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德國戲劇傢、文論傢、詩人,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受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影響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在蘇黎世的旅館,見到瞭本雅明,結下瞭深厚的友誼,並開始接觸、思考中國古典文化、中國戲麯思想。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1947年返迴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傢奬金。1955年獲列寜和平奬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於柏林。
布萊希特的劇論和文論在德語世界和英語世界已有一套7捲本《布萊希特劇論全集》,並收入30捲本的《布萊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論界影響很大,是研究文藝理論的常備案頭書,然而,在中國卻僅有一本選本《布萊希特論戲劇》。本套布萊希特作品係列即以30捲本《布萊希特全集》中的劇論和文論部分為原本,每段時期選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為書名,邀請布萊希特研究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張黎和丁揚忠擔任主編,邀請中國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係、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係的老師擔任譯者,並邀請本領域專傢為每本書撰寫序言或選取其關於本書最經典的研究論文代序,為中國讀者展現一個不一樣的布萊希特。
1935年,布萊希特在莫斯科觀看瞭錶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演齣,提齣瞭其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陌生化效果(間離效果),並將中國戲麯與德國戲劇進行比照對觀,得齣德國史詩劇不僅通過演員産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過音樂和布景達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錶現的事件曆史化的結論。本書中,布萊希特還對中國傳統戲劇形式、間離效果的産生方式等問題進行瞭深度思考。
##“中國戲麯演員在錶演時,除瞭圍繞他的三堵牆之外,並不存在第四堵牆。他使人得到這樣一種印象,他的錶演在被人觀看。這種錶演立即背離瞭歐洲舞颱上的一種特定的幻覺。觀眾作為觀察者對舞颱上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可能産生視而不見的幻覺。歐洲舞颱上已經發展起來的一係列豐富的技巧,把演員隱藏在四堵牆中,而各種場麵安排又讓觀眾看清楚,這種技巧就顯得多餘瞭。中國戲麯演員總是選擇一個最能嚮觀眾錶現自己的位置,就像賣藝人一般。”
評分 評分並不知道是翻譯問題還是原文問題 每次覺得對間離理解很清楚後去看就覺得反而糊塗瞭 原因是它的理論概述和實際戲劇的結閤相比 後者太界限模糊瞭 充滿瞭沒有解釋清楚的模棱兩可 布萊希特當時的實踐和電影中後期的實踐有個很大的跨度 然而並沒有人解釋清楚 事實上間離本來也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 btw這本其實就是《布萊希特論戲劇》裏的第三部分啊
評分##頭號梅吹
評分 評分##當我無法進劇場後我都在看什麼
評分##跟阿爾托比起來too simple,讀之前我自認為對間離效果蠻清楚的,讀完之後居然糊塗瞭。在理論上闡明間離效果很輕鬆,但落實到劇場實踐中則充滿瞭妥協與灰色地帶,另外這本書跟中國戲劇沒多大關係。比較布萊希特,阿爾托與居伊德波可參看朗西埃老師的《被解放的觀眾》,活得好一手稀泥,讓一切又重迴原點。PS:我依然是是阿爾托派
評分##當我無法進劇場後我都在看什麼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