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市2015年10月启动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空间贯通工作,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项目是推动上海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城市品质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浦东新区“十三五”重点项目。《东岸漫步: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 贯通开放建设规划》记录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空间贯通的过程,展示上海在城市发展中综合效益的平衡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整体发展战略,展现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丰富世界滨水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东岸滨水空间的再生 序言
百年大计,世纪精品 前言
百年浦江
“上海浦”与“黄浦江”
黄浦江与上海港
人民之江
印象东岸
规划范围
历史溯源
歇浦路
其昌栈
民生码头
陆家嘴
南栈、中栈和北栈
白莲泾
耀华
三林塘
转型机遇
总体目标
众绘东岸
公众参与——再把黄浦江唤醒
参与特点
问卷设计
调研结果
国际方案征集——画张新美的画卷
特色岸线的营造
生态环境的再造
慢行交通的重组
独特故事的演绎
青年设计师竞赛——到江边散步去
竞赛主题
方案评选
意象东岸
整体意向
核心策略
铺绿——增生态、强自然
穿线——五线联动,三线先行
镶嵌——聚焦人文设施和工业遗迹的保护
覆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施
点亮——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区段
漫步东岸
文化长廊
杨浦大桥滨江绿地
歇浦路8号保留建筑——原亚细亚火油栈
洋泾绿地
民生艺术港
新华湾
船厂滨江绿地
多彩画卷
陆家嘴北滨江绿地
丰和路节点广场
观鸟湿地浅滩
陆家嘴南滨江绿地
由隆花园住宅
浦东美术馆
艺术生活
东昌绿地
老白渡绿地
艺仓美术馆
北栈绿地
中栈绿地
船坞绿地
南栈绿地
南码头绿地
创意博览
白莲泾公园
庆典广场
世博公园
后滩公园
耀华绿地
生态休闲
前滩国际友城公园、休闲公园
上中路绿地
三林滨江绿地
终点广场
魅力东岸
活力
开放通达的网络系统
畅行连续的慢行系统
便捷智慧的服务设施
人文
特色多元的公共空间
古今辉映的地方文脉
协调瞩目的视觉景观
自然
亲水怡人的绿色岸线
安全弹性的滨水界面
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
东岸——世界滨水城市空间的新实践 后记
致谢
前言/序言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始于2000年,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努力,黄浦江两岸地区功能、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和提升,生产岸线已逐步置换为生活岸线,为进一步推进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2015年,上海市发布《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两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将成为黄浦江两岸深度发展、功能提升的重中之重。2017年初,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作时强调,“两岸开发,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开放成群众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开放成市民的生活岸线”,集中推进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真正让广大市民共享黄浦江两岸开发的成果,让市民重回滨水是建设上海全球城市和黄浦江世界级滨水区的应有之义,核心所在。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2015年10月,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率先启动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作。高水平的规划是实现高品质贯通的前提。2016年2月,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与浦东新区政府携手,全面启动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按照“开门办规划”的原则,创新性地采用“众创众规”的规划设计模式,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领衔的规划编制团队,荷兰West8公司、KCAP公司,法国TER公司,美国Terrain公司和澳大利亚Hassell公司五家国际设计团队,30余家大众和专业媒体,33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设计师,16000名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了东岸公共空间贯通概念方案国际征集、青年设计师竞赛、社会公众意见调查和规划调整优化等工作。全球视野、国际标准,规划设计充分借鉴了纽约环曼哈顿U形岸线区域整体设计、巴黎塞纳河沿岸城市更新设计等国际优秀案例,发挥优秀设计团队优势,
引进滨水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国际标准范式、设计理念,用于指导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蓝图制订、标准提出的全过程。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在以郑时龄院士领衔的专家组指导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牵头的国内外联合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蓝图。2016年12月,《浦东新区黄浦江沿岸单元(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控详规划局部调整(暨浦东新区黄浦江滨江开放贯通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上海市政府审批同意。该规划是全市率先完成的一张贯通蓝图,是指导项目实施的法定依据和统筹协调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作的重要平台。
本次黄浦江东岸贯通的公共空间(杨浦大桥一徐浦大桥段)拥有22公里长的连续岸线,具有独特的历史、自然和资源优势。根据规划,未来的浦江东岸沿线将以“世界级滨水区、市民共舞台和都市森林带”为目标,以“蓝绿交响乐和百姓上河图”为意向,以“都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以岸线、码头、绿廊作为主要的开放空间载体,以低线亲水道、中线跑步道和高线骑行道三条主线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与水上游线及空轨预留线共同构成东岸贯通开放的“五线谱”。同时强化历史风貌保护、工业遗迹、码头遗存和滨江临水的文脉传承,挖掘历史内涵,彰显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结合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水陆联动,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和布局具有浦江东岸特色的自然环境、标志景观、运动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大众休闲活动和公共活动参与度和便捷性。以杨浦大桥下儿童主题滨江公园为起点,拉开了“东岸漫步”的前奏,文化长廊段(杨浦大桥一浦东南路)、多彩画卷段(浦东南路一东昌路)、艺术生活段(东昌路一白莲泾)、创意博览段(白莲泾一川杨河)、生态休闲段(川杨河一徐浦大桥),共同谱写浦东滨江22公里“蓝绿交响”的华彩乐章。
2016年以来,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和安排,在市相关委办局、各实施主体和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东岸贯通工程先后完成编制规划、打通堵点、细化方案、并联审批、实施组织等一系列动作,2017年3月进入工程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5月底前实现贯通开放10公里(浦东南路一张家浜段5公里、世博后滩段3公里、前滩段2公里);9月底实现贯通开放15公里(新增杨浦大桥一浦东南路段5公里);年底前将实现22公里全线贯通开放。按照“先贯通,后提升”的总体安排,“通、绿、亮、管、服、用、动、文、品”,多措并举、多式联动、前后一体,浦东滨江公共空间还将不断丰富服务设施、提升各类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内涵、强化生态功能,在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公共空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此,谨以此书向长期关心、关注、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关心、关注支持浦东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社会各界表示真诚的感谢!
东岸漫步: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 贯通开放建设规划 内容梗概 《东岸漫步: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 贯通开放建设规划》并非一本描绘具体故事、人物或虚构情节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份严谨、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报告。其核心内容聚焦于上海黄浦江东岸(浦东侧)公共空间的全面梳理、评估、策略制定与实施蓝图,旨在将这条原本零散、功能单一的滨江地带,转变为一个连续、开放、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客厅。 本书并非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追溯,也非对某一类人群生活的细腻描摹,它是一份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与行动指南。其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战略到微观的景观设计细节,从历史文脉的传承到未来科技的融入,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到公共服务的优化,力求为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开放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且可操作的规划方案。 详细内容解析 1. 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空间肌理与现状评估: 对黄浦江东岸现有公共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梳理,包括其地理范围、长度、现有设施(绿化、步道、码头、建筑等)、使用现状、交通可达性、景观风貌等。 功能碎片化与连接断点: 识别并分析当前滨江公共空间存在的断点、障碍物(如高架桥、工业区、私有围栏等),以及功能上的单一性和碎片化现象,如部分区域仅为绿化带,缺乏服务设施;部分区域被阻隔,阻碍了连续的步行和骑行体验。 环境与生态挑战: 评估现有滨江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生态脆弱点,以及对滨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需求。 公众需求与使用体验: 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人群(居民、游客、商务人士、运动员等)对滨江公共空间的使用偏好、功能需求及体验痛点,发现现有空间在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的不足。 管理与维护现状: 分析现有公共空间的管理体制、维护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低下、协同不足等问题。 2. 规划愿景与目标设定: “东岸漫步”的愿景阐释: 明确“东岸漫步”作为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核心理念,将其定义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自然与人文,服务全年龄段人群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滨水公共活动廊道。 战略目标确立: 贯通性目标: 实现滨江公共空间的连续性,打通步行、骑行、观景的无障碍通道,连接沿江主要节点。 开放性目标: 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滨江地带,打破物理和心理上的围墙,增加公共可达性。 多元化功能目标: 引入复合型功能,满足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商业、生态展示等多样化需求,形成活动亮点。 景观品质目标: 提升滨江整体景观风貌,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滨水景观。 生态友好目标: 优先考虑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滨水生态系统。 智慧化管理目标: 引入智慧技术,提升公共空间的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 3.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总体空间结构模型: 提出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的总体空间结构,可能采用“一心、多廊、节点”等模型,明确核心区域、主要的活动廊道以及重要的功能节点。 功能分区与主题段落: 根据现状特点、历史文脉和未来发展方向,将滨江公共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段落或主题区,例如: 历史文化展示区: 保护和活化沿江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讲述上海近代工业史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故事。 休闲生活体验区: 设置休憩广场、儿童游乐区、宠物活动区、露天咖啡馆、艺术装置等,满足市民日常休闲需求。 体育健身活动区: 规划专业或半专业的跑步道、自行车道、健身场地、水上运动码头等。 滨水生态示范区: 重点进行生态修复,打造湿地公园、观鸟区,展示多样的滨水植物,成为城市生态绿肺。 活力商业与文化创意区: 引入符合滨江特质的商业业态,如精品零售、特色餐饮、展览空间、演艺场所等。 科技创新与未来体验区: 探索运用新技术,如VR/AR体验、智能导览、无人机表演等,展现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形象。 节点设计与特色营造: 对重要的滨江节点(如码头、公园入口、观景平台、历史遗迹点等)进行重点设计,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形成“步步有景,处处有味”的体验。 4. 贯通开放策略与实施路径: 物理贯通策略: 针对现状断点,提出具体的贯通方案,如新建跨线桥、下穿通道、步道延伸、拆除围墙、改造现有障碍物等。 交通组织优化: 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驳,优化步行和自行车道的网络设计,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合理布局公共厕所、休息座椅、垃圾分类设施、导向标识系统、 emergency response points等,提升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绿化景观提升: 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强调季相变化和本土物种的应用,构建富有层次感和生态价值的滨江绿化体系。 海绵城市理念融入: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雨水收集、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技术,增强滨江区域的生态韧性。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明确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的保护范围和利用方式,使其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智慧导览、信息发布、环境监测、安全管理、设施维护等一体化智慧平台,提升管理效能和用户体验。 公众参与与社区融合: 强调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引入公众意见,鼓励社区参与,将滨江公共空间打造成真正属于市民的场所。 5. 实施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分期建设规划: 制定详细的分期建设计划,明确各阶段的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和投资估算。 管理运营模式: 探讨多样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协同等,确保滨江空间的长期活力。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政策建议,为规划的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 建立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确保滨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评估规划实施的效益,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机制。 总结 《东岸漫步: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 贯通开放建设规划》是一份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报告,它以黄浦江东岸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现状分析、清晰的愿景目标、科学的空间规划、务实的实施策略,旨在将这条滨江地带从当前的状况提升到一个面向未来、服务全民、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的国际级滨水公共空间。本书的内容详实,逻辑严密,是理解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滨水空间利用模式以及城市公共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参考。它所展现的,是一幅关于城市空间重塑、功能再造与价值提升的宏大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