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慕阿德与伯希和合著的《马可?波罗寰宇记》是玉尔《马可?波罗之书》出版以后,优秀的《马可波罗行记》的英译本,因为涵盖了一百多个本子的信息,所以学术性也较强。多年来,这本书成为学者们利用《马可?波罗行记》时的依据。本书为原书的影印出版。
《马可?波罗寰宇记》是英国汉学家慕阿德(又译穆勒、穆尔,A. C. Moule,1873-1957)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合著《马可?波罗行记》的研究和翻译,以《马可?波罗寰宇记》(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之名,1938年在伦敦出版,是继玉尔(H. Yule)英译本之后资深的译本,也是学术的译本,迄今仍然是学界较信赖的本子。
慕阿德(A. C. Moule,1873—1957),英国汉学家,曾任剑桥大学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教授。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5.28—1945.10.26),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
序(荣新江)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Ⅰ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Ⅱ
《马可?波罗行记》以抄本众多而内容不一致著称,现在知道主要属于三个抄本系统,分别简称为F、R、Z本。1862-1870年间,玉尔曾经长年在意大利等地调查,以75种抄本和刊本汇校为四类,并以宫廷法语本(FA)为底本翻译成英文。此后,意大利国家地理学会(Italian Geographical Society)和威尼斯市政府希望纂修一部国家版的《马可?波罗行记》,所以委托贝内带托(L. F. Benedetto)教授走访欧洲各大图书馆,搜访《马可?波罗行记》的抄本。他找到玉尔没有见过的近60种抄本,并且在米兰的安布罗西亚图书馆(Ambrosiana Library)找到了一个当时还没有发现的Z本的转抄本(Z?)。这个拉丁语本上有许多内容不见于其他抄本,但由于Z?本抄写者缺乏古写本的知识,致使该本错误较多,而且他不理解原本页边大量注释的缩写词意,因此没有正确转录。贝内带托对所有抄本做了精心的校对,并做了比较合理的分类,即今天学界所遵从的三个系统,在导言中他对每种抄本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其校订本以F本为底本,并在页下把见于其他本子的内容以小字校录出来,并注明出处,于1928年在佛罗伦萨出版,书名用意大利对《马可?波罗行记》的习惯称呼,题作“百万”(Il millione, Firenze : Olschki, 1928)。1932年,贝内带托出版了据校订后的F本译成的现代意大利语文本,其中包含有其他抄本中重要段落的增补,但为方便阅读,没有标注出处,还对原本的一些明显错误做了改订(Il libro di messer Marco Polo, cittadino di Venezia, detto Milione, dove si raccontano le meraviglie del mondo, Milano-Roma: Treves-Treccani-Tumminelli, 1932)。意大利人里奇(Aldo Ricci)根据贝内带托提供的意大利语文本译成英文,未及出版而亡殁。丹尼森?罗斯(E. Denison Ross)与贝内带托对其译稿做了校订,完善了这个英译本,出于谨慎的考虑,罗斯把贝内带托改订的部分改回为原状。此英译本题“马可?波罗游记”,提前于1931年在伦敦出版(Aldo Ricci,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from the text of L.F. Benedetto,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index by Sir E. Denison Ross,London: G. Routledge & Sons, 1931)。此本颇受好评,被译成多种语言。我国张星烺先生所译《马哥孛罗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即据此本,但删掉绝大多数注释。日本学者青木一夫、爱宕松男先后据以译成日语,均题为《东方见闻录》(前者东京校仓书房,1960年;后者东京平凡社刊东洋文库丛刊,1978年)。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大气,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格局,勾勒出了欧亚大陆的脉络。我非常欣赏作者那种“全景式”的叙事手法,他似乎不满足于记录所见,更渴望去理解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关联性。比如,他对不同宗教传播路径的梳理,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文化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的。当然,由于是早期文献,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基于时代局限性的误解或夸大,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更显其真实的历史价值。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一个拓荒者的记录,而应该感激他愿意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异域色彩的见闻,用他有限的语言工具记录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旅游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古老世界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知识领域的门,等待着我们去推开,去探索。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海量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早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只是披上了一层冒险故事的外衣。作者对于地方习俗的记录,有时候显得过于详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但正是这种“详尽”,造就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俗记录,可能恰恰是理解当时社会运作逻辑的钥匙。我特别赞赏作者在面对信仰冲突时的克制与客观,他没有用现代的价值体系去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努力去还原那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虽然偶尔会觉得某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较大,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未经太多后人解读的原始视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始冲动和勇气。读着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漫长旅途中,面对未知的恐惧与征服的狂喜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融入他对“何为文明”的思考。比如,当他描述一片广袤荒漠时,他笔下的不只是沙子和烈日,更是一种对人类渺小的哲思。而且,书中对商业活动的描写极为生动,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是如何通过贸易相互影响、渗透,最终改变彼此的。这种经济层面的剖析,远比单纯的政治或军事记录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历史的驱动力,往往潜藏在最基础的物资交换之中。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部旅行游记提升到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层面,实在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异域文化的观察,那种带着好奇和尊重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波罗一行人面对那些新奇事物时的惊讶和兴奋。比如他对香料贸易路线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记录,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能感受到丝绸之路上行商的艰辛与收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压迫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构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古代世界。尤其在描绘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和信仰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虽然时代久远,但文字带来的画面感却异常清晰,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古老文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也被悄然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他没有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循序渐进地引导你了解这个广袤的世界。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城邦的政治结构时,他会先从一个普通商贩的视角切入,然后慢慢揭开上层建筑的复杂性,这种“由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语言方面,它既有史料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灵动。有些地方的描写简直是诗意的,将地理的辽阔与人性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耐读性非常高,初读时可能会被那些异域名词搞得有些晕头转向,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精妙之处,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