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871年的英国作家Samual taylor coleridge 在文学中提出:“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自愿停止怀疑。这成为之后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之间不成文的契约。
网络时代微电影的到来,在压缩的时空里还能多大程度地保持高水平的影像故事叙述,继续去发展演绎“自愿停止怀疑”的电影原理?
你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之4本《微电影编剧手册》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徐智鹏,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影视导演艺术》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为上千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短片创作担任“故事医生”。参与编剧的电影《守望幸福》荣获第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编剧微电影《魔鬼理论16号》荣获第5届上海大学生电影节“紫丁香”评委会大奖和编剧奖。
潘桦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编剧和导演的电视剧《金色轮船》和《白桦林作证》分别荣获中同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负责主讲的《影视导演艺术》课程和微信公众号“潘桦工作室”,成为校园品牌。集30余年影视导演教学和影视创作的精华,以同际化视野和国际一流影视大学的教育理念,而系统推出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9本——《影视导演艺术教程》《著名导演创意揭秘》《著名导演创作研究》《经典美剧叙事研究》《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微电影指南手册——《电影新形态:从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编剧手册》《微电影导演手册》。全套丛书图文并茂,新颖独到,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之品牌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关于“微电影”
引言 用15分钟征服全世界
第一章 微电影:创意“智慧锦囊”
第一节 “微”时间:抓住乘坐地铁上下班的时间
第二节 “微”画面:手掌里的电影屏幕
一、特写
二、主观长镜头
第三节 “微”观看:给我一个“点击”的理由
第四节 “微”观众:互联网观影习惯已形成
第二章 微电影:编剧“江湖学院”
第一节 微电影编剧的三大必备能力
一、能力一:发散性思维
二、能力二:组织结构
三、能力三:绘声绘色的语言与文字能力
第二节 微电影编剧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微电影编剧原则第1条:没有人是快乐的!
二、微电影编剧原则第2条:故事的终点,决定故事的起点
三、微电影编剧原则第3条:展现,不要告诉
第三节 常见微电影编剧技巧
一、开场从“腰”写起
二、人物出场要带戏
三、细节:电影叙事的“记忆点”
四、人物对话:想说“人话”不容易
五、最后两句忠告
第三章 微电影:编剧“急诊病房万
第一节 “情节”急诊室
一、第一场戏写什么?
二、开场入戏要快!快!快!
三、不要做情感的巨人、情节的矮子
四、结局编不圆,前面的情节会被推翻
五、悬念到底在谁身上?
第二节 “人物”体检屋
一、情节丰富,但人物原地踏步,没用!
二、主角一定是最主动的动作发出者
三、人物遭受压力,是为了产生行动
四、不要让人物知道的比观众多!
五、故事不要做成人物前史的揭秘
第三节 “细节”针灸室
一、主细节一个顶一万个
二、用细节带动人物出场
三、用细节提炼人物关系
四、“彩票”的故事很难有戏!
五、“情书”已成为爱情片的俗套!
第四节 “疑难杂症”病房
一、没有逻辑的想象力等于胡编乱造
二、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
三、也许你故事的结尾,才是剧情真正的开始
四、对话要克制,声音要极致
五、前期调研十分、相当、绝对、很重要!
后记 故事 笨功夫徐智鹏
前言/序言
关于“微电影”
潘桦
碎片化网络时代里的电影应该是什么?
我们今天生活的软环境——传媒、信息、文化、娱乐、游戏和各类秀,很难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描述。
这种软环境里的产物越来越快和越来越短小。
不能确定的是,这种越来越快和越来越短小的特性是一种过渡状态的趋势,还是一种长远的方向?因为,这个时代我们的软环境里充满了噪声。这些越来越快和越来越短小的东西,给我们带来娱乐与资讯,但却不能给我们带来对当下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但是,电影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碎片化的快餐式娱乐。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或者艺术形式,依然通过捕捉受众近乎100%的专注来实现价值,否则为什么要把电影院设计成没有窗口的、近乎地下室式的封闭空间呢?而作为补偿,观众在电影院里感受到的是,再昂贵的家庭影院也永远赶不上的音响和视觉效果。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自愿停止怀疑,这是电影人与电影观众之间不成文的契约。这个理念来自19世纪的文学,演绎到21世纪数码技术、电脑成像和三维摄影技术的视觉奇观时代,可谓淋漓尽致地让亿万观众在电影院里“自愿停止怀疑”。
“魔戒三部曲”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对“自愿停止怀疑”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是这么想的,我们知道眼前即将看到的这一切都是编出来的,但是我们愿意暂时不去这么想,让电影制作者来试着忽悠陶醉我们,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一下这虚幻的现实。”
全程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是电影特有的魅力和与时间碎片化时代其他娱乐形式相比的竞争优势。但是,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假如将特效和奇观堆积就简单等同于去让观众“自愿停止怀疑”,这种失败的大片比比皆是。
“自愿停止怀疑”的理念之所以出自于1871年的英国文学家Samual Taylor Coleridge口中,一个远远早于视觉奇观的年代,说明“自愿停止怀疑”靠的是与文学手法能够类比的“影像故事叙述”VisualStorytelling。
从电影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至今,自身的影像故事叙述技巧与艺术甚是登峰造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微电影的到来,电影人在非常压缩的时空里还能多大程度地保持高水平的影像故事叙述,继续去发展演绎“自愿停止怀疑”的电影原理?这是巨大的挑战!
正在积极探索微电影的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微电影是电影人在网络时代的主动求变再造电影艺术形式,抑或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被迫从流?
微电影也叫短片,但不是简单的微视频,却可以各种不同的视频方式播放。
电影制作核心技艺:从概念到银幕的实践指南 本书将引领你深入探索电影制作的各个关键环节,聚焦于那些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幕后技术与艺术,旨在为有志于投身影视行业或希望提升独立制作水准的创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蓝图。 本书并非一部侧重于特定题材或技术流派的理论专著,而是扎根于行业一线实践,系统梳理从早期构思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技术标准与创意路径。我们相信,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论其预算规模如何,都离不开对基础工艺的精湛掌控。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与概念深化——奠定视觉与叙事基石 在影片进入实际拍摄阶段之前,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在概念与预案阶段完成最严格的论证与细化。本部分将详细剖析如何将一个模糊的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制作蓝图。 1. 剧本结构与场景分解的工程化: 我们将超越传统剧本写作的文学性探讨,着重于剧本的“可拍性”分析。内容包括: 场景功能矩阵构建: 每一个场景在故事流程、时间、地点、人物情绪以及技术需求(如灯光、特殊效果)上的多维度作用分析。我们提供一套量化表格,用于评估场景的复杂度和资源消耗。 分镜头草图(Storyboard)的效能最大化: 探讨如何将分镜头不仅仅视为画面预览,而是作为时间预算和运镜语言的初次编码。内容涵盖不同镜头角度(如高角度、低角度、主观视点)对观众心理影响的精确预测,以及如何利用草图提前发现调度上的冲突点。 技术文档的起草与管理: 如何撰写详尽的拍摄日程表(Shooting Schedule)和资源需求清单(Breakdown Sheet)。重点在于如何根据演员档期、场地限制、天气因素,利用PERT/CPM等项目管理工具优化拍摄顺序,实现“用最少的拍摄日完成最多的有效镜头”的目标。 2. 视觉设计与美术风格的统一: 成功的视觉风格并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本章将深入解析: 概念艺术(Concept Art)在预制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探讨如何通过环境概念图、角色造型设计稿,统一摄影师、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师的审美基准。特别关注如何设计出“低成本、高辨识度”的视觉元素。 布景与外景地的“角色化”: 如何选择或搭建的场景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涵盖对材质、色彩心理学在电影空间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通过道具和灯光布局营造出特定时代或氛围的真实感。 技术预演(Tech Scouting)的深度流程: 不仅是勘察场地,更是对灯光架设点、机位限制、电力供应的预先“编程”。我们将提供一份详尽的Tech Scout检查清单,确保现场没有技术盲区。 第二部分:现场执行与镜头语言的精确掌控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在片场,将预先制定的计划转化为高质量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影像素材。 3. 摄影指导的决策艺术——光影的叙事性: 本书对灯光和摄影的论述,完全基于“叙事优先”的原则,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 灯光的叙事逻辑: 详细解析自然光、硬光、柔光在不同情绪烘托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利用三点布光的变体来暗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如何通过逆光和轮廓光来增强人物的戏剧张力。 色彩科学与后期衔接: 探讨RAW格式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在现场通过监视器校色(LUTs)来预测最终的影调,确保现场的色彩基调与后期调色师的预期保持高度一致性。 镜头运动的语意化设计: 阐述跟拍(Tracking)、摇移(Pan/Tilt)、升降(Pedestal)等基础运动背后的心理学意义。重点分析手持摄影(Handheld)何时是增加真实感,何时是制造焦虑的有效工具,避免盲目追求运动而牺牲稳定性。 4. 场面调度(Blocking)与运动的协同: 场面调度是导演对演员、摄影机和环境的“四维舞蹈”编排。 演员走位与景深的互动: 如何设计演员的移动轨迹,使其自然地引导观众视线,同时利用深景深(Deep Focus)或浅景深(Shallow Focus)来强调焦点信息。 声音元素在调度中的定位: 探讨在调度过程中,如何预留空间和时间给同期录音,避免未来因背景噪音或收音位置不当而不得不进行复杂的后期处理。 第三部分:后期制作的整合与技术优化 电影的完成度在后期制作中得到最终的确认。本部分着重于高效的后期流程管理和技术整合。 5. 声音设计:被忽视的叙事维度: 一个精良的音轨往往是观众未察觉的成功标志。 同期录音的质量控制: 现场录音人员必须了解剪辑的潜在需求。如何捕捉高质量的对白、环境声(Ambiences)和特殊音效(Foley)的原始素材,是后期混音的基础。 声音的层次构建: 讲解如何构建一个富有层次感的音景,包括:基础环境音、核心对白、情绪化音效(如心跳、风声的夸张处理)和音乐的和谐共存,确保声音信息不与画面信息发生冲突。 6. 高效的剪辑流程与节奏把控: 剪辑是发现电影真正面貌的过程。本书提供一套从粗剪到精剪的迭代方法论。 节奏感与“空镜”的运用: 如何通过剪辑点(Cut Points)来控制影片的呼吸和节奏。探讨“非必要剪辑”的价值——那些短暂的、用于喘息或暗示时间流逝的过渡镜头的作用。 画面流程管理(Conform/Lock Picture): 确保精剪版本与所有特效镜头、调色版本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一个极其依赖技术细节的环节。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的是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电影制作思维体系,强调技术为艺术服务,流程为效率保驾。它教授的不是某一特定软件的操作技巧,而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精密的规划、扎实的现场执行以及对电影语言的深刻理解,将脑海中的画面成功搬运到银幕之上。它适合那些渴望从“拍片”跨越到“制作”层面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