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的6岁孩子
定价:25.00元
作者: 路易斯.埃姆斯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39045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1)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6岁孩子的一切:
(1) 介绍孩子6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
(2) 怎样在孩子6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3) 介绍6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4) 为父母讲解6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目录
作者介绍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书都成为畅销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叙事节奏,简直是一股清流。现在很多书籍为了追求“干货满满”,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读起来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留白”的艺术。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着养育过程中那些微小而珍贵的情感瞬间。比如,书中描绘孩子第一次成功自己穿鞋时的那种骄傲,以及父母在旁默默支持的心情,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让人忍不住湿了眼眶。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感受”到养育的意义。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煽情打动的人,但这本书成功地唤醒了我对“童年”这个概念的重新认知。它提醒我,眼前的这个六岁的孩子,他的人生只有一次,错过的不只是他的成长,也是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体验。阅读的过程,像是一次深度的情感按摩,把那些因为日常琐事而变得麻木的心灵重新激活了。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去读,生怕错过哪个充满哲理的小句子。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育儿理论不感冒的人,我更需要的是实操层面的“急救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像那些空泛的心理学著作,读完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道理,但回到家面对那个精力旺盛的“小不点”时,依然手足无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关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那一章节,我简直想把它撕下来贴在脑门上!作者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详细分析了孩子情绪爆发背后的真正需求——是感到被忽视?是能力超出了要求?还是单纯的身体不适?随后,它给出了不同情境下的安抚和引导步骤,清晰到连我这种新手妈妈都能立刻上手操作。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强调了父母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它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折射了父母自身未被处理的情绪。这种将视角从孩子身上拉回到父母自身的深刻洞察,彻底改变了我看问题的角度,从责备转为反思,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父母们量身定做的指南针!我拿到手的时候,还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育儿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触及灵魂、提供实用操作的少之又少。然而,光是翻开前几页,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毫不说教的语气,就让我放下了戒备。作者显然是深入一线,真正体验过六岁这个“敏感期”的家长,而不是坐在书房里凭空想象。书中对孩子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开始展现出的独立意识和偶尔的“小叛逆”,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为什么”轰炸,提供的建议并非简单的“耐心解释”,而是教你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珍贵。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规则建立”的探讨,不是一味强调权威,而是探讨如何在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出家庭成员都能接受的界限。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孩子,而是开始学着“合作”。这本书的文字是温暖的,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和理解,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核心冲击,那就是“赋权”。它没有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需要被严格“管教”的对象,也没有把父母描述成一个必须牺牲一切的“圣人”。相反,它鼓励双方都成为自己领域内的“探索者”和“决策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培养学习动机”的讨论。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很容易将学习等同于分数和排名。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如何保护和滋养孩子内心深处对世界的好奇心。它提供的方法论非常实际,比如如何将家庭日常变成一个“微型实验室”,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读完这部分,我立刻着手调整了家里的阅读角和活动空间,不再强迫孩子去“学”什么,而是去“玩”什么。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对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受益终身的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是激发,而不是灌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界限感”和“责任心”的探讨方式,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父母包办一切”的传统观念。我过去总觉得,孩子小,一切都应该由大人来安排妥当,免得他们出错。但这本书指出,过度的保护恰恰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宝贵机会。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阐述了如何将“家务劳动”和“生活决策权”逐步下放给孩子,并且强调了“后果承担”的重要性。这个“后果承担”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自然学习的反馈机制。比如,如果孩子忘记收拾玩具,那么第二天玩这些玩具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种不带指责、纯粹基于事实的反馈,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对照我们家的具体实践,惊喜地发现,很多我们认为必须父母介入的环节,孩子其实完全有能力处理,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那个空间和信任。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关于“放手”的勇气和智慧,让我对未来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