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 身心发展
定价:28.00元
作者:朱棣云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34283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朱棣云、何黎明、吴丽君、胡晨波、胡嫣等编写的《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身心发展0-6岁孩子教养实用工具书)》收集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案例,反映出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许多规律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这本书,家长不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家教实践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且懂得相关的家庭教育理论,逐步进入家庭教育自由王国。
内容提要
孩子7周岁前尤其是3周岁前的成长,奠 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基调、基色,并将 极大地影响后续发展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朱棣云、何黎明、吴丽君、胡晨波、胡嫣等编写的《 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身心发展0-6岁孩子教养实 用工具书)》从父母容易忽视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 角度,提点生命各个重要成长敏感期,剖析 教养难点,如备孕怀孕、母乳喂养、断奶后 的喂养、吞咽、出牙、换牙、动作发展等, 特别提示父母在孩子睡眠、排便、吃喝等生 活习惯养成中必须把握的年龄标准,以及孩 子在亲子依恋、自我意识、性别意识等重要 心理发展的指标。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棣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它不是那种贩卖焦虑的书籍,而是实实在在地赋能于父母,让我们有勇气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智慧同行者”。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对人性和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她引导我们去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内心丰盈、能够独立面对生活的成年人,而不是一个在成人世界规则下小心翼翼生存的“好学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亲子联结”的重视,认为高质量的陪伴远胜于昂贵的早教课程。它提醒我们,每天哪怕只有十分钟全身心投入的互动,其价值也无法估量。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本身就是一场自我成长的修行,我的每一次退让、每一次理解、每一次调整呼吸,都在重塑我自己。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一整套成熟的思维工具,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教育旅程中未知的风浪,并且享受这个过程的深刻意义。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对“学习”的定义进行了拓宽,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分数和知识点掌握的关注,将视角投向了那些看不见的、但却是支撑孩子一生的核心素养。书中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和“复原力”的论述,简直就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一剂清凉散。作者强调,真正的专注力不是通过强迫静坐达成的,而是源于对事物内在兴趣的驱动,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在家中创设一个“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的方法。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对“复原力”(Resilience)的强调。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如何站起来,决定了他们未来人生的底色。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鼓励孩子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是沉溺于自我否定的实用技巧。比如,鼓励使用“尚未”(Not Yet)这个词语来代替“不能”,这种微小的语言调整,却能彻底改变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平静和温暖的感觉,淡雅的蓝色调配上柔和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引言,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阐述了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的误区,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的背后,其实可能隐藏着对孩子独立性和天性的压抑。读下去,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非常细腻,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她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视角。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觉得孩子玩得“没营养”,现在明白了,那种看似无序的搭建和拆解,恰恰是他们构建认知、学习因果关系的重要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日常互动,那些在餐桌上急于纠正孩子说话方式的瞬间,那些因为孩子弄脏衣服而瞬间爆发的不耐烦,都成了我反思的重点。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家长常常被焦虑驱使而失焦的教育态度,让我开始学着慢下来,真正地“看见”我的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教育策略,而是从“内在发展”的角度入手,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育儿哲学框架。第一部分聚焦于尊重天性,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施肥和浇水的方式必须因“材”而异。这种去标签化的理念,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总想把孩子塑造成“别人家孩子”的焦虑。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界限的艺术”,这部分内容尤为精彩。它告诉我们,爱不是溺爱,真正的爱需要清晰而坚定的界限来承载。界限的设定并非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提供安全感和规则感,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探索世界的广阔。我以前总在“放手”和“控制”之间摇摆不定,读完这一章节后,我找到了平衡点:界限的设立需要沟通,需要一致性,更需要父母首先做到言出必行。这种基于相互尊重的界限,让亲子关系不再是权力斗争,而演变成一种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这对我太重要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沉闷感,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娓娓道来她的人生智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擅长使用生活化的案例来佐证她的观点,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得让人心头一颤,因为我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情绪崩溃,我当时的处理方式就是简单粗暴地让他“别哭了”,事后我为自己的反应感到懊恼。读到书中关于“情绪的接纳与疏导”的那一章时,我才明白,孩子的情绪本身没有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引导他们命名和处理这些情绪。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情绪容器”理论,鼓励父母先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不评判,不打断,仅仅是陪伴和倾听。这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体验,我开始尝试着在孩子大哭时,只是默默地抱住他,听他把委屈说出来,奇迹般地,他的情绪平复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放下“解决问题”的执念,转而拥抱“理解感受”的深度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