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赞赏、信任、期待
定价:25.00元
作者:马向阳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41292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就如同花儿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土壤一样,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来自外界的赞赏、信任和期待。赞赏使孩子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未知的困难;信任有助于孩子找到归属感,从内心深处获得安全感;期待促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决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赞赏信任期待)》由马向阳编著,《决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赞赏信任期待)》针对当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教育弊端,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大量真实案例,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让家长在快的时间内掌握如何通过赞赏、信任、期待3种方式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进而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目录
章 赞赏——世界上有效的教育法则
1.天才的成长离不开赞赏
2.关爱——成长的源泉
3.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
4.年龄长,规矩变,教育方法也不同
5.夸奖不带赊账单.及时夸奖很重要
6.感恩,心灵的一盏灯
7.有尺度地赞赏孩子
8.鼓励孩子敢于说实话.做个诚实的人
9.赞赏的兄弟是管教,使用起来不分家
10.有效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11.不可忽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12.通过赞赏提高孩子的鉴别力
13.孩子你大胆地往前走。妈妈就在你身后
14.赞赏从理解做起
15.赞美。让自卑远离孩子
16.适度的虚荣心,孩子上进的秘密武器
17.用赞赏的方法来批评
18.孩子.请学会为他人喝彩
19.管教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
20.教育小窍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理解力
21.常识教育——打开智慧的枷锁
22.潜能挖掘要趁早
23.千里马再好,也要遇见伯乐
24.虚伪的赞赏,毁掉孩子积极性的毒药
25.来自他人的赞赏更得孩子的心
26.提高思维力,孩子更聪明
27.用乐观来装点生活
28.责任心的培养从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开始
29.在赞赏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感
30.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第二章 信任——通往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1.请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2.孩子的隐私权,不能碰触的线
3.孩子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4.“去做吧,我相信你能行”
5.雏鹰教育:自由飞翔才能翱翔天空
6.激发灵感的妙招:做做“脑力操”
7.“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8.让孩子快乐地去学习
9.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10.放手也是一种爱,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自己做主
11.和孩子一起玩
12.倾听,建立信任的桥梁
13.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14.多方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15.学习不是苦差事
16.培养孩子的艺术天分
17.辅助孩子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18.孩子不是附属品
19.是父母,也是朋友
20.理想不需要设定
第三章 期待——适度的期待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1.期望,在伸手可触的地方
2.让孩子在期望中培养自信心
3.孩子的独立。父母的期望
4.不要让你的期望成为孩子自卑的源泉
5.“你会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6.期望孩子也要讲究原则
7.罗森塔尔效应——你的希望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
8.别让你的期望伤了孩子的心.
9.期望的距离是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距离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大都雷声大雨点小,读完后发现依然在原地踏步。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教条主义,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教育生态系统”。它强调的是环境对成长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家庭氛围中的“场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定边界与给予自由”的论述,作者用很精妙的笔触描绘了“安全感”如何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坚实后盾。很多家长在放手时总是心惊胆战,生怕孩子跌倒受伤,结果就是过度保护,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这本书提供的路径是:先用清晰、一致的规则建立起“安全岛”,然后在这个岛屿的保护下,鼓励孩子去尝试“远航”。我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我儿子与电子产品的互动管理上,不再是简单地没收或吼叫,而是共同制定一个可执行的“数字使用契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品格教育。孩子从“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契约者”,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是书本上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契约精神”。它不仅仅是写给家长的,如果能被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学习,那将是教育体系的一场深刻变革。作者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分析尤其犀利,他指出,真正的社交能力并非是外向和能言善辩,而是建立在对他人感受的精确捕捉和尊重之上的“共情能力”。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理解“界限感”——既要懂得保护自己的需求,也要尊重他人的空间。我过去常常把孩子的“不合群”简单理解为“性格内向”,需要被“拉出来”多参加集体活动。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社交障碍往往源于“共情错位”,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的情绪。通过书中设计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练习,我们家庭内部进行了一次次的“情绪彩排”,这比任何大型社交训练营都要有效和温暖。它让我们明白,教育成功的标志不是孩子变得多么“优秀”或“合群”,而是他们能否成为一个内心稳定、能够与真实世界进行有效互动的独立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育学专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睿智长者坐在你对面,用他走过的弯路和观察到的真理与你娓娓道来。它的语言是充满画面感的,每一个理论点都配有生动的场景再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那种教育中的“卡点”和“突破口”。我尤其对作者在处理孩子“学习兴趣”衰退问题上的论述印象深刻。他没有急于灌输“阅读的好处”或“兴趣班的必要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好奇心”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抑制因素。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在无意中“谋杀了”他们的原始好奇心——通过过度的预设答案和不合时宜的“奖励机制”。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解毒剂”:如何重新点燃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求知欲。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对话中加入更多“开放式提问”,鼓励孩子去提出“为什么不呢?”而不是“这是为什么”。这种微小的语言模式调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探索的兴奋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给我的答案是:教育是关于“赋能”而非“灌输”。它强调的是将孩子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而不是用外部的模板去“塑形”。书中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独到且实操性极强的见解。它提醒家长,不要急于做“万能的百科全书”和“及时的救援队”。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撤后一步,让他们在“适度的挣扎”中学会自我修正和资源整合。我曾习惯于在孩子解题卡住的五分钟内就给出提示,生怕他浪费时间。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延长这种“沉默的等待期”。我发现,当大人真正地、放下焦虑地待在那里时,孩子往往会在内部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搏斗”,而最终找到的那个答案,他会记得更牢固,也更愿意在下一次面对类似困境时,依靠自己去解决。这种从“依赖”到“自主”的质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馈赠,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焦虑的家长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口号,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把“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拆解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那些微小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犯错时的那种冷静和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本能的反应就是指责、比较,甚至把我们成年人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倾泻过去,结果往往是把孩子推得更远。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视角,它引导我们去深挖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结果。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作业拖延症”的案例分析,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孩子“懒惰”,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让家长意识到,或许是任务设置难度不当,或者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卡住了,而我们却总是在催促,从未真正停下来倾听他的“求救信号”。这种从“控制”到“合作”的思维转变,对我触动极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教育不再是一场权力斗争,而更像是一场充满理解与尊重的双人舞。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更有耐心的倾听者和更敏锐的观察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速成的“技巧”都要珍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