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俄罗斯] 娜塔莉亚·察连科,张艳辉 9787531693048

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俄罗斯] 娜塔莉亚·察连科,张艳辉 97875316930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娜塔莉亚·察连科,张艳辉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俄罗斯育儿
  • 察连科
  • 张艳辉
  • 育儿指南
  • 理解孩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93048
商品编码:2952861239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定价: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 娜塔莉亚·察连科,张艳辉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1693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5次重印!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娜塔莉亚?察连科的*之作!

让你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封闭的心门,做到零障碍沟通!

读懂孩子的心思,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换个角度想问题,就能给孩子*好的爱,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轻松。

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是从经验、直觉,还是从专业层面?是简单观察还是从兴趣出发?《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的心》一书可以告诉你如何用绘画、梦境、玩具等读懂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孩子。

内容提要


5次重印!俄罗斯儿童心理学家娜塔莉亚?察连科的*之作!

很多父母经常说,自己无法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是从经验、直觉,还是从专业层面?是简单观察还是从兴趣出发?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用绘画、梦境、玩具等读懂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去了解孩子。

目录


铅笔和纸张可以告诉我们什么3
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测试15

63/第二章孩子恐惧的秘密
我们的孩子害怕什么68
孩子如何战胜恐惧97

103/第三章为什么孩子会哭
下一个哭泣的原因——身体不适109
因饥饿而哭是孩子为常见的哭泣理由110
身体疲劳和情绪超载而引起的哭泣111
孩子感到疼痛或者生病111
乱发脾气112
童年的悲剧113

115/第四章我们的孩子在玩什么
对男孩有害的游戏120
对女孩危险的游戏124

127/第五章孩子的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如何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分析梦132
如何解梦137
梦告诉我们什么141

153/第六章潜在的因素
目光157
姿势159
手势163
走路的姿势167
睡觉时身体的位置168
面部表情170
语音特征172
笑声174
说错的话174

177/第七章身心疾病—童年的定时炸弹
支气管哮喘183
高血压184
十二指肠溃疡184
溃疡性结肠炎186
风湿性关节炎187
神经性皮炎188
心肌梗死189
糖尿病190
神经性咳嗽191
神经性呕吐192
头痛192
饮食失调193
厌食症194
暴食症196
后记198
参考文献199

作者介绍


娜塔莉亚·察连科

心理学家、顾问,毕业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管理、心理学和商务学院。著有《如何在大城市抗压》 《家长抗压指南:如何应对孩子上学问题》 《假如孩子说谎了》等。主要研究青少年、家庭和婚姻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出版与此相关的系列书籍。

张艳辉

教育学、法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教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摘


序言



穿越心灵的迷宫:解码孩子的真实世界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常常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迷雾。我们费尽心思去爱,去教导,去规划,却总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留下一道道不被理解的伤痕。当我们疲惫地仰望星空,不禁会问:究竟该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那颗纯真而又复杂的心灵? 这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开启孩子内心深处的宝藏。它深邃地洞察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并提供了切实可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法,引导家长们走出迷茫,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连接。 洞察孩童的内心世界: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信号 孩子,是一本尚未完全展开的书,他们的语言、行为、情绪,都是一个个等待我们去解读的符号。然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套用,去评判,从而错失了理解他们的绝佳时机。 情绪的海洋: 孩子的情绪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雨绵绵,有时甚至电闪雷鸣。他们的哭闹、沉默、发脾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和感受?是委屈、是愤怒、是恐惧,还是仅仅需要一次被看见的拥抱?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情绪的海洋,学习识别那些细微的情绪信号,理解情绪背后的语言,学会与孩子一同乘风破浪,而不是被情绪的巨浪所吞噬。 语言的艺术: 孩子的话语,有时天真烂漫,有时故作神秘,有时又充满挑战。我们如何才能听懂他们那些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话语?那些“我不要”、“为什么”、“都是你的错”,背后藏着怎样的真实想法?本书将教会我们倾听的艺术,如何捕捉孩子话语中的潜台词,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困惑。 行为的密码: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直观展现。他们的淘气、他们的反抗、他们的沉迷,究竟是为了引起注意,还是在表达某种不满?他们对某些事物的执着,对另一些事物的回避,又透露出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成长需求?本书将帮助我们破解行为的密码,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从而做出更具建设性的回应。 成长中的焦虑与恐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学业压力等等。这些焦虑和恐惧,是我们成人在孩童时期也曾经历过的。本书将以同理心出发,深入分析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并提供如何给予孩子支持和安全感的实用建议,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风雨。 构建心灵桥梁:从理解到共鸣的实践之路 理解孩子,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实践。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侧重于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帮助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搭建起与孩子之间坚固的心灵桥梁。 倾听的智慧: 真正的倾听,并非只是用耳朵接收声音,而是用心去感受。本书将指导我们如何放下评判,停止打断,专注于孩子的表达,并通过非语言的信号来增强理解。学习如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回应的艺术: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需要恰当的回应。本书将提供多种回应的技巧,从共情式的回应,到界限的设定,再到积极的引导。例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哭时,我们如何才能不被情绪裹挟,而是用平静而坚定的方式去安抚,并帮助他们学习情绪管理;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如何才能在指出错误的同时,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和支持。 界限的建立: 爱不是溺爱,界限的建立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清晰而坚定地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界限,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需要耐心和一致性,更需要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 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永恒的话题。本书将提供一系列高效的沟通策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与孩子进行有效而深入的交流。从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到如何化解冲突,再到如何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让沟通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催化剂,而非制造隔阂的屏障。 陪伴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高质量的陪伴尤为珍贵。本书将强调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存在,更是心灵上的连接。如何通过共同的活动,真诚的对话,以及全身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注,从而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安全感。 穿越时代的藩篱:给孩子一个被看见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步伐、自己的天赋。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本书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和培养这份独特性。它鼓励我们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而是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它提醒我们,童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心智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和爱。当我们能够真正读懂孩子的心,我们就能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阳光和力量的童年,让他们在安全、自信、被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有创造力、懂得爱与被爱的人。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它更是一场关于“成为”的旅程。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的父母,成为一个更具同理心的引路人,成为一个能够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探索人生奥秘的伙伴。让我们拿起这把钥匙,一同走进孩子那片纯净而又充满惊喜的心灵世界,开启一段更深刻、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完美父母”神话的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容易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最科学的育儿法”所裹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在追赶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标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指出,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孩子学习接纳世界不完美的基础。作者用一种近乎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败时刻,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放松和释怀。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足够好的父母”的状态,而不是“完美的父母”。当我不再追求在孩子面前永远光鲜亮丽、永远反应得体时,我发现我更有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每分每秒的监控。书中关于如何处理自己的“内疚感”的章节非常实用,它帮助我理解,偶尔的失控和疲惫是人性的体现,而不是教育上的失败。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体验,它让育儿从一场“负重前行”的考试,变成了一段可以偶尔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讲述,而是像一张不断展开的思维导图,从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到社会情感的复杂性,层层递进,但又不失灵动。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内在动机”的挖掘。很多时候我们用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孩子学习或做家务,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书中提出了很多巧妙的方法,如何将外在的任务,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好奇心。例如,与其说“你把房间收拾干净了,我就给你买玩具”,不如引导他发现“看,当你把书本放整齐后,你是不是更容易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本了?”这种将行为与积极自我认知挂钩的方式,效果是持久而深远的。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搞定”孩子今天的行为,更是在为他未来的自我驱动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习惯,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它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家长,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为孩子的心,终究是成人世界的映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和孩子沟通是个大工程,特别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那简直像是在对着一堵墙说话。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在温暖的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它特别强调了“倾听”的力量,不是那种敷衍地“嗯嗯啊啊”的听,而是真正进入孩子的情绪漩涡里去感受。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关于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例子,很多家长可能只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赶紧振作起来”,但这本书教我们去解读那个“闷闷不乐”背后的真正需求——也许是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说教。书中对于非语言信号的捕捉描述得极其到位,比如孩子紧握的拳头、回避的眼神,这些细微的动作往往比他们脱口而出的抱怨更能说明问题。我开始尝试在家里做一个“情绪的翻译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在面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心态平和了许多,也惊喜地发现,当你不急着给答案时,孩子自己反而能找到出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让我们把焦点从“孩子做错了什么”转移到“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不像那些教条式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只不过所有的理论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串联起来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安全依恋”的阐述,它不是空泛地谈论“爱”,而是具体到日常互动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比如,孩子在玩一个复杂的积木时,你默默地递上一块缺失的零件,这个动作带来的连接感,远胜过你长篇大论地告诉他“妈妈永远支持你”。书中对“情绪的同化与分离”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常常会把孩子的情绪“揽到自己身上”,孩子一哭,我们比他还焦虑,结果就是把本该孩子自己处理的压力,变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共患难”。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共情而不卷入”,你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难过,但你不需要为他的难过负责到底。这种精神上的“边界感”的建立,不仅让孩子更独立,也让我这个做家长的精神压力骤减。它提供的是一套内在的修炼方法,让你从根源上改变对育儿的焦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育儿观受到了彻底的颠覆。我一直信奉“规矩大于天”,认为严格的界限是给孩子安全感的基石。然而,书中对“规则”的探讨却非常精妙,它不是要我们抛弃规矩,而是教我们如何让规矩变得有“人情味”和“可协商性”。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专家口吻,反而像是在分享自己无数次碰壁后总结出来的血泪经验,非常接地气。特别是关于“后果自然显现”的那一章,我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孩子忘记带作业本,以往我会立刻带去学校,替他“摆平”;而书里建议,让他去面对老师的小小批评,从中体会到“准备不足”的代价。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那种学习是刻在骨子里的。这种放手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更高阶的信任。书中对亲子冲突的描述也极其真实,那种剑拔弩张的时刻,我常常会回想书中的建议:先暂停,给双方冷静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在气头上进行审判。这本“心法秘籍”让我学会了在爱与界限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爱更有效率,让规矩更有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