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定价: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 娜塔莉亚·察连科,张艳辉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1693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5次重印!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娜塔莉亚?察连科的*之作!
让你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封闭的心门,做到零障碍沟通!
读懂孩子的心思,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换个角度想问题,就能给孩子*好的爱,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轻松。
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是从经验、直觉,还是从专业层面?是简单观察还是从兴趣出发?《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一书可以告诉你如何用绘画、梦境、玩具等读懂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孩子。
内容提要
5次重印!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娜塔莉亚?察连科的*之作!
很多父母经常说,自己无法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是从经验、直觉,还是从专业层面?是简单观察还是从兴趣出发?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用绘画、梦境、玩具等读懂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孩子。
目录
铅笔和纸张可以告诉我们什么3
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测试15
63/第二章孩子恐惧的秘密
我们的孩子害怕什么68
孩子如何战胜恐惧97
103/第三章为什么孩子会哭
下一个哭泣的原因——身体不适109
因饥饿而哭是孩子为常见的哭泣理由110
身体疲劳和情绪超载而引起的哭泣111
孩子感到疼痛或者生病111
乱发脾气112
童年的悲剧113
115/第四章我们的孩子在玩什么
对男孩有害的游戏120
对女孩危险的游戏124
127/第五章孩子的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如何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分析梦132
如何解梦137
梦告诉我们什么141
153/第六章潜在的因素
目光157
姿势159
手势163
走路的姿势167
睡觉时身体的位置168
面部表情170
语音特征172
笑声174
说错的话174
177/第七章身心疾病—童年的定时炸弹
支气管哮喘183
高血压184
十二指肠溃疡184
溃疡性结肠炎186
风湿性关节炎187
神经性皮炎188
心肌梗死189
糖尿病190
神经性咳嗽191
神经性呕吐192
头痛192
饮食失调193
厌食症194
暴食症196
后记198
参考文献199
作者介绍
娜塔莉亚·察连科
心理学家、顾问,毕业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管理、心理学和商务学院。著有《如何在大城市抗压》 《家长抗压指南:如何应对孩子上学问题》 《假如孩子说谎了》等。主要研究青少年、家庭和婚姻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出版与此相关的系列书籍。
张艳辉
教育学、法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教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完美父母”神话的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容易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最科学的育儿法”所裹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在追赶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标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指出,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孩子学习接纳世界不完美的基础。作者用一种近乎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败时刻,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放松和释怀。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足够好的父母”的状态,而不是“完美的父母”。当我不再追求在孩子面前永远光鲜亮丽、永远反应得体时,我发现我更有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每分每秒的监控。书中关于如何处理自己的“内疚感”的章节非常实用,它帮助我理解,偶尔的失控和疲惫是人性的体现,而不是教育上的失败。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体验,它让育儿从一场“负重前行”的考试,变成了一段可以偶尔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讲述,而是像一张不断展开的思维导图,从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到社会情感的复杂性,层层递进,但又不失灵动。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内在动机”的挖掘。很多时候我们用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孩子学习或做家务,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书中提出了很多巧妙的方法,如何将外在的任务,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好奇心。例如,与其说“你把房间收拾干净了,我就给你买玩具”,不如引导他发现“看,当你把书本放整齐后,你是不是更容易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本了?”这种将行为与积极自我认知挂钩的方式,效果是持久而深远的。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搞定”孩子今天的行为,更是在为他未来的自我驱动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习惯,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它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家长,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为孩子的心,终究是成人世界的映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和孩子沟通是个大工程,特别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那简直像是在对着一堵墙说话。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在温暖的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它特别强调了“倾听”的力量,不是那种敷衍地“嗯嗯啊啊”的听,而是真正进入孩子的情绪漩涡里去感受。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关于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例子,很多家长可能只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赶紧振作起来”,但这本书教我们去解读那个“闷闷不乐”背后的真正需求——也许是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说教。书中对于非语言信号的捕捉描述得极其到位,比如孩子紧握的拳头、回避的眼神,这些细微的动作往往比他们脱口而出的抱怨更能说明问题。我开始尝试在家里做一个“情绪的翻译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在面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心态平和了许多,也惊喜地发现,当你不急着给答案时,孩子自己反而能找到出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让我们把焦点从“孩子做错了什么”转移到“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不像那些教条式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只不过所有的理论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串联起来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安全依恋”的阐述,它不是空泛地谈论“爱”,而是具体到日常互动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比如,孩子在玩一个复杂的积木时,你默默地递上一块缺失的零件,这个动作带来的连接感,远胜过你长篇大论地告诉他“妈妈永远支持你”。书中对“情绪的同化与分离”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常常会把孩子的情绪“揽到自己身上”,孩子一哭,我们比他还焦虑,结果就是把本该孩子自己处理的压力,变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共患难”。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共情而不卷入”,你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难过,但你不需要为他的难过负责到底。这种精神上的“边界感”的建立,不仅让孩子更独立,也让我这个做家长的精神压力骤减。它提供的是一套内在的修炼方法,让你从根源上改变对育儿的焦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育儿观受到了彻底的颠覆。我一直信奉“规矩大于天”,认为严格的界限是给孩子安全感的基石。然而,书中对“规则”的探讨却非常精妙,它不是要我们抛弃规矩,而是教我们如何让规矩变得有“人情味”和“可协商性”。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专家口吻,反而像是在分享自己无数次碰壁后总结出来的血泪经验,非常接地气。特别是关于“后果自然显现”的那一章,我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孩子忘记带作业本,以往我会立刻带去学校,替他“摆平”;而书里建议,让他去面对老师的小小批评,从中体会到“准备不足”的代价。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那种学习是刻在骨子里的。这种放手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更高阶的信任。书中对亲子冲突的描述也极其真实,那种剑拔弩张的时刻,我常常会回想书中的建议:先暂停,给双方冷静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在气头上进行审判。这本“心法秘籍”让我学会了在爱与界限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爱更有效率,让规矩更有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