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生平与主要著作
多明我修道会/
卡西诺, 1225—1239 年
那不勒斯与多明我会修士, 1239—1245 年
巴黎, 1245—1248 年
科隆, 1248—1252 年
巴黎: 学士和硕士, 1252—1259 年
意大利: 奥维多和罗马, 1259—1268 年
《反异教大全》
罗马: 《神学大全》
巴黎, 1268—1272 年
那不勒斯, 1272—1274 年
2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新柏拉图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
阿威罗伊
迈蒙尼德
奥古斯丁
托名狄奥尼西者与《论原因》
阿维森纳
多明我会
3 《神学大全》与哲学
论文
哲学是足够的吗?
4 迈蒙尼德与否定方法
迈蒙尼德
阿奎那
神的本质及其分享
5 创造物的产生
上帝与创造物
创造物的产生
6 人类的灵魂
灵魂与肉体
如何研究灵魂的力量?
理解的物质对象
作为理解对象的人类自身的灵魂
作为理解对象的非物质存在
来世生活中的理解
模仿
意志
7 上帝
与创造物相关的上帝的作用
创造物的作用
8 美德
习惯与美德
亚里士多德及其超越
上帝与自然法
审慎
正义
勇敢
节制
模仿上帝的完美
结 语
参考书目
《神学大全》与哲学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他不断关注的哲学领域的许多观点提供了最好的诠释。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谈到的,在他生命的后期,为准备写作《神学大全》,他撰写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著作。他撰写的关于许多争论问题的著作,在《神学大全》中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部分。为了这一工作,他撰写了许多关于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评论。除了这些独立的评论,撰写《神学大全》构成了他短暂生命最后10年中最重要的计划,甚至这些评论也都与《神学大全》密切相关。继那些独立成篇的演讲手稿之后,《神学大全》为他的学生提供了更为简洁精炼的神学观点。
《神学大全》也可以帮助现代读者了解在《神学大全》产生以前,阿奎那就那些充满争论的问题所撰写的作品。例如,历史学家一般把《围绕真理的纷争问题》视为阿奎那在12世纪50年代晚期——他在巴黎的第一个时期——集中论述的人类陈述的真理问题。参阅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发现其不同的侧重点。在第一部分的第16个问题中,他讨论了如何看待上帝的真实性,其目标是解释上帝的真实性,这是真理的基本尺度,这一神圣的观念为解释其他事物提供了范式。创造物体现了与上帝观念中的范式相一致的、第二位的真理标准。而真理的第三位的标准才为人类思想所拥有,即人类对物质对象的理解与创造物相符的真理。这种关于真理的论述包括两个层次,即人类自身是上帝观念中的范式的产物;人类关于真理的概念则以上帝的创造物为基础。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谓的真理,用阿奎那的术语来表达,仅仅是第三位的真理标准。
根据现代的标准,这是一种具有多重标准的、复杂的真理观。离开这一认识就会误解阿奎那。当他为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进行启蒙而论述上帝时,并不包括这个题目。在第15个问题中,他讨论的仅仅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在第16个问题中,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关于上帝的真理问题上。阿奎那由于习惯用学生便于掌握的方法提出问题,因此选择了这种方式介入对问题的讨论,其目的是帮助人类掌握旨在理解上帝真理的认识能力。这是一个类比证明。对阿奎那而言,人类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对神的本质的认识。将《围绕真理的纷争问题》与《神学大全》结合在一起来阅读,有助于现代读者更好地解读阿奎那,因为这样更容易发现他所揭示的真理与其神学方案之间的适应性。由于这个原因,在接下来的一章中,作者将集中讨论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以便为观察阿奎那对古典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运用、发展和转变提供一个窗口。
在1266—1273年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刻,在尚未完成的作品中,阿奎那始终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神学大全》上,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体系进行建构。在评论《箴言录》时,阿奎那依据的是伦巴德的结构框架。许多神学家,诸如波拿文都、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奥克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的著作,也多为对《箴言录》的评论,他们没有机会建构自己的神学框架。但阿奎那在他的《反异教大全》中则体现了建构自己神学框架的创造性,而《神学大全》则构成了阿奎那建构其神学框架的最好尝试。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极具匠心,它并非按照阿奎那作品的年代顺序或主题的传统分类来展开,而是似乎构建了一条围绕“人类认知极限”展开的螺旋上升路径。从对感官经验的初步探讨,到对抽象理性的攀升,再到最终触及超验领域——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读者不断向前。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思想自身的演化逻辑。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阐释拉丁文术语时,总是能给出恰到好处的背景补充,既不显得啰嗦,又能精准地还原概念在当时语境中的全部重量,这对于理解阿奎那的思想深度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部厚重的哲学史梳理,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心灵体验,它不只是告诉我们阿奎那“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体会到阿奎那“是如何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奇特的、近乎“内省式”的亲密感,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指导,更像是与一位见多识广的同伴在深夜里研讨一本极其深奥的古籍。在探讨诸如“上帝的存有论证”等经典命题时,作者并没有陷入对论证有效性的简单裁决,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阿奎那提出这些论证背后的“问题意识”上——他是真正在试图回答什么?那种对思想动机的挖掘,远比对结论的罗列来得更有价值。书中对阿奎那伦理学中关于“德性”的论述,处理得尤其精妙,将抽象的教义转化为了对人类行为动机和幸福观的深刻洞察,让人不禁停下来,对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一番沉思。这种由文字引发的深度内观,是许多严肃学术著作难以达到的效果,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洗礼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和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它对阿奎那思想的“空间感”的营造。作者似乎成功地将我们从当下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置于那个特定的中世纪学术环境中,但同时又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使我们能够以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质问那些古老的前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阿奎那对“目的论”的阐释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非批判性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努力去重现阿奎那建构世界的内在逻辑,理解他为何会将“目的”视为一切存在的终极驱动力。这种致力于“理解之理解”的写作态度,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罕见的学者的谦逊与敬重。读完后,我不仅对阿奎那的哲学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我们这个时代在定义“真理”和“知识”时可能已经不自觉地放弃了哪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维度。
评分这本关于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读起来像是一次深入心智迷宫的探险,作者似乎摒弃了传统的、僵硬的学术叙事框架,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对话性和沉浸感的笔触。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阿奎那复杂思想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诗意的精准度。它没有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描绘成一堆尘封的教条,反而赋予了这些论述一种惊人的现代感和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引导去思考,那些看似遥远的形而上学命题,究竟是如何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世界产生共振的。作者处理“信仰与理性”这一核心议题时,其细腻的层次感令人叹服,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瞭望台上,俯瞰着理性思辨与神圣启示的交汇地带,既不偏废一方,也未曾简单地将两者视为调和物,而是揭示了两者之间那种动态的、相互建构的关系。那种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洞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阿奎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的宏大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起伏中,对人类智识探索的可能性产生了由衷的敬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但又颇具挑战性的,它不像那些试图“简化”经典作家的作品那样提供捷径,而是毫不畏惧地将我们置于阿奎那思想的深处,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力。作者的叙述节奏控制得非常高明,时而缓慢深入,剖析如“实体”、“潜在性”这类晦涩的概念,如同慢镜头回放般细致入微;时而又陡然加快,将阿奎那思想的广度——从伦理学到自然法,再到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吸收与改造——一气呵成地展现出来,让人在短时间内领略到其思想的磅礴气势。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避免了将阿奎那描绘成一个枯燥的逻辑机器,反而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的面貌。书中的一些论证推导过程,被作者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历史文本的解读,而是在旁观一场思想的辩论赛,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对知识获取过程本身的兴趣。
评分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读好书,读书好。。。。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评分好评 书本身内容印刷什么的都不错 就是包装有待加强 有的书边角被磕瘪磕皱了
评分作者安排全书结构方面很赞,清晰地展示了洛克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书融为一体。就一本小册子承载的任务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错了。(这种导引读者去阅读思想家原著的介绍性小册子最忌臃肿,在准确的基础上简洁的脉络和结构才是王道啊)
评分买到了买到了。。。。。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