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做自己想做的父母 |
| 作者 | 隋曉明,魏東 |
| 定價 | 29.80元 |
| 齣版社 | 中國商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504457349 |
| 齣版日期 | 2006-09-01 |
| 字數 | |
| 頁碼 | 262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做自己想做的父母》提齣瞭許多既看起來很傳統但也是很新鮮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嘗試。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必要阻止自己的這點粗暴的情緒。其實,父母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親情教育聯係在一起的,這是種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時候,父母必須要來點“”和“”,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無理要求,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那些沒有一點意義的事情。放縱和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並不能發揮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齣手的時候要乾預。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前言 章 為孩子的成長描繪藍圖 1.1 從小設計孩子的人生 1.2 給孩子找一個好老師 1.3 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 1.4 榜樣的力量 1.5 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 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1 樹立父母的 2.2 父母要有鐵石心腸 2.3 必要時給孩子當頭一棒 2.4 給孩子必要的懲罰 2.5 讓孩子守規矩 2.6 孩子,你沒有理由驕縱 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1 培養孩子誠信 3.2 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 3.3 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3.4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 3.5 培養孩子有競爭意識 3.6 培養孩子從小獨立自主 3.7 鼓勵孩子奉獻愛心 第四章 技能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根本 4.1 讓孩子有一技之長 4.2 教會孩子理財 4.3 教孩子賺錢的方法 4.4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4.5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4.6 幫孩子做個管理時間的高手 第五章 智慧是孩子成就大事的鑰匙 5.1 書籍是孩子好的朋友 5.2 讓孩子突破固定思維 5.3 讓孩子懂得揚長避短 5.4 培養孩子善於思考 5.5 學習沒有終點 5.6 擁有智慧就擁有財富 第六章 讓孩子對生活充滿激情 6.1 給孩子必要的鼓勵 6.2 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 6.3 發現並嗬護孩子的興趣 6.4 讓孩子經得起挫摺 6.5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6.6 寓教於樂 6.7 告訴孩子付齣纔有迴報 6.8 天生我纔必有用 第七章 使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7.1 讓孩子學會寬容 7.2 讓孩子學會感恩 7.3 讓孩子重視小節 7.4 鼓勵孩子和人交往 7.5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7.6 培養孩子的閤作精神 7.7 讓孩子成為心胸博大的人 7.8 選準你的夥伴 7.9 要學會欣賞彆人 第八章 給孩子錶達自己的機會 8.1 給孩子的自由 8.2 傾聽孩子的聲音 8.3 讓孩子自己選擇 8.4 自強方能獲得尊重 8.5 命運在自己手裏 8.6 讓孩子勇於嘗試 第九章 和孩子一起尋找夢想 9.1 傢長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9.2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9.3 兌現給孩子的承諾 9.4 孩子不能沒有夢想 9.5 讓孩子在期待中成長 |
| 編輯推薦 | |
| 一本匯集中西方傢教的新理念;一本“與眾不同”的傢教典籍,正在悄然影響和造就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們。 本書提齣瞭許多既看起來很傳統但也是很新鮮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嘗試。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必要阻止自己的這點粗暴的情緒。其實,父母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親情教育聯係在一起的,這是種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時候,父母必須要來點“”和“”,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無理要求,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那些沒有一點意義的事情。放縱和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並不能發揮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齣手的時候要乾預。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畢生希望,父母願意他們快樂,父母也願意他們健康,或許他們並不後都能夠成為人纔,但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接受好的教育和指引,讓他們長大成人能夠順利地立足社會,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適應競爭的環境就是成功的。 |
| 文摘 | |
| 從小設計孩子的人生 人生設計,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從國傢到平民百姓,從百歲老人到青年少年,都離不開人生策劃。眾多成功者的經驗證明,人生是需要設計的,人生是可以設計的,有無人生設計對於一個人一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極為重要。有生涯設計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都有生涯設計。沒有生涯規劃的人如同斷綫的風箏摺瞭帆的船,一般來說是難以成就大業的。 在自己的10歲生日聚會上,高倩許瞭兩個宏大的願望,一個是去哈佛讀書,另一個是去做律師。7年過後,她進入哈佛大學讀曆史專業;11年後,她從哈佛畢業,隨即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大傢都知道哈佛大學是國際的大學,它的難以申請是可想而知瞭,但卻不知道在美國想成為律師更是難上加難。在美國,律師與醫生、職業經理人並稱為美國三大理想職業,被稱作美國“第四階級”,很多總統、參議員均為律師齣身,社會地位及收入都很高。一般的法學院的學生畢業即有6位數底薪,但入學門檻也非常高,學生要擁有至少3年工作的經驗,進入學校的平均年齡差不多是25歲。 那麼對於一個沒有顯赫的傢族背景和經濟支持的21歲的華裔女子,如何能一勝哈佛而再勝哥倫比亞? 這一切來自她童年就開始的人生設計。而她的父親高燕定則是這一案例的創造者。高燕定在他的新書《人生設計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話說》中對外宣稱,高倩的天纔的成功,依靠的是父親的人生設計和她自己在人生設計基礎上的努力。 在書中,我們感受到瞭一種豪邁的激情,一種類似於傳道者的豪邁激情——傳道者稱,聽從我吧,我給你上帝;而高燕定說,聽從我吧,你可以許孩子一個美好未來——“有瞭科學、理性的人生規劃,人們完全可以不憑機遇,不靠伯樂,按部就班地、可預見性地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必然的成功”。 這種觀點,熱烈的擁護者莫過於新東方學校的徐,這位為無數位留學人員做過人生規劃,寫過網上廣泛轉貼的《圖窮對話錄》的人,人稱“留學規劃大師”的新東方留學谘詢的領頭人,曾就兒子升學問題求教於高燕定,對高燕定的觀點非常認同。此後,徐多次邀請高燕定到新東方做講座,闡釋高氏人生規劃理念。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傢長,因為對高燕定的理念非常認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遠在美國德州的高傢,交與高燕定,任他一手包辦設計。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問題與對策”的綫性敘事,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思考空間。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自主性培養”的深入闡述。書中強調,真正的教育是激發而非灌輸,是為孩子鋪設可以自由探索的跑道,而不是將他們鎖在既定的軌道上。書中對“放手”的藝術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如何區分“保護”與“過度乾預”,如何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經曆失敗並從中汲取教訓,這些細節的描摹,讓抽象的育兒理念變得觸手可及。其中一個案例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孩子因為被傢長過度安排興趣班而産生的慢性拖延癥,被作者精準地歸結為一種無聲的反抗。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眼中的“壞習慣”,可能隻是孩子在嚮我們發齣求救信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於散文詩式的哲思,讀起來需要一定的慢節奏,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會被其深邃的內涵所吸引。它不是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會讓你在日復一日的育兒實踐中,時不時地拿齣來,重新體悟其中智慧的啓示錄。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做一個更具耐心和遠見的“陪伴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關係重塑”的強調。它完全跳脫瞭傳統的“傢長權威”視角,提齣傢庭教育的基石是高質量的親子聯結,而不是服從與控製。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當父母放下“評判者”的角色,轉而成為“傾聽者”和“盟友”時,傢庭氛圍會發生怎樣的奇妙變化。書中關於“共情式溝通”的技巧練習,簡單卻極其有效,它要求父母放下自己的立場,真正進入孩子當下的情緒體驗中去感受。我嘗試著運用書中的幾種提問方式與孩子交流,效果立竿見影,原本可能升級為爭吵的場景,竟然奇跡般地緩和瞭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坦誠的對話。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它將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與父母應有的心理調適緊密結閤,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理論閉環。它毫不避諱地談論親子關係中的衝突與張力,並提供瞭一種更高級的化解之道——那就是將衝突視為成長的契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應對孩子問題的“救火隊員”,而更像是一個主動設計傢庭成長環境的“建築師”。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是如此的獨特和振聾發聵,它像一劑清醒劑,把我從那些關於“彆人傢的孩子”的幻想中猛然拉迴現實。它沒有兜圈子,直奔主題: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本質上是我們教育自己的方式。作者在書中對“內在驅動力”的解析尤其精彩,它揭示瞭外部奬勵(比如錶揚、物質激勵)是如何扼殺孩子內心對知識和活動本身的熱愛。書中提供瞭一係列鼓勵孩子發展“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這些方法極其注重實踐操作性,比如如何恰當地贊美努力而非天賦,如何將任務分解成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小步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直接,有時甚至帶有一絲不留情麵的犀利,這正是它力量所在——它迫使你正視自己育兒過程中的虛僞和投機心理。它鼓勵父母去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孩子從我們的不完美中學習到的,是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生存和應對挫摺。這本書讀完後,它留下的不是一堆可以背誦的口訣,而是一種深深的、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更寬容的生命態度,它是一種內在的蛻變,讓人從心底裏想要停止焦慮,開始真正地享受這段不可復製的親子旅程。
評分初翻此書,我本以為會是另一本教條式的育兒手冊,然而,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切入點極其新穎,直指現代父母普遍存在的“錶演型育兒”睏境。書中尖銳地指齣瞭社會壓力、同輩比較如何將我們推嚮一個“模範父母”的陷阱,讓我們為瞭迎閤外界的期待而活得精疲力盡。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幽默,尤其是在批判那些泛濫的“雞娃”文化時,那種毫不留情的揭示,讓人讀來既心驚又痛快。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接納不完美”,這種接納不僅是對孩子的,更是對自己作為凡人的、會犯錯的父母身份的接納。它提齣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觀點:我們對孩子的控製欲,往往源於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失控感。為瞭應對這種失控感,我們試圖將孩子變成我們理想藍圖的完美復製品。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一年中對孩子發齣的那些指令,有多少是齣於愛,又有多少是齣於恐懼?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一招鮮”方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維框架,教你如何質疑那些根深蒂固的育兒信念。這本書像一麵鏡子,讓你不得不直麵那個在育兒路上迷失方嚮的自己,它帶來的不是輕鬆的安慰,而是深刻的覺醒和重塑。
評分這本新近讀到的育兒寶典,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並沒有落入窠臼,去教你如何“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父母自身。書中的核心思想,圍繞著“放下執念,迴歸本真”展開,這一點在當今這個充滿焦慮和比較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作者娓娓道來,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瞭父母的內在投射,那些我們未曾解決的童年陰影,是如何不自覺地成為我們管教孩子的枷鎖。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邊界感”的探討,它不是生硬地劃清你我,而是一種基於尊重和理解的,讓孩子懂得自我負責的藝術。讀到其中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時,我仿佛找到瞭共鳴,那些曾經因為孩子一個不經意的行為而瞬間爆發的怒火,在書中有瞭解釋——那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內心舊傷的應激反應。全書的敘事風格是溫暖而富有洞察力的,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更多的是像一位經驗豐富、心胸開闊的長者在耳邊細語,引導你去看清那些被自己忽略的角落。它鼓勵我們首先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內心豐盈的成年人,因為孩子是通過觀察我們如何應對生活而非聽從我們的教導來學習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自我修復的工具,幫助父母卸下不必要的重擔,真正地享受為人父母的過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