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 [俄罗斯]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爱莲娜·亚 978753169173

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 [俄罗斯]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爱莲娜·亚 9787531691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爱莲娜·亚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家庭教育
  • 俄罗斯育儿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儿童心理
  • 积极沟通
  • 教养
  • 卢甘斯卡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91730
商品编码:2952872132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

定价:34.00元

售价:24.8元,便宜9.2元,折扣72

作者: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爱莲娜·亚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1691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的有效家庭教育在于,通过交流表现出来的大人与孩子之间长期的相互影响。有效的交流方法可以使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避免多次重复和对孩子大声叫喊。为了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表现关注和慈爱,采用新式交流方法是重中之重。

1岁的孩子常常耍脾气,却害怕急剧的响声;

3岁的孩子简直“为所欲为”,却害怕穿白大褂的丈夫;

7岁的孩子开始耍些小花招、不服管,却害怕死亡或失去亲人;

11岁的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却可能害怕雷声;

15岁的孩子竟然偷偷地抽烟、喝酒,却可能害怕小老鼠……

成长中的“烦恼”让为人父母的你应接不暇。此时,你可能无计可施,也可能忍无可忍,暴跳如雷。你不知自己身为父母,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一书将为烦恼不已的家长们排忧解难。

本书介绍了如何理解、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好听众,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互动。并列举了父母平常会遇到的多种情况,帮助父母在各种情况下找到通向孩子内心的道路。

内容提要


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以温和的方式养育孩子。若要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显示出爱和关心十分重要。本书将帮助家长找到在多种处境中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全书分为四章:*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目录


序1

1/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幼儿的任性3

童龄危机8

少年的问题24

儿童行为动机27

儿童的恐惧36

接受孩子41

51/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

解释54

说服55

以身作则57

鼓励59

惩罚61

禁止64

批评67

爱的表达70

关注和耐心73

承诺75

承认错误76

培养独立性78

妥协81

始终如一83

87/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

如何与孩子联系89

如何与孩子谈话99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105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110

如何控制孩子的歇斯底里114

如果孩子病了118

陪孩子玩游戏121

131/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137

交流水平139

主动倾听144

“我说”149

情绪的语言表达152

乐观表达155

请求还是命令158

感谢的话160

开心时刻163

何时应该沉默166

总结 169

作者介绍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研究哲学和心理学。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以及家长、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写过几本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2016年全年发行总量为两万册。
爱莲娜·亚罗斯拉夫斯娃:笔名爱莲娜·诺维臣科娃。教育医生。主攻临床心理学领域。爱莲娜写过几本有关儿童和成人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童龄危机:不要对孩子暴怒》《童龄危机:养育独立的孩子》《儿童危机:孩子正常的自尊意识》等。

文摘


序言



《不被驯服的童心:理解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亲子沟通指南》 引言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以及最关键的,如何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值得信赖的联结。在许多传统的养育观念中,“听话”、“乖巧”似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父母们也常常习惯性地诉诸于严厉的指令、反复的规劝,甚至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希望能以此来“管教”孩子,让他们“听进去”。然而,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常常发现,那些曾经用“大声叫喊”试图灌输的道理,似乎并没有在孩子心中扎根,反而可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疏离、抵触甚至畏惧的阴影。 本书,《不被驯服的童心:理解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亲子沟通指南》,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让孩子“听话”的书,更不是一本教父母如何运用技巧来“控制”孩子的书。恰恰相反,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家长放下那些无效的、消耗能量的养育方式,转而深入探索孩子的内在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与动机。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关于“看见”与“被看见”,“倾听”与“被倾听”的旅程,学习如何用一种更富有同理心、更尊重个体差异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联结。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看见“不被驯服的童心” 孩子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拥有独立思想、独特感受和内在驱动力的个体。他们的“不被驯服”,并非是对抗,而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原始冲动。 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 孩子每一次的哭闹、每一次的拒绝、每一次的“不听话”,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关乎他们的疲惫、饥饿、恐惧、困惑,或是对自主权的渴望。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解读这些非语言的信号,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捣乱”或“不乖”。我们将探讨,例如,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发脾气,可能并非是为了“故意让你难堪”,而是因为他感到被过度刺激,或是无法承受当下的情绪。 内在驱动力:好奇心、探索欲与求知欲: 孩子的学习并非始于课堂,而是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孩子反复地拆卸玩具,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理解其内部运作;当他们不停地问“为什么”,不是为了刁难,而是为了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本书将强调,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这些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学习,而非被动接受。 情绪的洪流:同理心与情绪引导: 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在低龄阶段,常常是强烈而直接的。他们还未学会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常常会被愤怒、沮丧、焦虑所淹没。作为父母,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压制或否定他们的情绪,而是理解并接纳。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孩子一同面对情绪的挑战,教导他们认识、表达并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将负面情绪内化或压抑。 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气质、性格、学习方式、兴趣爱好都存在显著差异。强求所有孩子都按照同一模式成长,只会扼杀他们的个性和潜力。本书将倡导尊重个体差异,鼓励父母去发现和欣赏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并据此调整沟通与教育策略。 第二部分:放下“叫喊”,开启“看见”的沟通 “大声叫喊”往往是父母在挫败感、无力感或焦虑情绪下的自然反应,但它并非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只会制造恐惧,阻碍理解,并破坏亲子关系。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温和而深刻的沟通策略,帮助父母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沟通桥梁。 积极倾听的艺术: 倾听并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更是用心去理解。积极倾听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不打断,不评判,用眼神、肢体语言和适时的反馈来表明你在认真倾听。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做到积极倾听,如何通过复述、提问来确认自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倾听中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 共情的力量:站在孩子的角度: 共情,即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当孩子感到委屈时,我们不去辩解,而是先说“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去直接指导,而是先说“这看起来确实不容易,你想让我怎么帮你?”。本书将强调,共情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它能化解冲突,增进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 清晰、温和的表达: 父母的语言风格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其使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如用陈述句来表达我们的期望;与其用指责的语气,不如用“我”的感受来表达我们的担忧。本书将提供大量实用的语言示范,教会父母如何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时,保持清晰、温和且尊重。例如,与其说“快点把你的玩具收好!”,不如说“我注意到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我们可以一起把它们放回盒子里吗?”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 本书将借鉴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引导父母学习如何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何清晰地表达,以及如何倾听他人的需求。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例如,如何处理孩子不配合的行为,如何在家庭会议中表达不同意见,以及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兼顾大人和孩子的需求。 情绪管理者的角色: 父母在孩子的情绪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强调,父母首先要成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通过示范、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识别、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生态。 第三部分:在“看见”与“倾听”中,建立持久的联结 真正的亲子关系,建立在信任、尊重和深刻的理解之上,而非强制或控制。当父母能够真正“看见”并“倾听”孩子时,亲子关系便会如涓涓细流般自然滋养,力量倍增。 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渴望拥有自主权。在安全和合适的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例如,让他们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自己选择玩什么游戏。这种小小的自主,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同时,设定必要的界限。 鼓励独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角色并非要替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成为他们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坚实后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提供支持,而不是立即上前“拯救”。本书将提供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韧性。 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并非简单地待在一起,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放下手机,放下杂念,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耍、一起探索。在这些高质量的互动中,亲子关系会得到最有效的滋养。本书将分享如何创造和抓住与孩子建立高质量联结的机会。 以身作则的力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父母的言行举止,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本书将强调,父母在沟通、情绪管理、面对困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成长来影响孩子。 建立积极的家庭文化: 一个充满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家中营造一种鼓励表达、接纳差异、共同解决问题的文化,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结语 “家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一声声严厉的命令,而在于一次次温柔的引导;不在于刻意压制孩子的“野性”,而在于懂得欣赏和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不被驯服的童心:理解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亲子沟通指南》,希望能成为您在育儿道路上的一盏灯,照亮您与孩子之间那条通往理解、尊重和深爱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放下那些无效的“叫喊”,去“看见”孩子的内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建立一段真正健康、持久、充满爱的亲子关系。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探索,值得我们用心去经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并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永远需要外部指导的“听话”的孩子。因此,我非常关注那些旨在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的论述。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策略,帮助家长逐步“退出”到适当的位置,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经历挫折并自我修正,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这涉及到如何巧妙地放弃控制权,同时又不失引导者的责任。我尤其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看待“犯错”在学习过程中的绝对必要性,以及父母应该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敢于犯错、并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心理安全网”。任何关于如何将“监督”转化为“赋能”的真知灼见,都会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大大提高,因为它触及了现代亲职教育中最核心的矛盾点之一:如何爱得深沉,却又放手得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那种简约中带着一丝温暖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宁静氛围。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适当空白,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舒缓,完全没有那种信息爆炸时代书籍常常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在无声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猜想,这样的外在包装,一定是为了与内在的某些核心理念相呼应,即便是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这种初步的接触就已经构成了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预设。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加平和、更有条理的心灵空间。我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够同样出色,毕竟好的内容总是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载体来承载。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抓狂的小摩擦的实用建议,希望能找到一些真正能落到实处的“软技能”提升方法。市面上的很多教养类书籍,常常会把问题描绘得过于戏剧化,或者给出的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化,让人觉得像是空中楼阁,难以在真实的、充满噪音的家庭环境中实践。我希望能找到的,是那种能真正深入理解现代家庭的复杂性,并且能提供细致入微、可操作步骤的指南。比如,当孩子的情绪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时候,成人应该如何快速建立起内心的防火墙,既不被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又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那些强调“看见孩子内在需求”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在那个“看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需要具备哪些即时反应机制和情绪自控能力,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部分。我非常看重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评分

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否能与读者的内在节奏同步。我偏爱那种不疾不徐,但逻辑清晰的叙述方式,那种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的笔法,能让人在不感到疲惫的前提下,接受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本书能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故事来阐释复杂的育儿哲学,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可读性。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将他们深厚的理论基础,巧妙地“翻译”成普通家长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应用的小技巧。一个好的教育观点,如果不能被有效地传达,那么它就如同未被开采的矿藏。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高效的桥梁,连接起深奥的教育理念与我们客厅里的柴米油盐。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具体生活细节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实用指南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对人性的细微之处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塑造,而人格的塑造恰恰是在那些最不经意、最日常的互动中完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无言沟通”的范例。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交流、一个坚定的但并非充满压迫感的肢体语言,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说教都更有力量。如果作者们能够深入探讨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即便意见不合也依然能保持尊严的交流“场域”,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孩子不理解的“固执”时,成年人如何既保持原则性,又避免将自己的权威转化为一种隐性的控制欲。这种平衡的艺术,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在修炼的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