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轻松教子
定价:24.00元
作者:覃燕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01181223
字数:160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轻松教子》是覃燕庆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子女教育的成果。此书强调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介绍给家长们一种科学和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使您不再为子女教育累心,您的孩子不再对学习烦心,您的家庭将沉浸在孩子快乐成长的幸福中。
读完此书,您就会感到,教子其实不难,您的家庭就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孩子胆小怎么办孩子“不和群”怎么办孩子成了电子游戏迷惩么办孩子被欺负怎么办孩子学习没兴趣怎么办孩子成绩下降怎么办孩子不大气怎么办孩子不聪明怎么办孩子体质弱爱生病怎么办孩子不会读书怎么办…… 读完此书,您就会知道以上这许多“怎么办”该如何处理了。
目录
作者介绍
覃燕庆,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支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体育博物馆副馆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太抓人了,作者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琐事描绘得惊心动魄。我记得有一次主角因为孩子一次小小的叛逆行为而陷入了深思,那段心理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夹杂着无奈、自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没有直接给出任何“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而是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在内心的迷宫里摸索。读到那里,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玩耍的孩子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直面自己教育理念中的那些盲点和自欺欺人之处。它更像是一部细腻的家庭伦理剧,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质感,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全靠人物细微的眼神、停顿和只言片语来推动情节和情感的张力。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像慢火熬制的老汤,初尝或许平淡,但回味无穷,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是文字的盛宴。作者似乎对词汇的敏感度异于常人,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最能击中人心的词语,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比如描述孩子“情绪风暴”来临时,他用了“空气仿佛凝固成一块有重量的琥珀,将所有声音都压在里面,只留下尖锐的、不规则的碎裂声”这样的句子。这种修辞手法的高超,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我很少在一本“教养”类的书里读到如此强烈的文学性,它完全跳脱出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探讨人性与成长的严肃文学作品。它不会用那些陈词滥调来敷衍读者,每一个段落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密度极高。读完后,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己日常说话的方式,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更有力量,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的范畴,上升到了对语言艺术的探讨。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作者的思考穿插在对不同家庭场景的描绘中。这种结构就像是立体拼图,读者需要自己去寻找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隐秘的联系。起初阅读时,我感到有些迷茫,总想找到一个明确的索引来指导我,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作者是在模拟真实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跳跃和不确定性的。当你把这些散落的“碎片”拼凑起来时,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图景浮现出来: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父母心性的修炼。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绪在脑海中不断碰撞、重组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散发出的一种令人安心的“不完美感”。在这个充斥着“如何培养出天才”、“快速解决所有问题”的鸡汤泛滥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稀缺的、真实的“在路上”的状态。作者坦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失败、自我怀疑和那些最终也未能找到完美答案的困境。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反而像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承认教育是一个充满泥泞和反复的过程。这种诚恳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让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是在被教导,而是在被理解。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共鸣——原来,所有父母都在努力,都在犯错,都在寻找出路。这种共同的脆弱性,反倒成了这本书最坚实的力量源泉,它让人感到被接纳,从而拥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辨,它敢于触碰那些关于“控制”与“自由”的终极难题。作者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矫正,而是将讨论引向了更深层的存在主义层面:我们教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塑造一个符合社会预期的“完美产品”,还是为了陪伴一个独立、完整的灵魂走向他自己注定的命运?书中有一段关于“期待的重量”的论述,直接击溃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控制欲和投射心理。它用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剖析了父母的焦虑往往源于对自身未竟事业的不甘心,并将这种焦虑不自觉地嫁接到了下一代身上。这种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迫使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是成为一座灯塔,还是变成一座牢笼?这种思想上的冲击,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来得持久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