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
定价:48.00元
作者:张连伟、李飞、周景勇()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0237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是了解和学习中国林业史的入门之作,是传播林业历史文化的普及之作。该书达到了通俗易懂和专业水平的良好结合,不仅弥补了林业文献史料研究不足的状况,而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林业发展脉络和林业思想演进,是研究古代林业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适时、实用之作。
内容提要
以《中华大典林业典》的编撰为基础,挖掘,翻译,凝练,注释,编著而成的《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一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精选每一阶段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林业文献,每篇文献前设“导读”,介绍该篇文献的形成时代、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文中增加“注释”,注解文献中的重要人名、地名、物名、制度等难以理解的词句;文献后有“参考译文”,将古典文献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连伟,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1995年至1999年在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习,先后获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7月进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从事林业史研究。
李飞,男,汉族,安徽长丰县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000年至2007年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先后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学习,研究方向为林业史、林业文献,获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工作,从事林业史研究。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深入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的读物。《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并且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并非专业的林业人士,一开始对“林业文献”这个词语感到有些陌生,但当我阅读了张连伟、李飞、周景勇等学者编选的这些文献后,我发现它们远不止是关于木材和树木的技术记载。这些文献,更像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全景式观察和理解。我读到了关于森林的传说、关于树木的歌谣、关于山神的祭祀,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古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神秘而又充满敬畏的联系。书中对于不同树种的药用价值的记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医理之精妙;而关于建筑用材的选择和加工方法,则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工程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献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比如关于“伐木有时”、“采药不绝”的理念,在今天我们面临环境挑战时,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的精神。
评分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本书由张连伟、李飞、周景勇先生精心策划,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卷中的林业智慧重新呈现给现代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士大夫在山野间考察树木,看到了工匠们在林间忙碌的身影,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对森林的敬畏与依赖。书中的文献,不仅仅是关于树种的分类和用途,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感悟和实践。我被其中关于“风水”与植被关系的论述所吸引,古人对于山川河流与森林生态的相互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朴素而又极其有效的生态观。书中对不同树木生长习性的细致观察,对药材来源的准确记载,以及对木材质量的评判标准,都体现了古人非凡的经验智慧。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记载,背后都蕴含着无数年的观察和积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古代文明从未远离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让我这位普通读者,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略显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毕竟,古代文献,尤其是关于林业的,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消化。然而,翻阅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书中选取的文献,虽然年代久远,语言风格也与现代大相径庭,但通过译者们(张连伟、李飞、周景勇)的精心梳理和注解,那些关于森林的观察、对木材的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都仿佛变得鲜活起来。读着这些古人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山林间穿梭,如何用智慧去理解和利用这片绿色的宝藏。书中对于不同树种的记载,它们各自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建筑用途,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尊重。甚至一些关于造林、育林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值得借鉴的生态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林业,更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哲学。它让我看到了,在人类工业化之前,古人是如何以一种更加温和、更加可持续的方式与森林共存的。这种古老的智慧,在今天这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偶然间翻阅到《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智慧体现在各个方面,而林业,作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领域,自然也蕴含着不少值得挖掘的宝藏。张连伟、李飞、周景勇先生的选编,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林业世界的窗户。书中收录的文献,涵盖了从自然观察、植物学知识,到实际的林业管理、木材利用等多个方面。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树木之德”的记述所吸引,古人并非简单地将树木视为资源,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性,从树木的形态、生长,到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品评。这种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难得。此外,书中对于古代林业技术的阐述,如采伐、造林、病虫害防治等,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部分文献的语言风格较为古朴,但在译者们的注释下,理解起来也并非难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在利用和尊重自然方面的独特之处,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籍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当我在书店瞥见《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作者们(张连伟、李飞、周景勇)选取了哪些经典?又将如何呈现这些古老的智慧?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古朴的文字,如同穿越了数百上千年的时光长河,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昔日的韵味。这里的文献,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古人对自然万物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我被其中关于“林”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从皇家园林到民间采伐,从药物取用到建筑木材,方方面面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重视与利用。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林业实践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山林之法”的论述感到惊叹,古人对于植被的生长周期、水土保持的理解,以及对森林可持续利用的朴素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林业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