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及其不满

现代性及其不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史蒂文·史密斯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 录
前 言 / i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 1 章 现代性问题
作为永久革命的现代性
启蒙辩证法
资产阶级问题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第二部分 现代性
第 2 章 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与易变的自我
历史学家、喜剧作家以及悲剧作家
卢克莱提娅和卢克莱齐娅
阴谋
马基雅维利,女权主义者?
结论
第 3 章 勒内•笛卡尔的典范人生
为何写作《谈谈方法》?
哲学家的教育
对认识的变革
临时的道德准则
“真正的人”
“主宰和拥有者”
笛卡尔式的宽宏
结论
第 4 章 霍布斯是基督徒吗?
宗教的自然种子
自然法
先知宗教
黑暗王国
一位身不由己的基督徒
第 5 章 斯宾诺莎是什么类型的犹太人?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来源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
斯宾诺莎的双重标准
希伯来神权政治
新耶路撒冷
斯宾诺莎的交易
第 6 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国启蒙
教育与启蒙
宗教改革
道德改革
改革的局限
政治改革
我们的“快乐平庸”
第 7 章 康德的自由国际主义
人权革命
康德的共和国
理性的观念
理性与历史
康德计划的局限
第 8 章 黑格尔和“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从政治社会到市民社会
“资产阶级意义上的市民”
“资产阶级— 基督教世界”
劳动、道德的自我发展、教育
市民社会的未来
结论
第三部分 我们的不满
第 9 章 卢梭的反启蒙:《致达朗贝尔的信》
文人共和国
意见帝国
道德和艺术
作为立法者的卢梭
古或今?
第 10 章 托克维尔的美国
托克维尔的母题
多数人的暴政
集权化的危险
民主专制主义
个人主义和温和专制主义
托克维尔的子嗣
结论
第 11 章 福楼拜和反资产阶级美学
浪漫主义的幻觉
启蒙的幻觉
通奸
超越善恶
结论
第 12 章 末世的想象:尼采、索雷尔、施米特
尼采的挑战
革命的虚无主义
悲观主义的哲学
神话与暴力
新道德
索雷尔的遗产
第 13 章 以赛亚•伯林:悲剧性的自由主义
自由
一元论与多元论
反启蒙及其问题
伯林的自由主义遗产
第 14 章 列奥•施特劳斯: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原初意义上的怀疑”
作为探求的哲学
古典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
洞穴以及洞穴之下的洞穴
哲人与城邦
神学— 政治困境
结论
第 15 章 兰佩杜萨所著《豹》的政治教诲
“我的主角究其根本,就是我”
“内在的生命之形状”
“他迎合潮流,仅此而已”
“新人”
“我们认为我们是神”
“木乃伊般的记忆”
第 16 章 赛姆勒先生的救赎
“窝囊废”
“时代”
“分辨,分辨又分辨”
四季之人
第四部分 结 论
第 17 章 现代性及其二重身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公开课姊妹篇,施特劳斯派经典之作

一本书囊括现代哲学大师名著

从文艺复兴的马基雅维利到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索尔•贝娄,

从小说与人生故事中,获取政治智慧,体验哲思愉悦。

现代人有什么特殊?古代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现代人真的比古代人更幸福吗?

——理解现代心灵,应对孤独虚无,走出现代性困境

编辑推荐

◎作者史密斯为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名家,极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社科畅销书《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姊妹篇;施特劳斯派政治哲学经典之作;

荣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讨论备受关注的古今之争和现代性危 机,思想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

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

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思想史的典范之作——丰富、有穿透力、富有意义。史蒂文•史密斯完全把握住了关于现代性的智识传统,另外他还有一种行文清晰却不因此牺牲论题复杂性的天分。他让我们以新鲜的目光去看待许多有价值的事物。当他的学生一定很快乐。

——莱昂•威瑟迪尔,《新共和》知名编辑

★无论你是拥护现代性,还是从前现代或后现代角度对现代性提出批判,这都是一本会让你着迷、启迪你、激发你思考的书。其中的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论述文章成篇,而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论证。与此同时,阅读它们还能带来最高级别的智性愉悦。

——迈克尔•沃尔泽,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士

★史蒂文•史密斯有力而简明清晰的思想史论著为我们关于“古今之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貌似各不相关的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是如何通过探讨永恒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观念的。作为一部关于“我们西方人如何来到今天”的著作,《现代性及其不满》会对我们关于自身未来的讨论大有裨益。

——迈克尔•罗斯,卫斯理安大学校长

★史蒂文•史密斯及时而有见解的新著,提出了许多深具洞见且范围广阔的对现代性及其内在冲突的讨论。未来的许多年里一直会有人阅读它。

——查尔斯•格里斯沃德,波士顿大学布恩哲学讲席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很庞杂。通篇读下来感觉现代性已不是单一视域的问题,而应该从社会、政治、建制、历史性、宗教信仰、哲学发展多维度去理解世界成形的渊源和曲折但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但古典主义哲学确实给了现代性以滋养,我仍然寄希望于自由主义的现代性之路。

评分

##后半部的“不满”比前半部的启蒙更有意思。启蒙教导我们的是关于自由市场、道德自主、科学理性、普世和平的伟光正,而“不满”则是吐槽和拆台:尼采的“末人”、卢卡奇的“物化”、海德格尔的“无根”“非本真”、托克维尔的“多数人暴政”和“监护型国家”,以及福楼拜所恶心的资产阶级庸俗品味。开出的药方也是五花八门:索雷尔的暴力和神话,施密特的“决断主义”和“最终价值”,伯林对两个自由的区分,施特劳斯向古典人文教育乞灵,等等。两个教训:一是反启蒙是启蒙的另一面而不是对立面,它力图发掘西方传统内部更深刻的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启蒙的成果并克服局限。另一启示可能更重要,所有的“主义”无分启蒙反启蒙,一旦追求纯粹都孕育极权的种子,要么是托克维尔笔下的温和专制,要么是暴烈的法西斯和某主义。说到底政治是艺术而非技术。

评分

##书籍分了前后两个部分,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何为现代性,从马基雅维利到黑格尔,个人的轮廓逐渐在宗教——国家的线性脉络中明晰,思想家的选择的确是现代性地图中的星辰,构造了原点位置。书籍的第一部分更为精彩,在讲到对于现代性的不满时,尼采一章稍有些简概,选择施特劳斯也是别有深意。

评分

##对于现代性本身的勾连和论证,怎么有种先画靶子的感觉。体现到后半部分对现代性不满的分析上,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评分

##内容很庞杂。通篇读下来感觉现代性已不是单一视域的问题,而应该从社会、政治、建制、历史性、宗教信仰、哲学发展多维度去理解世界成形的渊源和曲折但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但古典主义哲学确实给了现代性以滋养,我仍然寄希望于自由主义的现代性之路。

评分

##嗷嗷好看!但是我恨我太菜了,我恨我是土狗。我如果把这些人的著作都看了一遍,我不至于看的这么吃力,我恨我自己,我恨我只看过里面的包法利夫人,我恨我自己当初看了包法利夫人也没有往时代背景上去想的这么深,我只知道他受斯宾诺莎影响大,我恨!!!

评分

##用了一周时间看掉,算是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纪念。写得很好,耶鲁公共课还是有些漂亮的课的,作者另一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也很好,之前另一位教授的类似作品《从卢梭到尼采》也不错。这三本,通读哪一本都比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强,因为成体系呀,尤其是这本前半是现代性,后半才是不满,最后两章是结合作品的解读。要说都是公共课教材,莫非这就是耶鲁和华师大的差距?当然虽说本书不错,但耶鲁政治系可喜欢招骨相清奇(三观不正)的中国学生去贴金,我可太知道了。我是觉得吧,现在上海各重点高中与其一股脑地推荐刘擎那个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不如有一些学校换成本书,那书太碎片化了,到最后只能沦落为写议论文时故作深沉的来源,不负责地为自己想法背书。当然,这恐怕无法在集体层面展开:因为那本书已经难倒一堆老师了。

评分

##……及其不满很流行啊

评分

##用了一周时间看掉,算是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纪念。写得很好,耶鲁公共课还是有些漂亮的课的,作者另一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也很好,之前另一位教授的类似作品《从卢梭到尼采》也不错。这三本,通读哪一本都比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强,因为成体系呀,尤其是这本前半是现代性,后半才是不满,最后两章是结合作品的解读。要说都是公共课教材,莫非这就是耶鲁和华师大的差距?当然虽说本书不错,但耶鲁政治系可喜欢招骨相清奇(三观不正)的中国学生去贴金,我可太知道了。我是觉得吧,现在上海各重点高中与其一股脑地推荐刘擎那个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不如有一些学校换成本书,那书太碎片化了,到最后只能沦落为写议论文时故作深沉的来源,不负责地为自己想法背书。当然,这恐怕无法在集体层面展开:因为那本书已经难倒一堆老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