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的娃一下跟你讲述了长长的冒险的故事,其丰富的语言表达和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是把你惊呆了!同时他的“喜新厌旧”是不是把你弄得哭笑不得。好动的娃也给你带来了不少麻烦吧!这才是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样子,你只有懂他,才能更科学、淡定地爱他!读这本书,你会更懂你调皮又可爱的4—5岁孩子。
精彩观点:
l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是孩子自我表达、自我宣泄的途径,父母可以透过孩子的艺术作品来理解孩子的思维
l 4—5岁孩子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健康的饮食与合理的运动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两大基础
l 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为了促使自己“专心”,是孩子防止注意力分散的一种策略
l 孩子的哭闹和不停发问是他情绪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父母要接纳孩子的坏脾气,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l 家庭早期性别教育和性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4—5岁孩子总是给人以“快”的印象。他们喜欢户外“撒野”似的奔跑,喜欢你追我赶的竞技类游戏。他们似乎总是易急躁,常常是5分钟热度。他们能编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故事来。这样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4岁,不仅常常给父母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还伴随着一大堆麻烦与问题。我们的父母如何优质地陪伴孩子度过这“闲不住”的年龄呢?本书将为您解读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用“教养有妙招”的方式告诉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快乐长大!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燕,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带来惊喜也制造麻烦的小“快人”
1.4-5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2.给父母的教养建议
第二章 “闲不住”的年龄
1.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2.身体平衡性与协调性的提高
3.一双灵巧的手
第三章 语言与创造力突飞猛进
1.“呆萌”的认知发展
2.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享受语言的乐趣
第四章 小孩也有忧伤
1.孩子的喜怒哀乐
2.帮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3.请尊重孩子
第五章 人际交往中的成长之路
1.读懂孩子的心
2.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3.行为背后的成长印记
第六章 和孩子一起“玩”艺术
1.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2.陪孩子在家“玩”艺术
3.走出家门“玩”艺术
第七章 巧解同伴冲突
1.解决同伴冲突很重要
2.提升幼儿同伴冲突解决能力的策略
3.妙对爱告状的孩子
第八章 男孩女孩不一样
1.走进男孩的世界
2.这样去爱你们的“小棉袄”
3.在性别教育中融入早期性教育
第九章 玩转科学
1.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
2.利用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科学技能
3.和孩子一起进行有趣的科学活动
第十章 你问我答
1.孩子任性怎么办?
2.孩子喜欢看电视怎么办?
3.孩子不会和别人交往怎么办?
4.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5.孩子几岁学艺术最合适?
6.孩子的亲人去世怎么办?
7.孩子常做噩梦怎么办?
8.孩子总爱问古怪的问题怎么办?
9.孩子变得爱骂人,爱说脏话,父母该怎么做?
10.孩子总喜欢乱涂乱画怎么办?
11.孩子不自信怎么办?
12.孩子总爱问自己是哪里来的,父母该怎么回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面对4—5 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父母应当珍惜孩子可贵的天赋。但有时候父母常常担心孩子太过于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无法应对现实的问题。有时候父母还会被孩子想象出来的“朋友”所困扰,担心孩子不能融入集体。下面就针对父母的焦虑谈谈4—5岁孩子的教养方法。
降低想象游戏的暴力性。4—5 岁孩子精力非常充沛,总是活跃在各种游戏之中,对成人的世界也总是充满无限的好奇。4—5 岁孩子容易被生命、死亡、超能力等事物所吸引,经常在想象游戏中使用这些既令人兴奋,又具有一定暴力倾向或危险性的主题。比如,4—5 岁男孩特别喜欢警察追坏人、孙悟空打妖精,还有战争主题的游戏。这些想象游戏不仅有助于释放孩子过剩的精力,更有助于孩子发泄不良的情绪,排解恐惧,树立自信。但这样的游戏如果缺乏父母的监督,有时候会发展为孩子的粗野行为,甚至发展为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行为。因此,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建议去引导孩子降低游戏中的暴力性。
小贴士
如果遇到战争的情景,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沙包,让孩子把一定距离以外的塑料桶想象为敌人,尽全力将沙包投入塑料桶内。如果不想让孩子使用有一定危险性的道具,如木剑、木棍、枪等,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寻找替代品,如硬纸板、纸卷筒等。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在大型的画纸上,用一些对比强烈的颜色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武器。
接受孩子的“假想伙伴”。4—5 岁孩子有“假想伙伴”是一种父母不必过于担心的正常现象。4—5 岁孩子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假想伙伴”作为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父母应该大大方方地肯定和接受孩子的这个“朋友”,不要因此而批评、教育和取笑孩子,导致孩子整日陷入压抑的情绪之中。
小贴士
据国内外的调查,这个“假想伙伴”是孩子在3 岁左右创造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6 岁左右他们便会自然遗忘。有些父母总认为有“假想伙伴”的孩子一定是孤独、内向、没有朋友的。相反的是,很多在幼儿园外向、受欢迎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假想伙伴”。孩子之所以喜欢“假想伙伴”,首先是因为这个“朋友”完全受自己的控制,满足自己的需求,还不会吵架或是离开。其次,在陌生或是艰难的环境中,“假想伙伴”是孩子的陪伴者和保护神,不仅能带给孩子熟悉的安全感,还能够使用超能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最后,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假想伙伴”是孩子推卸责任、逃避追究、维护自尊的替罪羔羊。
父母可以巧妙地利用“假想伙伴”来诱使孩子配合或完成某项任务。例如睡觉前父母对孩子说:“安安特别喜欢你的新牙刷,想看看你是怎么用新牙刷把牙齿刷干净的。”“安安去刷牙了,想让你陪她一起刷。”有时候孩子听完后会很乐意配合父母的要求。
但是父母应当注意不要让孩子总是利用“假想伙伴”来逃避责任。比如当父母责问是谁乱丢的果壳,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坚持说是“安安乱丢的”,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坚定立场,告诉孩子:“真正的好朋友是互帮互助的,请你帮安安把地上的果壳收拾干净。”千万不能让孩子把“假想伙伴”当作逃避批评和处罚的借口,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做错了就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
把幸福还给家庭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暖,那种刚刚好的感觉,似乎点中了为人父母最深处的期盼。我是在孩子刚满三岁,正处于“为什么”连环炮和“我偏不”的拉锯战中摸索前进的时候,偶然接触到这个系列的。坦白说,最初的阅读体验是带着一点点审视和挑剔的,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落到实处、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实在凤毛麟角。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剖析孩子在四五岁这个“小小大人”阶段的内心世界。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巧妙地引导你“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关于孩子突如其来的固执,书里没有简单地贴上“叛逆”的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这是他们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面对孩子的小脾气时,呼吸都变得沉稳了许多,少了即时的挫败感,多了理解的耐心。这像是一剂温和的定心丸,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陪伴之旅。那种“刚刚好”的尺度感,在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于严苛,真正把握住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成长的微妙平衡点。
评分阅读的深度往往体现在你读完之后,它在你心中留下的“空白”需要你用行动去填补,而不是读完就合上书本,一切照旧。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赋权感”,不是说它给了我控制孩子的能力,而是它让我相信自己有智慧去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挑战。尤其是在处理四五岁孩子对“界限”的试探时,书中对“一致性”和“自然后果”的讲解,非常到位且不带指责。它提醒我,孩子试探的不是界限本身,而是试探父母的“决心”和“爱是否稳定”。这种视角上的转换,让我从一个“疲于应付”的监工,变成了一个“稳定锚点”的建立者。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失去耐心,想要用吼叫来解决问题时,脑海中就会浮现书中描述的那种“一个坚定的眼神胜过一万句责骂”的场景,虽然不至于立刻成为圣人,但至少能争取到宝贵的几秒钟停顿,从而选择更智慧的回应。这种内在的自我修正能力,是任何速成技巧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先生是个典型的“逻辑至上”的实践派,他对那些过于文艺或空泛的育儿理念通常持保留态度,认为那些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但奇怪的是,他竟然对这套教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也展现了非常清晰的“思维路径”。它并不是一堆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发展心理学的框架。比如,书中对“想象游戏”重要性的阐述,就非常具象化地展示了孩子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恐惧。我先生看了那一部分后,立刻开始主动配合我,为孩子搭建各种“秘密基地”,并认真参与到那些我们过去可能觉得有些幼稚的扮演游戏中去。这种全家步调一致的感受,是很多育儿书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成功地跨越了不同性格父母之间的“沟通鸿沟”,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既有爱又有章法的育儿语言体系,让“科学育儿”不再是某一方的负担,而是共同探索的乐趣。
评分坦白说,在孩子进入学龄前阶段,外界的信息量太大,我们这些父母常常感到被裹挟着往前走,生怕孩子比别人“慢了一步”。这本书像是一股清流,它淡化了那些外界的功利性比较,将焦点重新拉回到孩子个体的发展节奏上。它没有鼓吹要提前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反复强调这个年龄段“玩”和“探索”的内在价值,将看似“浪费时间”的自由玩耍,提升到了“构建认知结构”的高度。这让我对孩子的日常安排有了更清晰的优先级排序,减少了报各种兴趣班的焦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中去。读完后,我不再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学会了什么新技能”,而是更关注“他今天开心吗?他有没有感受到被理解?”。这种核心价值的回归,让我的育儿之路从“目标驱动”转向了“过程享受”,这对于一个处在压力山大的中年人来说,简直是精神上的巨大解放。它确实做到了——用爱与智慧,让这份养育变得刚刚好。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育儿书籍,很多都是开篇几章很有启发性,后面就开始陷入各种复杂的心理学名词和无休止的“技巧大全”,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像个没学会操作说明书的电器。然而,这套教材的叙述方式,就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阿姨在跟你聊天。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切入,比如“如何应对餐桌上的小磨蹭”、“分离焦虑的新阶段表现”等等。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让我可以随时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迅速找到共鸣点并获得即时性的帮助。我特别欣赏它在强调规则建立的同时,对孩子情绪的尊重。它教会我如何用“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但我们不能扔玩具”这样的句式来代替“不许哭!马上给我停下!”,这种语言的转换,对我们全家的氛围都有着立竿见影的积极影响。它不是教我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我如何“引导”和“连接”。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在那些充斥着“高效育儿法”的喧嚣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清澈。
评分买来学习,希望让自己做更好的家长
评分很不错,小情绪那张写的很不错
评分孕前阅读,收获很大啊,值得一看
评分初为父母,跟孩子一起努力,这本书很好!
评分买来学习,希望让自己做更好的家长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京东超快的!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的!
评分买来学习,希望让自己做更好的家长
评分买来学习,希望让自己做更好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