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背景
历史背景
科学的缓慢诞生
2 隐居生活
3 方法论规则
规则
4 论世界
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
5 对怀疑的挑战
另外两个论证
作为工具的怀疑
6 我思
对“我思” 的解释
对“我思” 的著名批评
限定条件
7 上帝创造了世界
第一步: 证明上帝的存在
第二步: 重构知识
笛卡尔的循环论证
虚假信念
8 物质
推论
9 动物与机器
心灵的本质
思想的两个方面
内省性解释
心灵的因果分析
笛卡尔与动物
不明显的分界线
公开性
10 生活在机械世界里
二元论存在的问题
其他本体论观点
11 身体的激情
实体的统一
激情
伦理学
12 补遗
两种论证存在的问题
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
参考书目
对怀疑的挑战
第一条沉思是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在这篇沉思中,笛卡尔对物质客体的存在提出了哲学的怀疑。这篇简短的哲学论文向读者展示了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不要不经思考就拒绝笛卡尔提出的怀疑。相反,我们必须理解他的论点,而且不要满足于浅薄的异议。第二个挑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他的论点做出回应。在后来的几篇沉思中,笛卡尔自己对这些怀疑做出了回答。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因而,我们无法以笛卡尔试图采用的方式来逃避第一沉思中的怀疑的力量。我们接受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的解决方法。
笛卡尔“怀疑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发现确定性,找到可以在知识重构中充当可靠基础的命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笛卡尔来说,这是建立其物理学形而上学基础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深入的方法。促使笛卡尔这样做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在提出任何怀疑之前,他就认识到他的许多信念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建立在迷信基础上的。然而,他不能确定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靠不住的。笛卡尔批评经院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或然性的三段论,因此,他必须提供确定性。解决方法就是用“怀疑方法”把黑板擦干净,进而使用那些确定性,这些确定性作为知识重构的基础可以在这种清洁过程中得以存续。知识必须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之上,我们须通过拒绝不确定性来获得确定性。在《沉思集》的提要中,笛卡尔对此做了解释:
尽管怀疑的作用笼统地看并不十分明显,但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在(这种怀疑)使我们远离各种偏见,并提供了一种使我们的心灵习惯于将自己从各种感觉中分离出来的简单方式。最终,表现在它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我们不再对以后发现的事实产生任何怀疑。(ATVII12)
“怀疑方法”也是一种心理行为,有助于读者自己从各种感觉的影响下获得自由。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样子。但在笛卡尔看来,这是一种偏见。为了达到目的,笛卡尔不得不使怀疑系统化。他不能逐条怀疑他的每一个信念,因此,他必须摧毁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进行怀疑并不意味着认为我们的信念都是虚假的。它是指把对各种信念的真实性悬置起来,既不相信也不否认。相信既包括人们心灵之中具有某一观念,也包括判断这一观念是真实的。赞成P观念就是相信P;否认P观念就是不相信P。当人们怀疑P时,不管怎样,他就会对P的真实性或谬误暂时不做判断。事实上,笛卡尔的“怀疑方法”总的说来就是,不对外部世界任何事物与内心观念的联系或导致内心观念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观念是认知的直接对象,外部世界仅仅是以这些观念为中介而得到认识的。作为认知之直接客体的观念概念,在笛卡尔的方法中是潜在的。
“怀疑方法”由三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都比前一阶段更为根本。笛卡尔并不想仅仅阐明怀疑在逻辑上的可能性。他所论证的更为强有力的结论是,怀疑是有根据的。怀疑的每一阶段都给这种结论以某种论证。前面我们曾探讨了怀疑的用途,而这有可能掩盖了这样一种重要观点:根据第一条沉思,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言存在何种外部客体。这就向读者提出了两个挑战。
……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良之作,但真正使其脱颖而出的,是那种对思想遗产的深切敬意与批判性反思的完美结合。作者在赞扬笛卡尔划时代贡献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其理论在后世引发的争议和局限性,比如他对身体与心灵关系的过度分离所导致的难题。这种不偏不倚、客观公允的立场,使得评价更加可信和立体。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同时又是如何被后来的思想家所修正和发展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沉思、并愿意主动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的作品,它成功地激发了一种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而非一次性的知识输入。
评分这部关于笛卡尔的著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漫步。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生平事实或哲学命题,而是巧妙地将这位“近代哲学之父”置于他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形而上学困境时的焦虑与挣扎。特别是书中对于笛卡尔如何从怀疑一切的起点,一步步构建其知识体系的描绘,简直是一场精彩的心理学展示。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天才如何面对混沌,最终锚定“我思故我在”的确定性支点。这种对思维过程的细致刻画,远超出了对理论的机械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入门指南,启发读者去审视自己思维的根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沉思集》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洞察力,他没有将笛卡尔的哲学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持续不断的、关于真理的探索,充满了动态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但叙事节奏却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有一种层层递进的酣畅淋漓之感。它成功地避开了将笛卡尔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理性主义者的窠臼。相反,作者通过对传记细节的挖掘,将笛卡尔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一个在贵族阶层与学术圈之间游走,同时又执着于寻求数学和形而上学绝对真理的复杂人物。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读者在钦佩其智识伟大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作为凡人的局限与挣扎。书中对笛卡尔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比如他与后来的洛克、斯宾诺莎等人思想上的张力)的对比分析也极为精妙,展现了笛卡尔思想的开创性,也指出了其潜在的争议点。这使得整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一部关于十七世纪欧洲思想版图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必须承认,原本我对哲学史上的经典人物总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艰涩的术语会成为阅读的巨大障碍。然而,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清晰度和文学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可以将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二元论、心物分离等概念,用日常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清晰地勾勒出来,让人恍然大悟。它不是一本给专业学者准备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为所有对“人类心智本质”抱有好奇心的求知者准备的精美导览图。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地推开了一点。特别是书中探讨笛卡尔对科学方法的贡献时,那种强调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意图,极大地修正了我过去对他的片面认知。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识普及,既保持了思想的深度,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度。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方法”本身的强调。笛卡尔的伟大,或许并不只在于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质疑和建构知识的路径。作者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运用了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严谨性,带领我们跟随笛卡尔的每一步推理,去感受那种从怀疑中寻求确定性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对“过程美学”的展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读完后,不仅对笛卡尔的哲学有了更坚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足够严谨和系统。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对理性精神的当代致敬,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作者安排全书结构方面很赞,清晰地展示了洛克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书融为一体。就一本小册子承载的任务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错了。(这种导引读者去阅读思想家原著的介绍性小册子最忌臃肿,在准确的基础上简洁的脉络和结构才是王道啊)
评分非常好,超值,支持京东!!!!!点赞
评分质量好,内容主要介绍作者,适合初学者
评分很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自营的,很喜欢。
评分一句话书评:在一个愚民教育和比傻教材双重迫害下的面临结构性道德危机的当代反思我们如何有尊严的生活?! 你可曾仰望星空,追问我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 什么是Ethics?它应该不是中文中的伦理,至少在我眼里中文中的伦理始终是君臣父子的不加反思的道德规则;它因该不是中文里乡愿的楷模,因为Ethics都是坚持基本原则下的选择而不是内在超越式的自由心证;它因该不是循规蹈矩的just do it,而是对人应当如何有尊严生活的真诚反思后的知行合一。
评分买到了买到了。。。。。
评分因为我几年前写了一篇小文章,有关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