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深深喜欢这样的作品
评分##对帕索里尼风格迷惑甚至感到害怕的人,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解答并受益匪浅。
评分##沒有期待中的驚艷,但是依然可以從谈话中一闚帕索里尼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他的文化背景。他是一個矛盾,熱情,又敏感的人,對生命,政治,文化和當下的世界都充滿了探索和批判的熱忱。他不止是一個電影導演,詩人,文學家,馬克思主義者,社會活動家,同性戀者,更是一個葆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人。
评分##“性是义务,也是丑陋。”对工业消费文明的绝望使PPP从对工业区游民生活的叙事,直接投入到权力中萨德式的施虐(受虐)关系研究中。当现实不再显灵,神迹被践踏蹂躏并碾作齑粉,剩下的只有萨罗共和国的,性压抑、施虐与排泄物欲景的末日景观。
评分##沒有期待中的驚艷,但是依然可以從谈话中一闚帕索里尼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他的文化背景。他是一個矛盾,熱情,又敏感的人,對生命,政治,文化和當下的世界都充滿了探索和批判的熱忱。他不止是一個電影導演,詩人,文學家,馬克思主義者,社會活動家,同性戀者,更是一個葆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人。
评分十年前读过一遍,这次新版又读了一遍,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那部分最好,那个时候的纽约,让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美国看到了左派最美好的一面。
评分##太好了。
评分##‘元历史超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某种提纯,对现实逻辑的偏斜,对某一秩序忽视之后的重新叙事。从索多玛、马太福音到定理,帕索里尼的故事都是抽象的,或者说,选取了某个抽象性的、寓言性的、极致的情境,其中现实是无关的,索多玛的法西斯背景并不保证故事讲述的是法西斯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普遍化的哲学思考,帕索里尼的电影有形而上的“干净”,嘈杂、琐碎的元素被剔除。区分诗电影和诗意电影,任何电影都是诗电影,因为它再现现实,而现实是模糊、多义、神秘、诗意的,但是诗意电影就像文学语言分为诗歌和散文语言一样,是电影的一个形式上的分支。
评分##第一部分朱塞佩和帕索里尼的访谈非常精彩,关于帕索里尼本人对自己的思想解释内容量也比较大。第二部分童年回忆。后面关于帕索里尼谈自己的电影作品,问答过于浅入浅出,但一定程度上对理解帕索里尼拍摄动机还是有帮助的(本来该打四星,还有一星出于对帕索里尼作品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