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71年的英國作傢Samual taylor coleridge 在文學中提齣:“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自願停止懷疑。這成為之後的電影人與電影觀眾之間不成文的契約。
網絡時代微電影的到來,在壓縮的時空裏還能多大程度地保持高水平的影像故事敘述,繼續去發展演繹“自願停止懷疑”的電影原理?
你會在中國傳媒大學“潘樺導演工作室”係列叢書之4本《微電影編劇手冊》中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徐智鵬,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導演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電影學博士。《影視導演藝術》課程教學團隊成員。為上韆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短片創作擔任“故事醫生”。參與編劇的電影《守望幸福》榮獲第3屆澳門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大奬;編劇微電影《魔鬼理論16號》榮獲第5屆上海大學生電影節“紫丁香”評委會大奬和編劇奬。
潘樺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導演係教授,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教學名師。編劇和導演的電視劇《金色輪船》和《白樺林作證》分彆榮獲中同電視劇“飛天奬”一等奬和三等奬。負責主講的《影視導演藝術》課程和微信公眾號“潘樺工作室”,成為校園品牌。集30餘年影視導演教學和影視創作的精華,以同際化視野和國際一流影視大學的教育理念,而係統推齣中國傳媒大學“潘樺導演工作室”係列叢書9本——《影視導演藝術教程》《著名導演創意揭秘》《著名導演創作研究》《經典美劇敘事研究》《世界經典影片分析與讀解》;微電影指南手冊——《電影新形態:從微電影到網絡大電影》《微電影編劇手冊》《微電影導演手冊》。全套叢書圖文並茂,新穎獨到,成為中國傳媒大學“潘樺導演工作室”之品牌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關於“微電影”
引言 用15分鍾徵服全世界
第一章 微電影:創意“智慧錦囊”
第一節 “微”時間:抓住乘坐地鐵上下班的時間
第二節 “微”畫麵:手掌裏的電影屏幕
一、特寫
二、主觀長鏡頭
第三節 “微”觀看:給我一個“點擊”的理由
第四節 “微”觀眾:互聯網觀影習慣已形成
第二章 微電影:編劇“江湖學院”
第一節 微電影編劇的三大必備能力
一、能力一:發散性思維
二、能力二:組織結構
三、能力三:繪聲繪色的語言與文字能力
第二節 微電影編劇的三項基本原則
一、微電影編劇原則第1條:沒有人是快樂的!
二、微電影編劇原則第2條:故事的終點,決定故事的起點
三、微電影編劇原則第3條:展現,不要告訴
第三節 常見微電影編劇技巧
一、開場從“腰”寫起
二、人物齣場要帶戲
三、細節:電影敘事的“記憶點”
四、人物對話:想說“人話”不容易
五、最後兩句忠告
第三章 微電影:編劇“急診病房萬
第一節 “情節”急診室
一、第一場戲寫什麼?
二、開場入戲要快!快!快!
三、不要做情感的巨人、情節的矮子
四、結局編不圓,前麵的情節會被推翻
五、懸念到底在誰身上?
第二節 “人物”體檢屋
一、情節豐富,但人物原地踏步,沒用!
二、主角一定是最主動的動作發齣者
三、人物遭受壓力,是為瞭産生行動
四、不要讓人物知道的比觀眾多!
五、故事不要做成人物前史的揭秘
第三節 “細節”針灸室
一、主細節一個頂一萬個
二、用細節帶動人物齣場
三、用細節提煉人物關係
四、“彩票”的故事很難有戲!
五、“情書”已成為愛情片的俗套!
第四節 “疑難雜癥”病房
一、沒有邏輯的想象力等於鬍編亂造
二、不要為瞭形式而形式
三、也許你故事的結尾,纔是劇情真正的開始
四、對話要剋製,聲音要極緻
五、前期調研十分、相當、絕對、很重要!
後記 故事 笨功夫徐智鵬
前言/序言
關於“微電影”
潘樺
碎片化網絡時代裏的電影應該是什麼?
我們今天生活的軟環境——傳媒、信息、文化、娛樂、遊戲和各類秀,很難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描述。
這種軟環境裏的産物越來越快和越來越短小。
不能確定的是,這種越來越快和越來越短小的特性是一種過渡狀態的趨勢,還是一種長遠的方嚮?因為,這個時代我們的軟環境裏充滿瞭噪聲。這些越來越快和越來越短小的東西,給我們帶來娛樂與資訊,但卻不能給我們帶來對當下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思考。 但是,電影不同於當下流行的碎片化的快餐式娛樂。
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或者藝術形式,依然通過捕捉受眾近乎100%的專注來實現價值,否則為什麼要把電影院設計成沒有窗口的、近乎地下室式的封閉空間呢?而作為補償,觀眾在電影院裏感受到的是,再昂貴的傢庭影院也永遠趕不上的音響和視覺效果。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自願停止懷疑,這是電影人與電影觀眾之間不成文的契約。這個理念來自19世紀的文學,演繹到21世紀數碼技術、電腦成像和三維攝影技術的視覺奇觀時代,可謂淋灕盡緻地讓億萬觀眾在電影院裏“自願停止懷疑”。
“魔戒三部麯”的導演彼得·傑剋遜對“自願停止懷疑”這一概念是這樣解釋的: “電影觀眾走進電影院是這麼想的,我們知道眼前即將看到的這一切都是編齣來的,但是我們願意暫時不去這麼想,讓電影製作者來試著忽悠陶醉我們,讓我們置身其中,感受一下這虛幻的現實。”
全程緊緊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這是電影特有的魅力和與時間碎片化時代其他娛樂形式相比的競爭優勢。但是,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假如將特效和奇觀堆積就簡單等同於去讓觀眾“自願停止懷疑”,這種失敗的大片比比皆是。
“自願停止懷疑”的理念之所以齣自於1871年的英國文學傢Samual Taylor Coleridge口中,一個遠遠早於視覺奇觀的年代,說明“自願停止懷疑”靠的是與文學手法能夠類比的“影像故事敘述”VisualStorytelling。
從電影上百年的發展曆史至今,自身的影像故事敘述技巧與藝術甚是登峰造極。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微電影的到來,電影人在非常壓縮的時空裏還能多大程度地保持高水平的影像故事敘述,繼續去發展演繹“自願停止懷疑”的電影原理?這是巨大的挑戰!
正在積極探索微電影的我們,對上麵這個問題的迴答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未來多年以後迴過頭來看,微電影是電影人在網絡時代的主動求變再造電影藝術形式,抑或微電影是網絡時代的被迫從流?
微電影也叫短片,但不是簡單的微視頻,卻可以各種不同的視頻方式播放。
電影製作核心技藝:從概念到銀幕的實踐指南 本書將引領你深入探索電影製作的各個關鍵環節,聚焦於那些決定一部影片成敗的幕後技術與藝術,旨在為有誌於投身影視行業或希望提升獨立製作水準的創作者提供一套全麵、實用的操作藍圖。 本書並非一部側重於特定題材或技術流派的理論專著,而是紮根於行業一綫實踐,係統梳理從早期構思到最終交付的全流程技術標準與創意路徑。我們相信,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無論其預算規模如何,都離不開對基礎工藝的精湛掌控。 第一部分:前期準備與概念深化——奠定視覺與敘事基石 在影片進入實際拍攝階段之前,所有的決策都必須在概念與預案階段完成最嚴格的論證與細化。本部分將詳細剖析如何將一個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可執行的製作藍圖。 1. 劇本結構與場景分解的工程化: 我們將超越傳統劇本寫作的文學性探討,著重於劇本的“可拍性”分析。內容包括: 場景功能矩陣構建: 每一個場景在故事流程、時間、地點、人物情緒以及技術需求(如燈光、特殊效果)上的多維度作用分析。我們提供一套量化錶格,用於評估場景的復雜度和資源消耗。 分鏡頭草圖(Storyboard)的效能最大化: 探討如何將分鏡頭不僅僅視為畫麵預覽,而是作為時間預算和運鏡語言的初次編碼。內容涵蓋不同鏡頭角度(如高角度、低角度、主觀視點)對觀眾心理影響的精確預測,以及如何利用草圖提前發現調度上的衝突點。 技術文檔的起草與管理: 如何撰寫詳盡的拍攝日程錶(Shooting Schedule)和資源需求清單(Breakdown Sheet)。重點在於如何根據演員檔期、場地限製、天氣因素,利用PERT/CPM等項目管理工具優化拍攝順序,實現“用最少的拍攝日完成最多的有效鏡頭”的目標。 2. 視覺設計與美術風格的統一: 成功的視覺風格並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劃的結果。本章將深入解析: 概念藝術(Concept Art)在預製作中的決定性作用: 探討如何通過環境概念圖、角色造型設計稿,統一攝影師、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師的審美基準。特彆關注如何設計齣“低成本、高辨識度”的視覺元素。 布景與外景地的“角色化”: 如何選擇或搭建的場景本身成為敘事的一部分。涵蓋對材質、色彩心理學在電影空間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通過道具和燈光布局營造齣特定時代或氛圍的真實感。 技術預演(Tech Scouting)的深度流程: 不僅是勘察場地,更是對燈光架設點、機位限製、電力供應的預先“編程”。我們將提供一份詳盡的Tech Scout檢查清單,確保現場沒有技術盲區。 第二部分:現場執行與鏡頭語言的精確掌控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如何在片場,將預先製定的計劃轉化為高質量的、具有藝術生命力的影像素材。 3. 攝影指導的決策藝術——光影的敘事性: 本書對燈光和攝影的論述,完全基於“敘事優先”的原則,而非單純的技術展示。 燈光的敘事邏輯: 詳細解析自然光、硬光、柔光在不同情緒烘托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利用三點布光的變體來暗示人物的內心衝突;如何通過逆光和輪廓光來增強人物的戲劇張力。 色彩科學與後期銜接: 探討RAW格式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在現場通過監視器校色(LUTs)來預測最終的影調,確保現場的色彩基調與後期調色師的預期保持高度一緻性。 鏡頭運動的語意化設計: 闡述跟拍(Tracking)、搖移(Pan/Tilt)、升降(Pedestal)等基礎運動背後的心理學意義。重點分析手持攝影(Handheld)何時是增加真實感,何時是製造焦慮的有效工具,避免盲目追求運動而犧牲穩定性。 4. 場麵調度(Blocking)與運動的協同: 場麵調度是導演對演員、攝影機和環境的“四維舞蹈”編排。 演員走位與景深的互動: 如何設計演員的移動軌跡,使其自然地引導觀眾視綫,同時利用深景深(Deep Focus)或淺景深(Shallow Focus)來強調焦點信息。 聲音元素在調度中的定位: 探討在調度過程中,如何預留空間和時間給同期錄音,避免未來因背景噪音或收音位置不當而不得不進行復雜的後期處理。 第三部分:後期製作的整閤與技術優化 電影的完成度在後期製作中得到最終的確認。本部分著重於高效的後期流程管理和技術整閤。 5. 聲音設計:被忽視的敘事維度: 一個精良的音軌往往是觀眾未察覺的成功標誌。 同期錄音的質量控製: 現場錄音人員必須瞭解剪輯的潛在需求。如何捕捉高質量的對白、環境聲(Ambiences)和特殊音效(Foley)的原始素材,是後期混音的基礎。 聲音的層次構建: 講解如何構建一個富有層次感的音景,包括:基礎環境音、核心對白、情緒化音效(如心跳、風聲的誇張處理)和音樂的和諧共存,確保聲音信息不與畫麵信息發生衝突。 6. 高效的剪輯流程與節奏把控: 剪輯是發現電影真正麵貌的過程。本書提供一套從粗剪到精剪的迭代方法論。 節奏感與“空鏡”的運用: 如何通過剪輯點(Cut Points)來控製影片的呼吸和節奏。探討“非必要剪輯”的價值——那些短暫的、用於喘息或暗示時間流逝的過渡鏡頭的作用。 畫麵流程管理(Conform/Lock Picture): 確保精剪版本與所有特效鏡頭、調色版本之間的無縫對接,這是一個極其依賴技術細節的環節。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的是一套成熟的、可復製的電影製作思維體係,強調技術為藝術服務,流程為效率保駕。它教授的不是某一特定軟件的操作技巧,而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精密的規劃、紮實的現場執行以及對電影語言的深刻理解,將腦海中的畫麵成功搬運到銀幕之上。它適閤那些渴望從“拍片”跨越到“製作”層麵的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