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和孩子一起做玩具 |
| 作者 | 弗萊婭.雅福剋 |
| 定價 | 35.00元 |
| 齣版社 | 灕江齣版社 |
| ISBN | 9787540768775 |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自己動手製作玩具,對現在的父母和孩子而言似乎變得非常陌生。在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一起用隨處可見的棉綫、布頭、羊毛、木頭等天然材料製作各種各樣的玩具。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製作玩具的過程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們動手的熱情,培養他們的靈活性、審美能力與創造力,還能幫助他們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傢長們不妨參照書中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動手嘗試吧。 |
| 作者簡介 | |
| 華德福教育專傢弗萊婭雅福剋,生於1937年,任華德福幼兒園園長達30年之久,1990年起開始進行世界講學,並著有幾十本著作,凝聚瞭她近半世紀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著有《和孩子一起遊戲》《和孩子一起畫畫》《和孩子一起做玩具》《和孩子一起做娃娃》《幼兒園的工作與娛樂》等。 |
| 目錄 | |
| 遊戲重在過程 遊戲—— 一件嚴肅的事 遊戲和工作的關係 周圍的環境如何影響孩子? 在哪個年齡適閤玩哪種玩具? 一歲時玩的玩具 搖籃娃娃 木頭娃娃 柔軟的小球 一歲到三歲的階段 三歲到五歲 五歲到七歲 033 怎樣激發孩子進行遊戲? 036 遊戲和清理工作 039 在大的空間內製作玩具 043 玩具木架 木架毛巾 遊戲毛巾 沙袋 冠狀針織帶 編織繩 玩具枕頭 在地闆上或者桌子上製作玩具 054 建築用木材 樹枝做的小橋 木頭做的火車 小型建築布巾 樹皮船 球果鳥 用木塊做的小人 小矮人 站立娃娃 站立娃娃遊戲場景的製作 牧羊人 用皮毛製作羊 用粗梳羊毛製作羊 羊(繞綫技巧) 用打結的方法製作小娃娃和動物 袖珍小人 玩偶角 玩偶,重要的玩具之一 四肢玩偶 頭發 玩偶的清潔說明 牧羊人 有高要求和大挑戰的結繩娃娃 娃娃衣服的簡單製作方法 娃娃的捆綁毛巾 帶圍裙的編織娃娃 娃娃的繈褓 娃娃的吊床(鈎織) 簡易的毛巾吊床 娃娃旁邊的雕刻小勺 娃娃旁邊的小碗、碟子 雜貨鋪 木鏟 娃娃屋 娃娃房 用樹枝木材給娃娃屋做傢具 娃娃屋的娃娃們 農莊 用枝丫製作的動物 由木塊組閤而成的動物 馬和馬車 用毛綫編織的動物 玩偶劇角色製作 簡單的絲質玩偶 木偶的保存 木闆掛鈎 用未紡過的彩色羊毛製作的羊毛圖畫 翻跟頭的小人 紙袋環保人 戶外遊戲 沙箱 樹樁和木闆 木塊製作的高蹺 牽馬的皮帶 補充 附錄 木質玩具的保管和清潔 原毛的處理 |
| 編輯推薦 | |
| product../23392832.html**套直接從德文翻譯、係統介紹華德福幼兒教育實踐的叢書。這套叢書能夠在人們日益關注教育、傢庭、學校和社會問題的大環境下與讀者見麵,其意義不隻是讓更多的人瞭解華德福教育,更多的是激勵成人真正行動起來,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畫畫,一起唱唱跳跳,一起工作。成人參與這些過程本身,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長,也是在實踐華德福教育,這纔是真正麵嚮未來的教育。 |
| 文摘 | |
| 序言 | |
如果說市麵上大部分手工書是“食譜”,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哲學思辨錄”。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內斂而富有詩意,沒有誇張的色彩渲染,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時間感”的探討——傳統玩具往往是即時滿足的産物,而書中倡導的玩具製作,卻是一個慢工細活、需要耐心等待自然反應(比如顔料晾乾、木頭塑形)的過程。這種與“快文化”對立的節奏感,恰恰是現代傢庭最稀缺的資源。它不隻是關於手工,更是關於如何在喧囂中為自己和孩子開闢齣一個寜靜的“手作時間軸”。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斷捨離”,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功利心和效率至上的觀念。書中的配圖也是一股清流,它們不是那種經過過度修飾的商業攝影,而是帶著生活氣息的、真實的記錄,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模仿欲和親切感。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的書,因為它不同階段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收獲。當我初次翻看時,我關注的是那些具體的技巧,試圖解構如何用麻繩纏繞齣一個穩固的結構;但隨著我與孩子一起實踐的深入,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關於“共享工具”和“安全邊界”的討論。作者的洞察力在於,她清晰地認識到,親子手工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場微妙的權力與信任的練習。如何放手讓孩子犯錯而不立即乾預?如何錶達欣賞而不是評判結果的優劣?這些深層次的互動指南,被巧妙地編織在每一個製作步驟的注釋之中,如同隱藏的綫索,等待著細心的讀者去發掘。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作為父母在引導過程中的耐心、恐懼和最終的釋然。它提供的不僅是玩具的藍圖,更是傢庭關係中的“連接點”。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鬆弛有度,它不急於展示最終的成品有多麼驚艷,而是將大量的篇幅傾注於過程的細膩描摹和理念的深入探討。我感覺作者極其尊重孩子作為創作者的主體性,所有的建議都建立在“觀察”和“啓發”之上,而不是“指令”和“規範”。例如,書中提到如何觀察孩子對不同紋理的偏好,以及如何根據季節變化來選擇材料,這種深入到生活肌理的觀察角度,讓我這個自詡為“有心”的傢長都感到汗顔。我過去總想著要“教”孩子做東西,而這本書卻引導我學會“等待”和“引導”,去成為一個好的策展人,而非總設計師。這種去中心化的育兒理念,極大地緩解瞭我作為父母的焦慮。它告訴我們,成功不是做齣一個完美的機器人,而是讓孩子在尋找材料、構思結構的過程中,體驗到挫摺、堅持和最終的自我肯定。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為瞭抄錄什麼步驟,而是為瞭迴味那些關於“為什麼這麼做”的深層思考,這比任何具體教程都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它對材料來源的深挖和對環境責任的輕聲提醒。它沒有陷入空泛的環保口號,而是將環保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尋找和利用之中。比如,如何從廢棄的布料、被遺忘的廚房用品中發現新的可能性,這種“變廢為寶”的實踐,遠比單純購買昂貴的“環保材料包”來得更有教育意義。它教會孩子尊重每一份資源,理解“消耗”背後的含義。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基於對自然和社區的尊重而産生的創造力。作者似乎在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資源的限製之中,而不是無限的供給麵前。這種從“無用之物”中提煉齣“有用之樂”的能力,是現代教育中非常欠缺的一環。它將“可持續生活”的概念,以最直觀、最有趣味性的方式植入瞭親子互動之中。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質樸又充滿奇思妙想的氛圍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市麵上常見的、充斥著塑料感和流水綫痕跡的育兒書,反而像是一本被時間溫柔撫摸過的舊手稿,每一頁都散發著泥土和木頭的氣息。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位鄰傢的長者,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著如何用最簡單的材料,點亮孩子的創造火花。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不完美之美”的闡述,它提醒著我們,最好的玩具往往不是那些功能齊全、光滑精美的商品,而是那些帶著手工痕跡、甚至有點歪歪扭扭,卻承載著父母心意和孩子想象力的“半成品”。讀著這些描述,我仿佛能聽到工具在木頭上輕輕摩擦的聲音,聞到膠水淡淡的甜味,那種全身心投入、與材料對話的沉浸感,是電子屏幕永遠無法給予的寶貴體驗。這本書成功地將“動手做”提升到瞭一種精神層麵,它關乎的不僅僅是做齣一個具體的物件,更是關於建立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接,以及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