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橙色犀牛的故事
第 1章.轻松进入改变
第 1天.承认需要改变:拥抱“哦……我需要改变”的那个时刻
第 2天.寻求别人的支持:帮助,对身体有益.
第 3天.让孩子帮助你:橙色犀牛游戏
第 4天.练习“避开”孩子吼叫:我喜欢冲到洗手间吼叫
第 5天.用提示物包围自己:橙色是新的灰色
第 2章培养意识
第 6天.开始跟踪吼叫诱因:二见倾情
第 7天.对自己诚实:“为什么,妈咪,为什么,为什么?”
第 8天.记录越来越想吼叫时的身体征兆:妈咪扔了一个鸭嘴杯
第 9天.给你的吼叫诱因贴标签:“不,我不收拾房间!”
第 3章练习管理诱因
第 10天.搞定可以搞定的诱因:混乱让我想大声尖叫
第 11天.处理可以处理的诱因:我的感觉处理障碍症让我大吼大叫
第 12天.识别无法改变的诱因: 25个小时
第 13天.接受不能改变的诱因:我不能改变我的儿子
第 14天.练习原谅:我思故我吼
第 4章准备勇往直前
第 15天.选择个人目标:如果我能刚好坚持到上午 9点 5分……
第 16天.创造积极的自我肯定:从恶性循环到胜利循环
第 17天.好好照顾你自己:睡觉,吃饭,跑步,打扫……拉粑粑?
第 5章开始少些吼叫多些爱
第 18天.成为橙色犀牛:我的身经历
第 6章当事情或孩子令你抓狂时,保持镇静
第 19天.爱的四字诀:我用了 36年的安心毛毯
第 20天.寻找新视角:“至少”——我喜欢的新魔咒
第 21天.在你刚想大叫时大笑:2013年的牙签大灾难
第 22天.告诉自己吼叫不管用:我跪下来,大哭……
第 23天.大声说出来:“妈妈吓坏了。”
第 7章当你大为生气时,寻找温情
第 24天.回忆在你没有吼叫的期间发生了什么:“妈妈,我去了天堂,你还会爱我吗?”
第 25天.记住,孩子也是人:如果我是个孩子……
第 26天.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的塔斯马尼亚大嘴怪
第 27天:回到基础:食物之战!
第 28天.问问自己谁是始作俑者:“完美”全家福
第 8章当你想放弃时,坚定信念
第 29天.知道你是可以做到的:如何控制住吼叫
第 30天.记住真正重要的:让天平向爱倾斜
第 9章30天
30天之后的每:我对孩子们的承诺
第10章要点总结
橙色犀牛:有关吼叫的 10大启示
成为橙色犀牛的 10大好处
替代吼叫的 10大方式
常见的橙色犀牛诱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和回答
应用资料
橙色犀牛诱因跟踪表
致 谢
内容简介
“橙色犀牛”挑战行动,30天实现不吼不叫
作者茜拉·麦克瑞斯有四个男孩,都还不到八岁,个个精力旺盛、淘气。因此她比多数妈妈更有理由情绪失控,大吼大叫,抱怨绝望。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次意识到孩子眼中的自己是怎样一副模样,一个无能和失败的大吼大叫的家庭妇女形象!那一刻,茜拉幡然醒悟:“我的孩子是我的观众,我*重要的观众,一直在我身边的观众,我想让他们看到我的爱,而不是我的愤怒。”冲孩子大吼大叫的现象必须得终止。她向全家人宣布,正式开始“橙色犀牛”挑战计划,发誓在随后的365天里不吼不叫。
她真的做到了!!!
她先给自己定了一些相当严格的规则,如果她大吼大叫了,计数器就会归零。这是一个非常认真的目标,规则也非常认真。此后不久,为了进一步激励自己,她开了博客,名叫“橙色犀牛挑战”,按时间顺序公开记录我的进步,以保持她的责任心。但她开博客的更主要目的是寻求支持,找到像她一样与大吼大叫抗争的其他人。为给自己找一个提示物,很偶然地,她搜到了犀牛。犀牛是一种天生沉静和安详的动物,但是当受到挑衅的时候,犀牛也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并猛地冲出。茜拉意识到自己就是一头彻头彻尾的犀牛。她再也不想具有攻击性;我再也不想猛地冲出一些伤人的话。她希望像橙色那样温暖,充满爱。需要橙色象征的决心和活力。“橙色犀牛挑战”就这样诞生了。
作者简介
茜拉·麦克瑞斯(SheilaMcCraith),又名橙色犀牛,是四个男孩子的母。她在博客上分享的育儿经验被全美育儿杂志评为“2013年有价值的博客”。
在辞职回家之前,茜拉曾经从事过品牌营销,她爱好蛋糕装饰、摄影和随缘行善,她也曾经想围绕自己的爱好之一开办一家公司。橙色犀牛博客和橙色犀牛团体使她认识到,分享自己的奋斗过程和成功经验,并以此来帮助那些渴望获得帮助的人们,这正是她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愿意去做的事情。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每天下班后,我发现自己的耐心值基本已经跌到了谷底,那点仅存的能量用来做饭和处理家务已经捉襟见肘,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作妖”,吼叫成了我最快捷也最省力的“处理”方式。我一直深知这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好,但就是无法自控。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在我“电力耗尽”时也能轻松执行的策略。这本书的“简单易行”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比任何高深的育儿理论都更具吸引力。我浏览了一下章节结构,发现很多方法都是“三步走”或“一句话原则”,不需要复杂的道具或漫长的准备时间。比如,书中提到的“五秒暂停法”,只是要求家长在回应前先深吸一口气,这个动作本身就极大地拉开了“情绪反应”和“理性回应”之间的距离。这让我觉得,即使在最疲惫的时刻,我也有工具可以立即使用,而不是需要阅读完一大段心理学分析才能应用。这种即时效能,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吼叫型”家长量身定制的救星!我孩子现在正是学步期,精力旺盛得像个不知疲倦的小马达,而我呢,嗓门总是控制不住地往上飙,事后常常后悔得捶胸顿足。我特别想找到一种既能有效管教孩子,又不会破坏亲子关系的方法。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理论性太强,读起来像啃一本教科书,要么就是空泛地喊“多点耐心”,根本没有可操作的步骤。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一百种“替代方案”。我光是翻阅目录,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感觉手里握着一份详尽的“情绪处理作战地图”。我尤其期待里面关于“情绪降温技巧”的部分,希望能学习到如何在自己快要爆发前,迅速将战斗力转化为温柔的引导。这本书的实用性似乎远远超过了那些只谈“理念”的纯理论读物,我迫不及待想开始实践,看看这“少些吼叫”的口号,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家庭氛围改善。这不仅仅是育儿工具书,更像是黑暗中递过来的一盏指路明灯,让人看到了希望。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数字量化”的育儿书籍持保留态度,觉得“100种方法”听起来像是为了凑数而堆砌的清单。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之后,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故事性一下子抓住了我。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分享她踩过的坑和总结出来的“独家秘籍”。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情境模拟,比如孩子执意要穿反季节的鞋子出门时,我瞬间联想到上周发生在我家里的那场“鞋子之战”,当时我几乎是气急败坏地把鞋子扔到了一边。书中提供的那些替代性的回应,例如“哦?你想让你的脚丫感受一下夏天的寒风吗?我们来猜猜看,袜子能不能帮上忙?”这种充满趣味和尊重的方式,让我意识到,原来沟通可以这么有艺术感。这绝不是简单地用“请”和“谢谢”来替代吼叫,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逻辑,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服从。
评分我曾尝试过很多号称能解决孩子问题的书籍,但它们大多聚焦于“行为矫正”,总感觉是在试图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打造成一个流程化的“听话机器”。而这本书的取向,似乎更侧重于“关系修复和情感联结”。我最欣赏的是,它似乎非常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它不是教你如何让孩子“安静下来”,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为什么需要这样表现”。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很多书会教你如何转移注意力,而这本书可能侧重于教我如何先确认他的“愤怒是合理的”,然后再引导他表达。这种从“控制”到“理解”的转变,是目前国内育儿书籍中比较少见的深度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吼叫很多时候源于我没有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信号”。如果能通过学习这些替代方法,建立起一个更坚实的情感桥梁,那么表面的“听话”反而会水到渠成地发生。
评分阅读体验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特别是对于时间零碎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非常友好,没有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和枯燥的图表。它似乎很注重视觉上的放松感,大量使用了图示和清晰的层级划分,这使得那些复杂的沟通技巧也能被快速消化。我注意到,每一条“替代方法”后面,都附带着一个简短的“应用场景小贴士”,这极大地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与我家里的真实场景对接起来。例如,当我看到“当你在做饭时孩子缠着你怎么办”的场景分析时,我立刻就能想象出我自己在厨房手忙脚乱的样子,以及书中建议我如何提前设置一个“专注时间”的小仪式。这种“所见即所得”的阅读设计,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紧迫感——不是那种焦虑的紧迫,而是“我今天一定要学会并用上这个”的积极驱动力。整体感觉,这是一本真正为忙碌的现代父母着想的、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