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
定价:34.00元
售价:24.8元,便宜9.2元,折扣72
作者: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爱莲娜·亚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1691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的有效家庭教育在于,通过交流表现出来的大人与孩子之间长期的相互影响。有效的交流方法可以使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避免多次重复和对孩子大声叫喊。为了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表现关注和慈爱,采用新式交流方法是重中之重。
1岁的孩子常常耍脾气,却害怕急剧的响声;
3岁的孩子简直“为所欲为”,却害怕穿白大褂的丈夫;
7岁的孩子开始耍些小花招、不服管,却害怕死亡或失去亲人;
11岁的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却可能害怕雷声;
15岁的孩子竟然偷偷地抽烟、喝酒,却可能害怕小老鼠……
成长中的“烦恼”让为人父母的你应接不暇。此时,你可能无计可施,也可能忍无可忍,暴跳如雷。你不知自己身为父母,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一书将为烦恼不已的家长们排忧解难。
本书介绍了如何理解、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好听众,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互动。并列举了父母平常会遇到的多种情况,帮助父母在各种情况下找到通向孩子内心的道路。
内容提要
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以温和的方式养育孩子。若要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显示出爱和关心十分重要。本书将帮助家长找到在多种处境中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全书分为四章:*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目录
序1
1/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幼儿的任性3
童龄危机8
少年的问题24
儿童行为动机27
儿童的恐惧36
接受孩子41
51/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
解释54
说服55
以身作则57
鼓励59
惩罚61
禁止64
批评67
爱的表达70
关注和耐心73
承诺75
承认错误76
培养独立性78
妥协81
始终如一83
87/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
如何与孩子联系89
如何与孩子谈话99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105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110
如何控制孩子的歇斯底里114
如果孩子病了118
陪孩子玩游戏121
131/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137
交流水平139
主动倾听144
“我说”149
情绪的语言表达152
乐观表达155
请求还是命令158
感谢的话160
开心时刻163
何时应该沉默166
总结 169
作者介绍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研究哲学和心理学。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以及家长、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写过几本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2016年全年发行总量为两万册。
爱莲娜·亚罗斯拉夫斯娃:笔名爱莲娜·诺维臣科娃。教育医生。主攻临床心理学领域。爱莲娜写过几本有关儿童和成人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童龄危机:不要对孩子暴怒》《童龄危机:养育独立的孩子》《儿童危机:孩子正常的自尊意识》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并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永远需要外部指导的“听话”的孩子。因此,我非常关注那些旨在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的论述。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策略,帮助家长逐步“退出”到适当的位置,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经历挫折并自我修正,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这涉及到如何巧妙地放弃控制权,同时又不失引导者的责任。我尤其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看待“犯错”在学习过程中的绝对必要性,以及父母应该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敢于犯错、并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心理安全网”。任何关于如何将“监督”转化为“赋能”的真知灼见,都会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大大提高,因为它触及了现代亲职教育中最核心的矛盾点之一:如何爱得深沉,却又放手得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那种简约中带着一丝温暖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宁静氛围。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适当空白,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舒缓,完全没有那种信息爆炸时代书籍常常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在无声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猜想,这样的外在包装,一定是为了与内在的某些核心理念相呼应,即便是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这种初步的接触就已经构成了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预设。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加平和、更有条理的心灵空间。我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够同样出色,毕竟好的内容总是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载体来承载。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抓狂的小摩擦的实用建议,希望能找到一些真正能落到实处的“软技能”提升方法。市面上的很多教养类书籍,常常会把问题描绘得过于戏剧化,或者给出的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化,让人觉得像是空中楼阁,难以在真实的、充满噪音的家庭环境中实践。我希望能找到的,是那种能真正深入理解现代家庭的复杂性,并且能提供细致入微、可操作步骤的指南。比如,当孩子的情绪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时候,成人应该如何快速建立起内心的防火墙,既不被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又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那些强调“看见孩子内在需求”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在那个“看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需要具备哪些即时反应机制和情绪自控能力,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部分。我非常看重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评分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否能与读者的内在节奏同步。我偏爱那种不疾不徐,但逻辑清晰的叙述方式,那种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的笔法,能让人在不感到疲惫的前提下,接受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本书能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故事来阐释复杂的育儿哲学,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可读性。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将他们深厚的理论基础,巧妙地“翻译”成普通家长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应用的小技巧。一个好的教育观点,如果不能被有效地传达,那么它就如同未被开采的矿藏。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高效的桥梁,连接起深奥的教育理念与我们客厅里的柴米油盐。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具体生活细节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实用指南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对人性的细微之处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塑造,而人格的塑造恰恰是在那些最不经意、最日常的互动中完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无言沟通”的范例。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交流、一个坚定的但并非充满压迫感的肢体语言,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说教都更有力量。如果作者们能够深入探讨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即便意见不合也依然能保持尊严的交流“场域”,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孩子不理解的“固执”时,成年人如何既保持原则性,又避免将自己的权威转化为一种隐性的控制欲。这种平衡的艺术,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在修炼的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