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詳實的文史資料,探討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如何經翻譯而置換瞭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從道聽途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轉譯成現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
全書以晚清以降,具代錶性的現代中國小說理論傢梁啓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文論中演繹的“小說”概念,如何通過存“形”、保“音”、易“義”的手法,承載瞭經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匯,慢慢成為像“文學”“社會”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瞭新文學的齣現,沿用至今。
————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傢吳趼人及翻譯傢林紓的文學實踐例,描繪 “小說”現代化曆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蕩、明暗難辨,引發我們對文學、曆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不少文章期刊已讀,有的還是零幾年的文章,今日纔結集。
評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讀,有的還是零幾年的文章,今日纔結集。
評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讀,有的還是零幾年的文章,今日纔結集。
評分 評分##這是我讀關老師的第二本書,她是真正讓我覺得翻譯研究具有一番廣闊天地的人。即便在AI全麵侵入甚至替代外語翻譯研究的情勢下,關老師提的問題還是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就這本而言她的思路是說小說甚至文學“內部”的一些東西無法作為評價其轉型或某些標識象徵的要件,而是著力從外部影響內部的思路,來看文學和翻譯相關的那些語言産生、觀念生成、話語策略、人物交往等方麵的東西所産生的影響。上半本對魯迅多有討論,對文學外行的我已經有一定衝擊,下半本完全聚焦林紓,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這就是不摺不扣的媒介史研究。
評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讀,有的還是零幾年的文章,今日纔結集。
評分 評分不少文章期刊已讀,有的還是零幾年的文章,今日纔結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