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 劳凯声,孙云晓 97873

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 劳凯声,孙云晓 978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劳凯声,孙云晓 著
图书标签:
  • 少年儿童发展
  • 人身伤害
  • 安全教育
  • 儿童健康
  • 社会问题
  • 研究报告
  • 当代中国
  • 劳凯声
  • 孙云晓
  • 蓝皮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62782
商品编码:295720562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

定价:42.00元

作者:劳凯声,孙云晓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6-01

ISBN:9787303062782

字数:

页码:5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1年1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校内教育要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30天。除特殊情况外,不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学生,不允许毕业。可见,让学生到社会中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录


序言:保护孩子与解放教育
主报: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现状、问题及其预防
子报告一 中小学学校事故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二 中小学校园环境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三 校园情境中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四 少年儿童家庭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五 少年儿童营养状况与人身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六 少年儿童用品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七 少年儿童网络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八 女童人身伤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九 少年儿童安全事故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十 少年儿童被犯罪侵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十一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子报告十二 国外少年儿童人身保护研究概略
子报告十三 我国少年儿童保护问题的政策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孙云晓,1962年入青岛鞍山路小学;1969年入青岛16中学;1972年年底担任青岛四方区少年宫总辅导员;1975年任共青团青岛市四方区委副书记;1976年任山东招远县毕郭公社党委常委、知识青年总带队;1978年调北京中央团校学习,随即调中国少年报社担任记者至1987年,其中脱产两年读大专;1987年至今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月刊主编;系中国作协五届、六届全国委员。北京树人天地教育机构顾问。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孙云晓教授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拯救男孩》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

文摘


二、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基本状况
  根据我们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所下的定义以及分类,我们以显性伤害和隐性伤害两类伤害为线索,来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少年儿童受伤害的程度特点以及对学校、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做出基本的描述。调查结果采用FOXPR06.0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10.0进行统计处理。处理方法包括频数分布,列联表分析,x2检验等。
  (一)显性伤害
  显性伤害是指少年儿童因外界原因所导致的生理损伤、死亡和精神上的异常变化,包括各种安全事故、暴力伤害、少年儿童食品、用品造成的伤害、犯、自残自杀、受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少年儿童人格伤害(如犯罪、违规违纪、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等。
  1、安全事故
  发生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安全事故,如溺水、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事故、运动伤害、课余伤害、校外活动事故等,按其发生的地点又可以分为发生在学校、社会或家庭等不同场合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校园内因拥挤踩压而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较多。2000年11月13日晚,山东省平邑县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下晚自习时,因楼梯电灯损坏,致使个别学生不小心摔倒,结果引起拥挤,后面的学生把前面的学生挤倒。并且踩压过去,结果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据统计,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全国至少发生同类事故21起。课余伤害也是非常常见的学校事故,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也曾受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女)在课间休息往教室外走时,同班一名正和别人嬉闹的男孩直冲过来,一头将王某撞倒在地,王某的两颗门牙被撞落地,后去医院做植牙手术花费1万多元。

序言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并非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是一份严肃、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由我国著名儿童发展专家劳凯声教授与孙云晓研究员主编,这部报告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议题——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多维度的审视。它并非仅指物理上的殴打或意外事故,而是涵盖了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层面的多种伤害形式。报告深入剖析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潜在的伤害来源,旨在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报告的核心关注点与研究范畴 本书的研究范畴极其广泛,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伤害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报告打破了以往对儿童伤害的片面认识,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多元化的伤害形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身体伤害: 除了直接的暴力侵害,还包括意外事故(如跌落、溺水、交通事故)、不当的医疗行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健康损害等。 心理伤害: 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报告深入探讨了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即使是间接目击)、过度竞争带来的压力、网络成瘾、不良信息侵蚀、缺乏情感关怀导致的孤立感、分离焦虑等。这些心理创伤可能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性侵害: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但又必须正视的议题。报告以严谨的态度,揭示了性侵害的隐蔽性、普遍性以及对儿童身心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疏忽与遗弃: 父母或监护人的疏忽,如缺乏必要的照看、忽视儿童的合理需求、将儿童置于危险环境中,以及情感上的遗弃,都属于广义的人身伤害范畴。 网络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传播、网络诈骗、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等,都成为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新型威胁。 环境伤害: 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的空气和水源、不安全的居住和活动场所、不健康的食品等,这些都可能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2. 伤害的成因分析: 报告并非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挖其背后的根源。这涉及到: 社会经济因素: 贫富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压力、部分家长教育理念的滞后等,都可能增加儿童遭受伤害的风险。 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严厉、溺爱、忽视)、家庭关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是影响儿童安全的重要因素。 学校因素: 校园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反欺凌机制的有效性、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等,直接关系到校园环境的安全性。 社会文化因素: 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儿童权益保护意识的不足、社会对儿童伤害的容忍度等,也为伤害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的年龄、认知能力、反抗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弱,也是其遭受伤害后后果差异的重要原因。 3. 伤害的深远影响: 报告强调,人身伤害对少年儿童的未来发展具有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身心健康: 身体上的创伤可能留下永久性疤痕,心理上的创伤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社交障碍、学习困难,甚至发展为成年后的心理疾病。 学业与发展: 遭受伤害的儿童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其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 伤害经历可能导致儿童对他人不信任,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难以融入社会,甚至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 代际传递: 遭受过伤害的儿童,在成年后,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和疗愈,其自身也可能成为施害者,形成伤害的恶性循环。 4. 多方协同的应对策略: 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方案。它呼吁建立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保护体系。 立法与政策: 呼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害儿童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更完善的儿童福利和保护制度。 家庭教育: 强调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和儿童保护意识,倡导科学、民主、尊重的亲子沟通方式。 学校教育: 建议学校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反欺凌教育,建立健全校园伤害预警和干预机制。 社会服务: 呼吁建立更多专业的儿童庇护中心、心理咨询机构、法律援助组织,为遭受伤害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媒体责任: 强调媒体在传播正确儿童保护理念、揭露伤害事件、提升公众意识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儿童参与: 关注儿童自身的权益,倾听儿童的声音,鼓励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境。 报告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空白。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案例数据、深刻的理论分析,为理解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所处的真实生存环境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提升公众意识: 报告的发布,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的广泛关注,唤醒家长、教师、社会各界以及儿童自身的保护意识。 指导政策制定: 报告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儿童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推动实践创新: 报告提出的应对策略,将指导各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心理援助等多个层面开展更具实效性的儿童保护工作。 促进学术研究: 报告为后续的儿童发展研究、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课题,推动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 总而言之,《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是一部具有高度现实意义和深远学术价值的重要著作。它以“新焦点”为题,不仅仅是关注了“人身伤害”这一具体议题,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并以前瞻性的视角,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关系着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集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守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报告文学”性质的书籍,总觉得它们过于说教或者流于表面,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深入田野调查的纪实作品,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鲜活的人情味。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特别是描述那些处于边缘地带,或者在主流叙事中容易被忽视的孩子群体时,那种同理心几乎要溢出纸面。我尤其欣赏它对“代际差异”的探讨,不是简单地将“老一辈”和“新一代”对立起来,而是尝试去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书中关于祖辈照料和隔代抚养带来的情感联结与潜在冲突的分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让很多正在经历这种复杂家庭结构的读者能够找到情感的共鸣和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像一首起伏有致的乐章,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深入的同时,也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感到揪心和感动。读完合上书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转化成了无数个具体、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类严肃主题的书籍有些畏惧,担心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让人感到压抑的负面信息,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在展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性和积极的展望。它没有停留在“控诉”现状的层面,而是非常有建设性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社区支持和家庭教育的迭代来改善现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创新性的社区干预项目,这些实践案例的介绍,既具体又富有操作性,让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而不是陷入无力的绝望之中。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主题沉重,但整体阅读体验却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合理,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思考的深度内容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考量。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却又和蔼可亲的导师,引导你正视问题,然后一步步带你走向更光明的方向。

评分

哇,最近读到一本让人深思的著作,书名挺严肃的,关于那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但内容却展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现代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那些微妙的拉扯。我特别留意到它对“放养”和“圈养”两种极端方式的剖析,分析得非常透彻,不是简单地指责哪一方的对错,而是从社会变迁和父母自身成长经历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访谈了不同阶层的家庭,记录了那些真实的声音,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感觉就像是坐在邻居家听他们聊家常一样,轻松却又引人深思。尤其是关于学业压力与兴趣培养之间的平衡点,书中提出的几个观点,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也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外部标准,而牺牲了孩子内在的快乐与发展潜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它没有用太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温和而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绝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读完就丢开的书。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书中对“儿童主体性”的强调,这一点在过去很多关注儿童成长的论述中常常被淡化,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核心位置,探讨了如何真正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让他们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能拥有自主探索世界的权利。作者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力量感,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悉心照料着每一株幼苗的成长方向。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小事”的家庭互动模式,在这本书里都被提升到了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议题来讨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这些成年人停下来,审视我们自己是如何在“爱”的名义下,不经意间设下了某些限制,这对于任何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个体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向来对那种论点分散、缺乏中心思想的书籍感到头疼,但这一本完全不会。它开篇就确立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框架,然后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到微观的家庭互动,再到个体的认知发展,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在引用大量数据和案例支撑观点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人文关怀的温度。很多社会学著作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疏离,仿佛在看一份份冰冷的报告,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带着一份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去写作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媒介环境对儿童认知构建的影响,分析得极其细致,比如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是如何重塑他们注意力的,这种分析既有理论支撑,又有贴近生活的实例佐证,读完后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去好好观察一下周围孩子的状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童年”的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