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分上、中、下三篇,从孩子的天性、父母的表达方式深入分析孩子“不听话”的真实原因,联系父母的亲身经历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经历的挣扎——如同种子破土而出的艰难历程,浇灌作为一个好园丁应有的关爱和智慧雨露,架起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彩虹。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引用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两百多个小例子,细细分析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和问题,以直接实用的“计策”为指导,让你在会心一笑间拉近你同孩子的距离,伴随你的孩子健康成长。
谭佳宾
心理学专业人士,致力于中国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研究。本书是作者结合国内外亲子关系心理学理论著作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成,愿为渴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急需提高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的父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
上篇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1 每天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平等 / 3
2 缩小与孩子的“代沟”——沟通 / 11
3 多用肯定式,少用否定语——激励 / 19
4 角色扮演法让孩子更积极——兴趣 / 27
5 让孩子的小聪明转化成智慧——启发 / 35
6 批评的目的是成就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告诫 / 42
7 帮助孩子进行消极情绪管理——安抚 / 50
8 对孩子该说“不”时就说“不”——拒绝 / 57
9 让孩子学会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鼓励 / 64
中篇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爱说
1 你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倾听 / 73
2 天才靠发问起家,珍视孩子的“怪问题”——引导 / 80
3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尊重 / 88
4 制订一份“爱的计划书”——关爱 / 95
5 善用幽默感,不要在潜意识里蔑视孩子——幽默 / 101
6 孩子犯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理解 / 108
7 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赏识 / 115
8 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支持 / 122
9 父母要为孩子做哪些改变——影响 / 130
下篇 父母怎么管,孩子才信服
1 教育方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 141
2 让规则给孩子做路标——约束 / 147
3 肆无忌惮会助长孩子的放任——权威 / 155
4 父母“言传”不如“身教”——榜样 / 162
5 孩子一定要被惩罚才会成长吗——期望 / 169
6 让孩子保持天性却不任性——理智 / 177
7 运用“沉默艺术”,让孩子自己判断是非——制止 / 184
8 “冷处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冷静 / 191
9 和孩子一起见证耐心的力量——培养 / 198
10 对孩子的评价不需要“参照物”——信任 / 205
11 要求孩子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合作 / 212
12 改正孩子“小毛病”不妨用一点暗示——修正 / 219
小彦家的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家里有任何大事需要决定的时候,不但小彦的父母要一起商量,还要和小彦商量。
小彦的奶奶年纪大了,父母想把奶奶接到家里来住。爸爸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征询大家的意见。
爸爸说:“咱们今天有一个议题啊,奶奶年纪大了,我想把她接到家里来照顾。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发言。”
妈妈笑着说:“我是没什么意见的。”
爸爸看着小彦:“儿子,你呢?”
小彦想了想说:“我觉得嘛,奶奶来是没什么不可以的,不过……”
爸爸说:“怎么了?有问题大家商量嘛。”
小彦说:“奶奶看电视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话,我都不能安静地看。”
爸爸笑了:“人年纪大了,心里会觉得孤单,所以话也特别多,她希望有人多陪她说说话嘛。儿子,理解一下,行不?”
小彦点头:“嗯,没问题。”
爸爸又试探性地问道:“还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一个人,不过呢,我希望是个我对他有信心的人。”
小彦跃跃欲试:“什么任务啊?”
爸爸说:“谁能担负起每天陪奶奶去散散步的任务呢?”
小彦立刻肯定地回答:“交给我吧!爸爸,我保证完成任务!”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正是这种“平等相处”的良好家庭环境,使孩子形成了诚信、大方、爽直、亲切、协作的良好品行,同时也使孩子自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平等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当“三自”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反常规”。一旦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和十分配合。
6�备�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
“五一”爸爸安排了一项活动,就是带小琛去爬山。爬到山顶,俯瞰山下的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觉得心中一片坦荡。
爸爸看着小琛陶醉的样子,问他:“儿子,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舒服极了,看着远处的山峰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特别激动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说呢,爸爸!”
“爬山有时不仅仅是为了看景,有时也是一种人生的体悟。”
“人生的体悟?”
父子俩一起在草地上躺下来,望着蓝天白云。爸爸说:“这天真蓝啊,像海水一样蓝。”
“爸爸,我还记得上次咱们去海南玩的时候,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你说后半句要在山顶上才能体会到,是什么,我记不清楚了。”
“儿子,那爸爸就重新给你讲一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呀?”
“前半句的意思是说,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后半句是说做人处世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啊,说得真好啊。爸爸,你总是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吗?”
“对啊,儿子。”
“爸爸,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做人的道理啊。我记住了,我也要把它当成我的座右铭。爸爸,我真为你觉得骄傲。”
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此时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可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开启智能。而这种交流也是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的一个好方法。选择沟通的地点也大有讲究。把对话安排在家居之外,更易于沟通。在一个风景秀美之地,父母与子女宛若朋友,敞开心扉畅谈,真诚交流思想与情感,能给未成年人提供终生受用的精神滋养,也是成年人生命中的极高境界。
前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即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是来自学习与探索,而是来自传承。父母的教育经验往往是从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中获得。这不是错误,却是种遗憾。因为很多过去的经验都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发展。所以,当父母仍然依照许多老的经验,秉持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为孩子铺设人生道路,并在陪伴孩子行走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轨道的偏离。这种潜在的教育危机比任何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要可怕。父母必须觉醒,并且改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由继承转变为探索和学习。
不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多数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甚至就是父母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因此在指责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先自省。静下心来思索会发现,“不听话”其实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一个孩子若是太听话反而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因为他们可能在掩饰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懵懂顽劣的孩童,在被教育成“成人”的过程中曾经历的挣扎应该都不会忘记。这种挣扎如同种子破土而出,固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历程,但如果有一个好园丁的精心培育,这个过程中的痛苦会减少很多,而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概率也会增大。
很多父母会说,教育孩子很累,比打仗还累。那么父母们姑且就把教导孩子的过程当作一场战役吧。这场战役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仗,父母注定只能赢不能输。因为父母的胜利意味着孩子被教导成一个合格而有能力的人,若是失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失败的教育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而因为失败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失败的人生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战役也并不都是艰苦的,关键是用对策略,找对方法。战役需要技巧,技巧不需要太多,简单好用就行。因此,寻找一套规范的、简单的、实用的教育方法就成为父母的当务之急。书里的两百多个小例子,总有一个会发生在你和孩子的身上;三十招简单的好方法,教你轻轻松松解决你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本书没有满篇的道理,只有最直接实用的“方案”;没有枯燥的说教,只让你在会心一笑间拉近你同孩子的距离;没有遥不可及的故事,一切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教育孩子的“助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因为父母教育的胜利,才是孩子的胜利。
作者
我最近迷上了那些案例分析,因为书本理论再好,不如看别人家真实发生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我发现,别人的案例总是那么有代表性,让我忍不住想对号入座:“哎呀,我家孩子上次也是这样!” 我特别关注那些“疑难杂症”级别的案例,比如孩子对上学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或者开始出现说谎的倾向,这些都不是随便吼两句就能解决的。我希望这本书提供的案例足够多样化,覆盖从学龄前到学龄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且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清晰的“问题分析”、“干预步骤”和“长期影响评估”。我非常看重“评估”这一环,我想知道,采取了某个策略后,这个改变是暂时的“顺从”,还是真正内化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能提供一些回顾性的跟踪报告,展示在使用了书中的方法后,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孩子行为模式的变化曲线,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为修正路线图”,而不是零散的“小技巧集”。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恼于我家那个小祖宗,他简直就是个行走的“不”字,你让他往东,他偏要跳到西边去。试过了各种“糖衣炮弹”和“严厉批评”,效果都只是昙花一现,然后就是新一轮的对抗。我记得有一次,我只是让他把玩具收起来,他能坐在地上哭闹半小时,声嘶力竭,仿佛我要求他捐出自己的肾一样。我当时真的感觉精疲力尽,觉得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做母亲。我四处搜罗各种育儿文章和论坛的建议,但那些理论听起来都很美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就像是教一个三岁孩子去解微积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我急需那种能立刻上手、能解决眼前火烧眉毛问题的“急救包”。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场景化的对话模板,让我不再需要临时抱佛脚地去编造说辞,而是能有底气、有条理地去引导孩子,而不是被他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希望它能帮我拆解那些日常小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明白,他不是故意要惹我生气,而是他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作祟。
评分我对这类书籍的筛选标准非常高,因为很多号称能“解决问题”的书,读完后感觉自己更焦虑了,因为它把我以前做的所有努力都定性为“错误”,却没能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强调“父母自我成长”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修剪掉我身上那些因为原生家庭影响而带来的不良教育习惯。比如,我可能无意识地在模仿我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吼叫、威胁、或者过度溺爱——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孩子最反感的。我渴望了解,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基于尊重和理解的亲子沟通模式,而不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命令与服从关系。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管理好父母自身情绪的章节,毕竟,一个稳定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父母在面对巨大压力或感到极度挫败时,如何快速进行“情绪急救”的实用方法,那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说实话,我阅读育儿书籍已经进入了一个“倦怠期”。市面上大部分书都把重点放在了“正面管教”上,这当然没错,但很多时候,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接招”的孩子,你说什么他都敷衍了事,甚至用沉默来对抗你,那种感觉比大吵大闹还让人心寒。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如何处理沉默的抵抗”或者“如何识别并回应孩子隐藏的情绪”的章节。我怀疑我家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可能有缺陷,他似乎只会用“不听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焦虑或不被理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他的肢体语言来判断他真正的需求,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口号的书,而是能提供具体“脚本”的书。比如,当他因为小伙伴抢了他的玩具而尖叫哭闹时,我应该如何蹲下来,用怎样的措辞去平复他,并引导他表达“伤心”而不是“愤怒”?这些细微的差别,正是决定一次互动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家的育儿氛围简直可以用“战火连天”来形容,主要冲突点集中在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上,简直是拿手机比命还重要。我试过设置定时器,结果他总是在计时结束的前一秒疯狂操作,然后一到点就开始撒泼,搞得我像个暴君一样。我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管住”和“限制”的层面。我听说有些书会深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段,他们会突然变得特别需要自主权,甚至反抗父母的权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科学依据,让我理解这种“不听话”其实是成长的必然阶段,而不是对我教育能力的彻底否定。如果能有专门针对“屏幕时间”和“规则制定”的实操指南,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想知道,如何让他自己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去,这样他会不会更愿意遵守?那种“共同商议”出来的规则,会不会比我单方面宣布的命令更有约束力?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维护亲子关系,又能有效管理日常行为的平衡点。
评分不错
评分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先学习学习,现在孩子自我意识太强,斗智斗勇呀.
评分我就么枯叶蛾具体号公寓日本语up
评分买了好多书,还没看,先囤着~活动买书确实便宜~
评分好好看看,好好看看,超值
评分还未看,一次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每次都在京东上买书,囤货一批慢慢看
评分每次都在京东上买书,囤货一批慢慢看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