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0-1岁同步育儿全书
定价:39.90元
售价:18.4元,便宜21.5元,折扣46
作者:李明辉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84671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为宝宝的到来做准备
节 了解宝宝的喂养方法
母乳喂养的优点
乳母的饮食禁忌
要提高母乳的质量
不能或不该哺乳的情况
慎用药物
人工喂养
正确冲泡配方奶
第二节 宝宝的喂养用具
人工喂养时
母乳喂养
辅食喂养
第三节 育儿用品及细节
宝宝物品的选购
洗护用品
宝宝服装的选择
第四节 宝宝的外出设备
遮阳帽
婴儿车
安全座椅
第二章 新生儿期
第三章 2月龄宝宝
第四章 3月龄宝宝
第五章 4月龄宝宝
第六章 5月龄宝宝
第七章 6月龄宝宝
第八章 7月龄宝宝
第九章 8月龄宝宝
第十章 9月龄宝宝
第十一章 10月龄宝宝
第十二章 11月龄宝宝
第十三章 12月龄宝宝
作者介绍
李明辉 长春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文摘
序言
从内容侧重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针对“0-1岁宝宝大脑发育的神经科学手册”,而不是一本实用的生活育儿指南。它对大脑皮层的发展、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参考资料。如果你是想深入了解宝宝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生理阶段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然而,对于我这类急于解决“明天早上要不要给宝宝穿多少件衣服”的实际问题来说,它的指导性非常弱。书中关于早期运动技能发展的章节,提倡的是“完全自由探索”,即不允许使用任何辅助工具,比如学步车或者坐垫。这个理念很理想化,但在现实中,当妈妈需要上厕所或者接个电话的五分钟里,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临时存放区”,家庭日常的运转几乎会停滞。这本书的视角过于宏大和理论化,未能很好地将这些前沿的、精密的知识点,转化成能被普通家庭轻松吸收和应用的、具有弹性边界的育儿策略。它要求的是服从理论,而不是适应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书面化”了,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论证结构,读起来像是在攻克一门难度很高的学科。我试着找寻一些幽默感或者轻松的分享,但通篇都是非常严肃、不苟言笑的语气。它似乎坚信,育儿是一项严肃到不容许一丝马虎的“科学工程”。例如,在讨论如何引入辅食时,它详细描述了不同食物的分子结构变化对宝宝消化酶的影响,而不是分享一些简单、快速、能让宝宝爱上吃饭的小妙招。我理解作者想强调循证医学的重要性,但育儿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情味”和“生活智慧”。我希望看到一些真实的、有点狼狈的育儿瞬间,以及如何带着这些不完美继续前进的故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育儿执行者”,却忽略了父母本身也是需要成长的、会犯错的个体。它设置的门槛太高,让普通父母在阅读后,很容易产生“我果然不是好妈妈”的挫败感,而不是被赋能。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的,毕竟身边不少宝妈都推荐,说是什么“育儿圣经”,对新生儿的照顾简直是手把手教。结果我翻开来,发现里面大篇幅讲的都是“科学喂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的理论框架。比如,它花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母乳喂养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营养素配比来促进宝宝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我承认,这些知识听起来非常专业和权威,对于追求精细化育儿的家长来说,绝对是干货满满。但是,作为一个刚把孩子从医院抱回家、连换尿布都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我更需要的是实操层面的指导。比如,宝宝半夜哭闹不止,我该怎么办?是喂奶、拍嗝,还是检查尿布?书里提到的更多是“建立规律的生理节律”,而不是针对眼前突发状况的应急手册。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曲线图和数据分析,却没能找到快速解决当下问题的“小窍门”。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准父母的“育儿哲学导论”,而非一本“育儿操作指南”。对于追求即时效果和实操性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大量精力去“翻译”这些理论,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中间的转换成本有点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非常现代化的、极简主义风格的育儿体验馆,所有的理念都是最新的、最前沿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未来育儿趋势的洞察。它着重强调的是“非应激性”的互动模式,比如,如何通过“眼神接触”和“慢速回应”来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书中举了很多案例,都是关于如何避免传统育儿中常见的“过度干预”行为。我特别喜欢它对“尊重宝宝自主性”的强调,这与我内心深处对自然成长的期盼非常契合。但是,这套高阶的互动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我疲惫不堪的深夜,真的很难执行到位。当孩子因为肠绞痛而尖叫时,我脑子里闪现的不是那些温柔的眼神交流技巧,而是如何能让他马上停止哭泣。书里提到,要给宝宝足够的“独处探索时间”,但我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黄金窗口期”,这种焦虑感让我在实践这些理论时,反而显得更加手足无措。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育儿经验,想要提升育儿品质、实现更高层次情感联结的家长,对于我们这些还在“保姆级生存模式”下挣扎的父母来说,可能有点“生不逢时”。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略感不适,它更偏向于学术性的研究报告集合,而不是一本流畅的指导读物。每一章的过渡都比较生硬,像是一个个独立的专家讲座拼凑在一起。我注意到,关于“睡眠训练”的部分,它几乎完全避开了任何成熟的、可操作的流程,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睡眠的“生物节律周期”和“环境光线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深度挖掘固然值得称赞,但对于急需让孩子睡整夜觉的家庭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我期待的是,告诉我,建立睡眠习惯的前三周,每天晚上10点到早上6点,具体要做哪些步骤,而不是让我去研究光波长。而且,书中似乎对一些常见的、普遍存在的育儿困境(比如如何处理夜奶的突然中断,或者如何应对亲戚朋友的育儿“指点”)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模糊,总是在强调“保持内心平静,相信你的直觉”。老实说,我的直觉告诉我,我快崩溃了,我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方案,而不是抽象的心理建设。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似乎是那些生活环境优渥、时间充裕,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育儿哲学的钻研中的精英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