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 云锦凤,于卓 9787030390226

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 云锦凤,于卓 97870303902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锦凤,于卓 著
图书标签:
  • 小麦族
  • 多年生牧草
  • 远缘杂交
  • 遗传育种
  • 植物育种
  • 草食动物饲料
  • 中国农业
  • 作物科学
  • 生物学
  • 育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0226
商品编码:295122718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

定价:128.00元

作者:云锦凤,于卓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303902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系列丛书

内容提要


《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是我国部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牧草远缘杂交研究的专著, 是编者多年来承担各类国家课题的研究成果总结。书中介绍了我国小麦族禾草, 主要包括冰草属、 披碱草属、 赖草属及大麦属等牧草种、 属间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综述了国内外小麦族禾草远缘杂交研究的概况, 并提出了今后小麦族禾草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方向,力求将小麦族禾草远缘杂交的新技术、 新手段、 新成果呈现给读者。

目录


作者介绍


云锦凤,女,蒙古族,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草业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史论》 作者: 王德福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9023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作者立足于深厚的历史学、园林学及美学功底,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勾勒出中国园林艺术自萌芽至鼎盛,再至转型演变的全景图谱。全书力求突破传统园林史仅关注名园记述的窠臼,转而深入探究园林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及其技术实践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园林艺术的源起与雏形——先秦至魏晋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根基。首先,作者详细考察了先秦时期“囿”“苑”“囿”等概念的演变,阐释了早期统治者狩猎、祭祀活动对早期园林形态的塑造作用。重点分析了《诗经》《楚辞》等文献中对自然意象的描绘,揭示了早期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哲学观,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萌芽。 进入秦汉,本书着墨于宫苑制度的建立。以秦始皇的阿房宫及上林苑为例,探讨了帝王气象与宏大叙事的构建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思想的关键转折期。在社会动荡与玄学兴起的背景下,文人阶层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等士大夫阶层在山水隐逸思想影响下,对私家园林的营造倾向。园林开始从单纯的游乐场所转向寄托情操、修身养性的精神空间,体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复合功能需求。对这一时期“叠山理水”技艺的初步探索及其与自然山川的模拟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述。 第二部分:成熟与规范——隋唐盛世的辉煌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臻于全盛,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为园林艺术的空前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本书将隋唐园林分为两类进行深入研究:一类是服务于皇家政治与国事活动的坛庙宫苑(如大明宫、兴庆宫),其特点在于布局的恢宏、轴线的严谨和功能的分区明确;另一类是文人私家园林的精细化发展,其标志是造园手法趋于成熟,精巧布局与自然山水意境的融合更加紧密。 作者特别关注了唐代园林中“借景”手法的成熟运用,以及造园材料的革新,如对奇石的搜集与配置的讲究。文学艺术(特别是唐诗)对园林意境的营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通过对比当时著名的园林志和诗歌作品,论证了文学语言如何指导和定义园林的审美标准。此外,本书也探讨了佛教寺院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在审美上对世俗园林的影响。 第三部分:高峰与流变——宋代的精致化与世俗化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期,其特点是技术工艺的空前精进、私家园林的普及以及造园理论的系统化。本书将宋代园林的发展视为一个“内向性”与“精细化”的过程。 在技术层面,如对假山堆叠的理论化阐述,包括对“石法”、“水法”的精妙控制,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苏轼、朱熹等理学家的思想渗透入园林建造,使得园林的设计更注重结构上的逻辑性和哲学上的思辨性。 本书的重点篇幅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兴起。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园林,如《姑苏志》等记录的园林,体现了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有限空间内的极致追求。这一时期的园林风格,更加注重内向的观赏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形成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成就。作者细致剖析了宋代园林中对植物配置、花卉栽培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反映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第四部分:定型与程式化——元明清的集大成与僵化 元代园林承袭了宋代精细化的传统,但因政治环境的变化,一些园林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和游牧民族审美的影响。明代是古典园林体系最终定型的时期。本书认为,明代园林通过《园冶》等造园典籍的出现,标志着造园技艺从经验积累向理论规范的转化。园林设计开始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例如对“框景”、“漏窗”等元素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园林艺术进入了集大成的阶段,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规模和复杂性达到了历史之最。本书详细辨析了清代园林中“满汉融合”的建筑风格,以及折衷主义手法的应用。然而,作者也指出,在过度强调程式化和对前代成就的模仿下,清代园林后期逐渐显现出缺乏创新活力和过度雕琢的倾向,最终导致了古典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与相对的僵化。 结论: 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核心精神: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指导下的意境营造,以及“师法自然”的艺术原则指导下的空间布局。本书不仅是园林史的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审美心理变迁的综合考察,为当代景观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借鉴。本书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纸、复原图及实景照片,力求图文并茂,增强学术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植物育种的创新性应用特别感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远缘杂交”这几个字,立刻就吸引了我。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科学家们如何跨越物种界限,将不同植物的优良基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品种的场景。我猜测,这本书里应该详细探讨了小麦族和多年生牧草之间进行远缘杂交的可能性与挑战。我很好奇,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具体的植物学原理?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哪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为什么选择“中国小麦族”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吗?“多年生牧草”的引入又意味着什么?是为了提高牧草的适应性、产量,还是增强其抗逆性?这本书如果能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并且通过实际的案例或实验数据来佐证,那将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书。我对这类能够带来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非常着迷。

评分

我个人一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基因资源的利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研究》让我联想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多少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宝贵植物资源。小麦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粮食作物家族,而多年生牧草则在生态修复和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这两者进行“远缘杂交”的研究,听起来就像是一场跨越物种界限的“生物对话”,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我特别好奇,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创造出更具抗逆性、更高产的牧草品种,以适应中国多样的自然环境?还是为了探索小麦族自身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新潜力?如果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种杂交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为中国农业带来的潜在益处,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土壤肥力、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那它无疑会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沉稳的绿色,配上水墨风格的抽象图案,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对农作物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翻看,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是一本很硬核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它名字里的“中国小麦族”和“多年生牧草”又让我觉得带着一股浓浓的本土气息,好像能触摸到中国广袤田野上的故事。虽然我对其中的具体科学研究内容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仅仅是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农耕文明,以及现代农业科学的进步。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寻常的农作物,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智慧和研究。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科研的,更是关于传承和发展的,关于我们如何利用科学的力量,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我们拥有的宝贵自然资源。它让我对“中国小麦族”这个概念产生了初步的兴趣,觉得这是中国农业独有的一个方面,非常有研究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在农业科研领域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都知道,植物的改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远缘杂交”作为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关键。“中国小麦族”这个定位非常明确,暗示了研究的本土化和针对性,这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多年生牧草”的引入,则让我联想到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应用。多年的种植经验告诉我,找到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牧草品种,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很多地区,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分析远缘杂交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技术创新,例如如何克服远缘杂交的阻碍,如何评估杂交后代的性状,以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那将是一本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农业技术进步及其对社会发展影响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首先吸引我的是“中国小麦族”和“多年生牧草”这两个概念的组合,这让我觉得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带着一种科学探索的神秘感。“远缘杂交”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创新,让我不禁想象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实验和不懈的努力,去突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涉及了如何将不同植物的优良基因进行融合,以培育出更优质、更适应环境的植物品种。这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甚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可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可能蕴含着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科技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