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寰宇记

马可·波罗寰宇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慕阿德,伯希和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历史地理
  • 冒险故事
  • 游记
  • 中世纪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异域风情
  • 马可·波罗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0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寰宇文献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6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由慕阿德与伯希和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是玉尔《马可?波罗之书》出版以后,优秀的《马可波罗行记》的英译本,因为涵盖了一百多个本子的信息,所以学术性也较强。多年来,这本书成为学者们利用《马可?波罗行记》时的依据。本书为原书的影印出版。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寰宇记》是英国汉学家慕阿德(又译穆勒、穆尔,A. C. Moule,1873-1957)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合著《马可?波罗行记》的研究和翻译,以《马可?波罗寰宇记》(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之名,1938年在伦敦出版,是继玉尔(H. Yule)英译本之后资深的译本,也是学术的译本,迄今仍然是学界较信赖的本子。

作者简介

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英国汉学家,曾任剑桥大学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教授。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

目录

序(荣新江)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Ⅰ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Ⅱ

精彩书摘

《马可?波罗行记》以抄本众多而内容不一致著称,现在知道主要属于三个抄本系统,分别简称为F、R、Z本。1862-1870年间,玉尔曾经长年在意大利等地调查,以75种抄本和刊本汇校为四类,并以宫廷法语本(FA)为底本翻译成英文。此后,意大利国家地理学会(Italian Geographical Society)和威尼斯市政府希望纂修一部国家版的《马可?波罗行记》,所以委托贝内带托(L. F. Benedetto)教授走访欧洲各大图书馆,搜访《马可?波罗行记》的抄本。他找到玉尔没有见过的近60种抄本,并且在米兰的安布罗西亚图书馆(Ambrosiana Library)找到了一个当时还没有发现的Z本的转抄本(Z?)。这个拉丁语本上有许多内容不见于其他抄本,但由于Z?本抄写者缺乏古写本的知识,致使该本错误较多,而且他不理解原本页边大量注释的缩写词意,因此没有正确转录。贝内带托对所有抄本做了精心的校对,并做了比较合理的分类,即今天学界所遵从的三个系统,在导言中他对每种抄本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其校订本以F本为底本,并在页下把见于其他本子的内容以小字校录出来,并注明出处,于1928年在佛罗伦萨出版,书名用意大利对《马可?波罗行记》的习惯称呼,题作“百万”(Il millione, Firenze : Olschki, 1928)。1932年,贝内带托出版了据校订后的F本译成的现代意大利语文本,其中包含有其他抄本中重要段落的增补,但为方便阅读,没有标注出处,还对原本的一些明显错误做了改订(Il libro di messer Marco Polo, cittadino di Venezia, detto Milione, dove si raccontano le meraviglie del mondo, Milano-Roma: Treves-Treccani-Tumminelli, 1932)。意大利人里奇(Aldo Ricci)根据贝内带托提供的意大利语文本译成英文,未及出版而亡殁。丹尼森?罗斯(E. Denison Ross)与贝内带托对其译稿做了校订,完善了这个英译本,出于谨慎的考虑,罗斯把贝内带托改订的部分改回为原状。此英译本题“马可?波罗游记”,提前于1931年在伦敦出版(Aldo Ricci,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from the text of L.F. Benedetto,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index by Sir E. Denison Ross,London: G. Routledge & Sons, 1931)。此本颇受好评,被译成多种语言。我国张星烺先生所译《马哥孛罗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即据此本,但删掉绝大多数注释。日本学者青木一夫、爱宕松男先后据以译成日语,均题为《东方见闻录》(前者东京校仓书房,1960年;后者东京平凡社刊东洋文库丛刊,1978年)。


《亚历山大远征史: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辉煌征途》 著者: 赫克托耳·斐洛梅诺斯 (Hector Philomenos) 译者: 林语涵 出版社: 文渊阁 装帧: 精装,附带手绘地图集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的战史记录,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了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所 осуществляed 的宏大东方远征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赫克托耳·斐洛梅诺斯,一位博学的希腊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以其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为我们重构了这场持续了十余年,深刻改变了古代世界政治格局与文化面貌的史诗级行动。 《亚历山大远征史》聚焦于亚历山大如何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希腊城邦的统治者,一步步成长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霸主。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共分为七卷,涵盖了军事战略、政治架构、文化融合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 第一卷:马其顿的崛起与希腊的整合(The Rise of Maced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Hellas) 本卷详述了亚历山大早年的教育和训练,重点描绘了他如何在导师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下,吸收了希腊的哲学、科学和军事思想。随后,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腓力二世留下的强大军事机器——马其顿方阵的构建及其战术优势。亚历山大如何迅速平息了希腊城邦的叛乱,巩固了赫梯斯联盟(Hellenic League)的领导权,为远征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是本卷探讨的核心。斐洛梅诺斯在此处引用了大量来自普鲁塔克和狄奥多罗斯的零散记载,力求还原当时希腊世界对这位年轻国王的复杂心态——既有敬畏,亦存疑虑。 第二卷:跨越赫勒斯滂的决策(The Crossing of the Hellespont and Strategic Imperatives) 远征的序幕在赫勒斯滂海峡拉开。作者详细描述了亚历山大如何巧妙地应对波斯帝国庞大兵力的挑战,以及他对海军力量的战略性放弃。重点分析了格拉尼库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的战术细节,这场胜利不仅为马其顿军队赢得了小亚细亚的立足点,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削弱了波斯地方总督的士气。斐洛梅诺斯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在此阶段展现的“亲临前线”的领袖魅力,如何迅速赢得了被波斯统治的希腊化城市居民的初步支持。 第三卷:小亚细亚的征服与戈尔迪乌姆之结(The Conquest of Asia Minor and the Gordian Knot) 本卷详述了对小亚细亚腹地的深入推进。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的分析是本卷的重中之重。作者运用地形学知识,解释了亚历山大如何利用狭窄的平原迫使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庞大军力无法展开,从而以少胜多。对俘虏大流士家眷的礼遇,以及亚历山大在处理被征服地区行政事务上的早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戈尔迪乌姆之结的传说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解读,象征着其对“亚洲之主”宿命的承担。 第四卷:黎凡特的控制与埃及的驯服(Securing the Levant and the Subjugation of Egypt) 叙利亚沿岸是波斯帝国的生命线,也是其海军的基地。作者以极大的篇幅描绘了对提尔(Tyre)和迦萨(Gaza)的围攻。提尔长达七个月的围城战,是古代工程学与军事耐力的极致考验,斐洛梅诺斯详尽描述了马其顿人如何填海造陆,修建巨大的攻城堤坝,最终攻克这座海上堡垒。随后,进入埃及。本卷着重探讨了亚历山大如何被当地祭司奉为法老和荷鲁斯之子,以及他建立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文化辐射的起点。 第五卷:两河的决战——高加米拉(The Decisive Clash: Gaugamela and the Fall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 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高加米拉战役(Battle of Gaugamela)被视为古代军事史上最精妙的战术部署之一。斐洛梅诺斯细致地分析了波斯方阵(由战车和镰刀战车组成)的理论优势与实际操作中的致命缺陷。亚历山大如何通过佯退、侧翼突击和精准的“楔形”突击,直取大流士的指挥中枢,从而瓦解了波斯帝国的军事核心,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巴比伦、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的陷落,标志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终结。 第六卷:向东方深处进军——巴克特里亚与粟特(Into the Interior: Bactria, Sogdiana, and the Challenges of Guerrilla Warfare) 远征并未因波斯王室的覆灭而结束。本卷描述了亚历山大穿越帕提亚和米底,进入东方边陲的艰苦历程。在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他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游击战术和严酷的地理环境挑战。对罗克珊娜(Roxana)的娶亲,被置于文化融合政策的视角下进行探讨。作者强调,正是这段时期的内部反抗和军事疲劳,开始显露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理念中的内在矛盾。对贝苏斯(Bessus)的追捕和惩处,反映了马其顿人维护其“新秩序”的冷酷手段。 第七卷:印度河谷的探险与帝国的黄昏(The Indian Campaigns and the Seeds of Dissolution) 最后一卷聚焦于跨越印度河的远征。在旁遮普地区,亚历山大面对了强大的本土诸侯——波洛斯(Porus)及其象军。海达斯皮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的描述,展现了马其顿军队在应对新式战争形态时的适应能力。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河流以东,军队的集体哗变与返程的决定。作者认为,这次叛变并非单纯的士兵厌战,而是帝国扩张理念与士兵个体生存意愿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爆发点。最终,在返回途中,亚历山大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直至在巴比伦英年早逝,为这个庞大帝国的迅速分裂埋下了伏笔。 价值与特色: 《亚历山大远征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他做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的行动如何催生了随后数百年的希腊化世界。斐洛梅诺斯通过整合希腊史料、波斯楔形文字记录(作者据信接触过部分被忽视的巴比伦档案),以及对古代地理的实地考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细节丰富的古代世界图景。本书是研究古代军事史、地缘政治学和跨文化交流的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随书附赠的地图集,精确还原了数场关键战役的行军路线和地形布局,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军事行动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大气,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格局,勾勒出了欧亚大陆的脉络。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全景式”的叙事手法,他似乎不满足于记录所见,更渴望去理解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关联性。比如,他对不同宗教传播路径的梳理,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文化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的。当然,由于是早期文献,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基于时代局限性的误解或夸大,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更显其真实的历史价值。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一个拓荒者的记录,而应该感激他愿意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异域色彩的见闻,用他有限的语言工具记录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旅游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古老世界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知识领域的门,等待着我们去推开,去探索。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海量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早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只是披上了一层冒险故事的外衣。作者对于地方习俗的记录,有时候显得过于详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但正是这种“详尽”,造就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俗记录,可能恰恰是理解当时社会运作逻辑的钥匙。我特别赞赏作者在面对信仰冲突时的克制与客观,他没有用现代的价值体系去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努力去还原那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虽然偶尔会觉得某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较大,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未经太多后人解读的原始视角。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始冲动和勇气。读着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漫长旅途中,面对未知的恐惧与征服的狂喜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融入他对“何为文明”的思考。比如,当他描述一片广袤荒漠时,他笔下的不只是沙子和烈日,更是一种对人类渺小的哲思。而且,书中对商业活动的描写极为生动,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是如何通过贸易相互影响、渗透,最终改变彼此的。这种经济层面的剖析,远比单纯的政治或军事记录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历史的驱动力,往往潜藏在最基础的物资交换之中。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部旅行游记提升到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层面,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异域文化的观察,那种带着好奇和尊重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波罗一行人面对那些新奇事物时的惊讶和兴奋。比如他对香料贸易路线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记录,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能感受到丝绸之路上行商的艰辛与收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压迫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构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古代世界。尤其在描绘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和信仰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虽然时代久远,但文字带来的画面感却异常清晰,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古老文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也被悄然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他没有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循序渐进地引导你了解这个广袤的世界。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城邦的政治结构时,他会先从一个普通商贩的视角切入,然后慢慢揭开上层建筑的复杂性,这种“由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语言方面,它既有史料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灵动。有些地方的描写简直是诗意的,将地理的辽阔与人性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耐读性非常高,初读时可能会被那些异域名词搞得有些晕头转向,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精妙之处,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