特对自由的强调,到弗兰克尔对意义的追寻,几乎所有的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影响。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部关于人类存在、关于精神困境的深刻教材。他教会我们,要敢于审视自己内心的黑暗,要勇于面对人性的复杂,要永远不要放弃对意义的追寻,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来自于征服世界,而是来自于征服自身的罪恶与欲望,来自于拥抱爱与信仰。 《最伟大的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Dostoevsky]》这本书,并非试图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一个固定的“思想家”的标签,因为他的思想本身是流动、是辩证、是不断演进的。它更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迷宫的入口,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个既充满痛苦又闪耀着神圣光芒的文学世界。在这里,我们将与那些在精神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物一同经历挣扎,一同感受煎熬,一同追问那些永恒的命题。在这趟思想的旅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困惑,那些被压抑的渴望,那些对生命的敬畏,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得到了最深刻的映照。他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也是一个人性永远无法穷尽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