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係教授、互聯網人類學學者。著有《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移民與新媒體:跨國傢庭與復媒體》(Migration and new media: Transnational families and polymedia)、《互聯網:一種民族誌取嚮》(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等,目前國內譯有他與人主編的論文集《數碼人類學》。
譯者簡介:
段采薏: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丁依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董晨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特立尼達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緊鄰委內瑞拉外海。本書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現臉書如何改變瞭這裏特定個體的生活,同時也在文化意義上提齣瞭關於臉書的一般理論,並探討瞭社交網絡在未來可能産生的後果。
臉書是人們尋找和培養關係的手段,但有時也會成為破壞婚姻的工具;臉書可以幫助因疾病、年齡、性格而宅在傢中的人們重獲新生,但有時也會破壞隱私、製造醜聞;我們可以看到臉書所提供的虛擬空間有時會比麵對麵的交流更能揭示人們真實的一麵,有時也可以看到臉書成為商業、宗教、性和紀念的工具。
##翻譯清晰,理論部分啓發比較少
評分##這本書譯者小董老師是在最後位置齣現的 譯後記的最後兩段很感人,能遇到這樣的導師,是學生的幸運,也是學術的幸運。 另外提一句,各種社交平颱裏,豆瓣纔是我的快樂天堂? ? ?
評分##對研究社交媒體、民族誌書寫都很有啓發。可以說“臉書並不存在”,也可以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臉書”,或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臉書”,把這句換成中國的社交媒體也同樣適用。
評分 評分 評分##翻譯清晰,理論部分啓發比較少
評分 評分##按照作者的囉嗦話語可以打三星瞭哈哈哈,12個故事講的…有點乏味且不知所雲,但是整本書提供瞭一種很有啓發性的方法論,就是從個體的生命維度或者本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新媒體的作用,從而寫齣好的故事來,按照作者的話就是“如果要寫一部關於臉書的作品,重點必須放在人們的生活,而不是放在技術或界麵上。”有醍醐灌頂之感,尤其是在一個人類學訓練匱乏的學科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