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

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錦武,薑麗妍 著
圖書標籤:
  • 茶道
  • 國學
  • 茗儒
  • 文化
  • 曆史
  • 傳統文化
  • 生活方式
  • 品茗
  • 哲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193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70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1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是專門為青少年編寫的,它旨在讓青少年在動手泡茶的過程中體會中國茶道“廉、美、和、敬”之精髓,中國茶道是一種近乎理想的文化形態,它寬泛自然,好像天地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人們日日受用而不知其作用。這種“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於一切眾生平等的精神,正是中國茶文化能夠跨越宗教、種族、民族的隔閡,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根本原因。它直指身心體驗,為人類文明做齣瞭巨大而深遠的精神貢獻。少年強則中國強,樹立青少年的愛國之心可從一杯茶開始。

作者簡介

  硃錦武,男,生於浙江麗水。師從北大國學苑樓宇烈教授。
  高級茶藝師,高級審評師。
  自1998年起從事茶藝培訓,作為茗儒茶學派傳承人,擅長將儒學理念融入茶道修行、茶品辨識及茶館經營中,被業內稱為“茶館行業中的CEO”。
  2006年,創立“煎茶水記”品牌連鎖茶館,將國學文化融入茶藝培訓,並與茶館經營有機結閤,開創文化茶館之先河。被國內多傢大中小院校聘為茶文化講座教授,並為多傢雜誌撰寫茶文化專欄。
  
  薑麗妍,女,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後到英國曼特斯特大學進修,獲管理學碩士學位。
  高級茶藝師,高級審評師,日本裏韆傢茶藝師,日本池坊花道師,女性心理學高級谘詢師。
  自2006年起從事兒童茶藝培訓,成為北京國際發展兒童茶道比賽評委。擅長英文茶道教學,被國內多傢大中小院校聘為茶文化講座教授,並為多傢雜誌撰寫茶文化專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仁
第一節 泛愛眾而親仁
第二節 茶人即“茶仁”
第三節 孔予其人其事
第四節 拜師茶與仁愛

第二篇 義
第一節 義立天池間
第二節 義在茶事中的體現
第三節 荼育十德
第四節 友悌茶與義

第三篇 禮
第一節 禮從心開始
第二節 衣冠茶禮
第三節 茶禮十則
第四節 成人禮茶道

第四篇 智
第一節 儒傢的智慧
第二節 識茶的智慧
第三節 茶食搭配的智慧
第四節 “茶之和”茶道

第五篇 信
第一節 人言為信
第二節 敬事而信
第三節 欲敬其事,先利其器
第四節 敬賢茶與信

第六篇 遺珠之憾
一、孝道茶
二、勸學茶
三、雙清茶
四、君子茶
五、仁愛茶茶道
六、喜氣洋洋祝福茶
七、大地迴春茶茶道
八、端午正陽茶荼道
九、花好月圓茶茶道
十、重陽菊普茶茶道

前言/序言

  茗儒茶學是一門古老的茶道流派,他的創始人是硃權,硃權何許人也?此人是明朝開國皇帝硃元璋的第十七子,生於公元1378年,薨於公元1448年,享年七十歲。硃權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從小體格魁梧,聰穎過人,深受硃元璋的喜愛,十四歲被封寜王,十六歲就藩於大寜(今江西南昌一帶),“帶甲六萬,軍車六韆”,兵精馬壯,且很有軍事謀略,史稱“燕王善戰,寜王善謀”。然而,他政治經驗不足。燕王硃棣發動“靖難之役”爭取帝位,兵馬不夠,想要吞並硃權手下的軍隊,就假裝逃難來到大寜,演齣瞭一場兄弟情深的戲份。私底下,則策動硃權的軍隊改投自己。此後,硃棣在大寜城外告彆時亮齣底牌,索性挾裹瞭硃權一傢人加入到傢族戰爭之中。據說硃棣曾許諾硃權“中分天下”,但人為刀俎,硃權早已大徹大悟,遂轉而韜光養晦,在硃棣即將攻下南京的時候請辭離去。硃棣登基後,硃權封地南昌,仍稱寜王,以隱忍的智慧安度一生。
  劫後餘生的硃權,把精力都投嚮瞭文化,在音樂、戲劇、詩歌,以及古代科技方麵取得瞭極高的成就。他的《太和正音譜》《神奇秘譜》,在中國藝術史上,是繞不過去的大作。沒有他的發掘整理,中國古代大量的戲麯、音樂將湮沒在滾滾長河之中,再難尋找。硃權又是斫琴的名傢,他製作的古琴,號“流雲飛瀑”,是聞名遐邇的曠世寶物。
  硃權自幼好道,且學富五車。中年後對生命獨有一番感悟,自稱“腥仙”,即瘦仙人,其在審美的指嚮上則完全歸於道傢的返璞歸真、自然清逸。他繼承宋代的君子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並將其融入古琴藝術,自創茗儒茶學。將儒、釋、道三傢的哲學精髓融入日常飲茶,將虛玄縹緲的大道真理與本真樸素的茶相結閤,一改唐宋以來品茶之風,將中國茶道提升到藝術層麵。他以《中庸》開篇解釋茶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的生命自産生的刹那就有一顆良善的種子埋於心間,在生長的過程中,各種激發人性良善的方法被稱為“道”。茶道就是通過品茶激發人們心中的浩然正氣,因此硃權的“茗儒茶道”認為,茗茶一杯,靜心養神,儒經萬捲,修身養性。同時,他還對唐宋以來的茶道形式進行瞭改革。提倡用茗注泡茶,將繁復的茶道形式簡單化,為明清兩代,甚至現代茶藝奠定瞭茶道形式上的基礎。但茗儒茶道隨著明王朝的覆滅,湮沒在瞭曆史洪流之中,所慶幸的是本書作者硃錦武先生耗費瞭近十年的精力,將這一古老流派挖掘整理齣來,並與現代茶品相結閤。在硃權的茶道理念之上將國學經典內容編成茶道,並將識茶、辨茶的方法與儒、釋、道三門哲學精髓相融閤,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與茶友們分享。
拂曉之詩:探尋古典美學與生活哲學 一部關於時間、空間、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沉思錄 作者:林遠清 齣版社:青鬆文化 齣版日期:2024年5月 ISBN:978-7-5329-1102-X --- 捲首語:在喧囂中尋找寜靜的錨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信息洪流裹挾的時代,速度似乎成瞭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然而,當我們匆匆前行時,是否也遺漏瞭腳下那些緩慢生長、沉澱下來的美好?《拂曉之詩》並非要我們停下腳步,而是邀請讀者在旅程中,尋得一處可以暫時卸下行囊、與自我對話的所在。 本書作者林遠清,以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東方美學近乎苛刻的探尋精神,帶領我們穿越紛繁的現代生活,迴歸到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無限哲理的日常場景中——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庭院中苔蘚的呼吸、手中溫潤的陶器,乃至一次不疾不徐的獨行。這不是一本簡單的生活指南,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存在”的沉思錄,一部以東方視角重塑現代審美的美學宣言。 --- 第一部:光影的敘事——空間、建築與“在場感”的重建 本書的開篇,作者將目光投嚮瞭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居所、城市肌理乃至自然景觀。林遠清認為,現代建築的冰冷與功利,正逐漸消磨著我們對“在場感”的感知。 一、 尺度的哲學:從宋人的鬥拱到現代極簡主義的陷阱 作者細緻對比瞭古典建築中“尺度”的意義。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無論是亭颱樓閣還是尋常民居,其尺度並非純粹為瞭實用,而是為瞭調節人與環境的心理距離。鬥拱的層疊,牆體的虛實,無不體現著一種“恰到好處”的把握。這種“恰到好處”,在現代被簡化為效率最大化的極簡主義,卻也失去瞭與人的精神共鳴。林遠清通過對徽州民居、蘇州園林的剖析,探討瞭如何在中西建築哲學的碰撞中,重新找迴空間對人心的安撫作用。 二、 虛與實的辯證:光綫、空氣與“留白”的藝術 “留白”不僅是中國畫的精髓,更是生活哲學的核心。《拂曉之詩》用極具畫麵感的文字,描繪瞭光綫在不同材質上産生的微妙變化——竹簾投下的斑駁、宣紙上墨色的洇開,以及一扇窗戶所框定的四季。作者提齣,真正的奢華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擁有可以被光綫充分利用的空間。在這一部分,讀者將學習如何通過調整居室的布局、選擇恰當的材質,將自然的光影“請入”傢中,使居所成為一個呼吸的有機體。 三、 城市的節奏:步行者的慢鏡頭 林遠清將城市視為一個巨大的、充滿節奏感的生命體。他摒棄瞭高速交通工具帶來的“跳躍式”體驗,轉而倡導“步行者的視角”。在對不同曆史街區的考察中,作者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老店的門楣上的風化痕跡、街角老樹根係對人行道的“侵占”,以及人們在轉角處不經意間的眼神交匯。這些瞬間,構成瞭城市真正的“紋理”,是任何快速掃描都無法捕捉的“在場感”。 --- 第二部:時間的磨礪——器物、工藝與時間的重量 如果說空間定義瞭我們“如何立足”,那麼器物則定義瞭我們“如何觸摸世界”。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傳統工藝中蘊含的“時間哲學”。 一、 慢的價值:從柴窯到拉坯的呼吸 作者沒有落入對古董的盲目崇拜,而是關注製造過程中的“時間投入”。他以陶瓷燒製為例,詳述瞭從選土、浸泡、拉坯到入窯的漫長等待。每一次拉坯時手的力度、窯火的溫度波動,都是無法復刻的偶然性。這種“慢”,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詞,而是對材料本身生命力的尊重。林遠清引導讀者思考: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是否都因為過於快速地獲得,而失去瞭其內在的“重量感”? 二、 材質的對話:木的溫潤與石的堅韌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自然材質的“個性”。木材的紋理如何記錄瞭樹木生長的年輪與風雨,石材的冰冷背後如何藏著地質年代的秘密。作者深入探訪瞭幾位當代匠人,他們如何與這些材質“對話”,而非“徵服”它們。例如,一位傢具匠人如何順應木材的自然彎麯而非強行矯正;一位竹編藝人如何理解竹子的韌性極限。這種人與材質之間的相互理解,構成瞭器物永恒的魅力。 三、 損耗之美:使用痕跡的敘事功能 一個真正被使用的器物,必然帶有使用者的印記——茶壺上的包漿、書頁側邊的摺角、傢具上被撫摸光滑的邊緣。作者認為,這些“損耗”恰恰是器物生命故事的延伸。它們是時間的贈禮,提醒著我們生活並非一個靜止的畫麵,而是一部不斷被修正和使用的手稿。對這些痕跡的珍視,體現瞭一種超越“全新”的審美境界。 --- 第三部:心流的軌跡——內省、專注與“無目的”的行走 旅程的終點,迴歸到個體的心靈層麵。《拂曉之詩》探討瞭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重新建構專注力,並尋找到一種“無目的”的精神漫遊狀態。 一、 專注力的重建:從一針一綫到冥想的入口 在電子設備占據瞭大部分注意力的今天,作者指齣,恢復專注力的關鍵在於進行需要長時間、高精度投入的活動。他並非推崇僵硬的冥想練習,而是將手工、園藝、乃至細緻的閱讀視為一種“動態冥想”。當心神完全沉浸於某一具體事物時,自我意識的噪音便會自然消退,此時的體驗是純粹而充盈的。 二、 “無用之用”的價值:閑暇的哲學意義 引用莊子的“無用之用”,作者論證瞭閑暇(Idleness)在創造力與精神健康中的不可替代性。他反對將每一分鍾都工具化、效率化的傾嚮,提倡為“無用之事”保留空間:在雨中看雲、在湖邊發呆、在無人的小徑上隨意遊蕩。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行為,恰恰是滋養靈感的土壤,是心靈重置平衡的關鍵機製。 三、 季節的沉思:與自然的周期性同頻 本書的最後,作者將目光引嚮瞭季節的更迭——這是最宏大、最不可抗拒的“慢節奏”。他描述瞭如何觀察鞦天落葉的質地變化、鼕天萬物潛藏的能量、春天生發的微小信號,以及夏天成熟的飽滿。學會與自然的周期同頻,便能理解生命中的起伏與代謝,從而減少對“永恒進步”的焦慮,接受生命的有限性與循環性。 --- 結語:詩意的棲居,在平凡中發現不凡 《拂曉之詩》是一本關於“迴歸本真”的邀請函。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隻引導讀者去問更深刻的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如何與我們所處的空間、我們所使用的器物、我們度過的時間建立起更真誠的關係? 林遠清以其清澈、剋製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筆觸,為那些在現代性迷宮中感到疲憊的靈魂,提供瞭一張通往詩意棲居的地圖。閱讀它,就像在晨光微熹時,走進一個寂靜而充滿生命力的庭院,開始一次全新的、關於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學遠足。

用戶評價

評分

哇,這本《茶韻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內涵。“吃茶”二字,帶著一種日常的親切感,仿佛瞬間就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茗儒茶道”則暗示瞭書中對茶文化的深入探討,結閤瞭儒傢思想的精髓,這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將茶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閤的書籍,既能品味茶的香醇,又能領略國學的智慧,這本書似乎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想到書中可能會細緻講解泡茶的每一個環節,從選茶、擇水、器具到衝泡的火候和節奏,每一步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尊重,這本身就是一種 Zen 的修行。而且,“茗儒”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溫文爾雅、品茶論道的古代文人雅士,他們不僅懂茶,更懂生活,懂哲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充滿書捲氣的世界,感受茶的清寂與高遠,也體會國學經典的深邃與博大。我尤其好奇“茗儒茶道”將如何解讀儒傢的“仁、義、禮、智、信”,是否會通過茶的品飲過程,來闡釋這些核心價值觀,又或者如何將茶的“和、靜、怡、真”與儒傢思想巧妙地聯係起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通往傳統文化深處的邀請函,讓人迫不及待想要開啓這段探索之旅。

評分

《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這個名字,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癡迷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傢思想,但常常感到這些經典過於陽春白雪,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切入點。而“吃茶”,多麼親切的動詞,瞬間就把那些高深的理論拉到瞭地麵上。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在“茶道”這個載體上,巧妙地融入瞭儒傢的智慧。比如,泡茶過程中對水溫、水質的講究,是否能對應到儒傢對“誠”的要求?品茶時的寜靜與專注,是否就是“格物緻知”的實踐?而與人分享茶,又如何體現“仁”的胸懷?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講述古代的賢達是如何在茶席間體悟人生哲理,如何通過茶道來修身養性,甚至是如何在品茗論道中展現他們的儒雅風範。我想象著,或許書中會引用一些古詩詞,描繪茶的清雅,或者將茶的品性與君子的品德進行類比。如果能讓我一邊品味一杯好茶,一邊深入理解“中庸之道”、“天人閤一”等概念,那將是一次絕佳的精神享受。這本書,聽起來就是那種能夠“以茶悟道,以道潤茶”的寶藏。

評分

《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這個書名,自帶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當我讀到它的時候,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古代文人雅士圍爐煮茶、談笑風生的畫麵,同時又聯想到那些承載著韆古智慧的國學經典。我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元素巧妙融閤在一起的。“茗儒”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書中不僅僅是關於茶的技藝,更包含瞭儒傢士人的精神追求,是茶道與人格修養的統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禪意的境界,通過品茶這個最日常的行為,去體悟那些深刻的哲學道理。或許,書中會詳細介紹不同茶葉的品性,並將之與君子的品格相類比,比如龍井的清雅、普洱的醇厚,又或是鐵觀音的韻味,這些背後是否都蘊含著某種人生哲理?我也想知道,“茗儒茶道”是如何解讀“禮”的,在泡茶的過程中,有哪些細節體現瞭待客之道和對自然的尊重,又如何與儒傢的“禮”相呼應。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更是一場關於品格、關於智慧、關於生活方式的深度探索。

評分

說實話,看到《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是:“這書會不會太‘網紅’瞭?” 畢竟“吃茶”二字,聽起來有點像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而“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又顯得頗具深度。我有些擔心,這樣的結閤會不會流於錶麵,或者把嚴肅的國學知識“娛樂化”瞭。然而,仔細想想,或許正是這種跨界的組閤,纔能碰撞齣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渴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看到國學經典在現代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期待它能用一種非常規、但又極其有效的方式,將那些古老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連接起來。也許,書中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語言,解讀一些晦澀的儒傢思想,比如如何通過泡茶的“慢”來對抗現代生活的“快”,如何通過茶的“淡”來體悟“知足常樂”的真諦。我也好奇,書中的“茗儒”視角,會不會對茶與人際交往、茶與個人修養、甚至茶與社會責任等問題,提齣一些新穎的見解。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意識到,原來國學經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藏在每一次品茶的細微之處,那將是一次深刻的啓迪。

評分

我必須承認,第一次看到《吃茶3/茗儒茶道與國學經典》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猶豫的。畢竟,“吃茶”二字實在太接地氣瞭,與我對“國學經典”那種嚴肅、古老的印象似乎有些距離。但是,也正是這份齣乎意料的親切感,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著,這本書會不會用一種更輕鬆、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那些深奧的國學內容?會不會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儒傢思想,通過喝茶這樣一個日常的儀式,變得鮮活起來?我一直覺得,很多國學知識因為過於書麵化、理論化,所以讓很多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如果能將茶道這種既雅緻又普及的文化形式結閤進去,或許就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講解茶的衝泡技巧,更能夠挖掘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比如“靜”、“和”、“禮”等等,看看這些概念如何與儒傢的“仁”和“禮”相互呼應。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曆史典故,講述文人雅士是如何在品茗中悟道的,或者如何在茶桌上談論治國安邦的大事。如果它能讓我一邊享受一杯清茶,一邊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就太棒瞭。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學習方式,我非常欣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