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是一套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圖文經典,精選瞭中國傳統文化中代錶性強、認知度高、影響力強的八個專題:兵器、色彩、健身、建築、傢具、茶藝、服飾、紋樣
★發散式圖文編排形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形式,新穎、雅緻、美觀
★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古畫、手繪圖,細緻的圖片解讀,真實還原文化生活場景,立體展現中國優秀文化之美
★體例係統性強、清晰簡明,便於讀者閱讀和檢索,內容豐富,兼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養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著數韆年曆史。中國傳統的養生理論與實踐,都以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依據。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敘述古代的養生名人以及他們的養生思想。下篇介紹具有代錶性的傳統養生功法,再現瞭古代養生的智慧精髓。
作者簡介
龍雲,原名任婷婷,讀圖時代項目組成員,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曾就職於《中國中醫藥報》,齣版《中醫》(當代中國齣版社)。
內頁插圖
目錄
上 最懂健康的中國古人
伏羲
反對亂婚,提升體質
始作八卦,初分陰陽
黃帝
《黃帝內經》
經絡能決生死,處百病
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彭祖
天閤
“製羹獻堯”的傳說
彭祖導引十法
薑太公
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山清水闊,頤養心神
渭水垂釣,固誌益心
老子
《道德經》
物壯則老,順勢而為
少思寡欲,清靜無為
返璞歸真,展露天性
孔子
《論語》
知(智)者樂,仁者壽
五音貴和,形神並修
強身健體,修身養性
扁鵲
《難經》
未病先治,重在預防
有疾早醫,六不施治
孟子
《孟子》
擇地而居,智高心健
節欲養心,寡欲延年
養浩然氣,蓄真精神
莊子
《莊子》
莊周夢蝶,逍遙養神
庖丁解牛,順其自然
荀子
《荀子》
養備動時,預防為主
治氣養生,能及彭祖
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
內丹修煉,天仙之道
葛洪
《肘後備急方》
《抱樸子》
壽命在我,非天所決
煉丹著書,以求長生
陶弘景 58
《養性延命錄》
《本草經集注》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博學勤思,腦筋不老
陳摶
《無極圖》
神奇睡功,修身延年
下 博大精深的傳統健身術
導引健身術
概說
養生機理
《導引圖》
氣功健身術
概說
行氣玉佩銘
太極健身術
初識太極
太極圖
太極拳
太極拳流派
太極劍
太極扇
太極推手
導引功法圖解
五禽戲
易筋經
八段錦
二十四節氣坐功卻病圖
諸仙導引圖
延年九轉法
按摩功法圖解
天竺國按摩法
老子按摩法
十二度按摩圖
擦麵美顔訣
氣功功法圖解
內功圖
調氣煉外丹圖
服氣祛病圖
精彩書摘
最懂健康的中國古人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始終嚮往和追求健康、長壽。中國傳統健康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匯集瞭人們健身、防病的眾多方法,融匯瞭儒、道、佛及諸子百傢的思想精華。古人總結和積纍下來的健康、長壽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是珍貴的文化財富。
伏羲
伏羲,又叫宓羲、庖犧、太昊等,姓風,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他六韆年前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
伏羲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不僅掀開瞭華夏文明的曆史序幕,還創造瞭偉大、不朽的中華文化。他定姓氏,建立瞭嫁娶製度,使人類的智力和體質得以發展。在醫藥保健方麵,他創立八卦,為後世易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他首次提齣瞭陰陽這一概念,成為中醫學保健療疾的根本。另外,在《帝王世紀》中有伏羲“味百藥而製九針”的記載,所以他一直被我國醫界尊奉為醫藥學、針灸學的始祖。後人為瞭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用“太昊伏羲”來贊譽他,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與日月同輝。
反對亂婚,提升體質
在氏族社會早期,人類不存在婚姻製度。那時有男女之彆,卻無夫婦之製和傢庭生活,大傢混在一起過著最原始的群婚生活。到瞭伏羲時代,原始畜牧業迅速發展,人類處於一片和睦太平的景象中。不過,有一現象讓伏羲苦惱不已,那就是齣生的嬰兒中常有畸形、智障或早夭現象。
聰明的伏羲經過細心觀察和苦思冥想,終於找到瞭問題的根源——這應該與當時存在的男女群婚、亂婚現象有關。所以他想齣一個解決辦法,即製定嫁娶製度,實行男女對偶製。唐朝司馬貞《三皇本紀》稱伏羲“製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禮應該算作最早的婚姻證明。結婚的兩人各持一張鹿皮的一半,代錶他們是一個傢庭。同時,伏羲也反對近親結婚,認為近親結婚對繁衍健康的後代不利,為此,他還定瞭姓氏,以防止亂婚和近婚。伏羲的這一婚姻變革最終使人類的體質和智力都有瞭一個質的飛躍,同時使中華民族實現瞭從愚昧嚮文明的跨越。
始作八卦,初分陰陽
古人起初是用結繩來記事的。伏羲認為結繩記事很繁復又不科學,就想尋找一種替代方法。有一次,他在葫蘆河邊的沙灘上用樹枝在沙土上畫畫,在卦颱山上用圭尺量太陽影子的長短。受此啓發,他認為可以把結繩所錶示的“點”與“畫”用“——”與“—”的劃痕來代替。他試著在木片、石闆或者羊皮上刻畫齣一組又一組新符號,並用這樣的符號組閤取代瞭原來的結繩記事之法。
伏羲運用這些符號組閤始畫八卦,首次將萬物分為陰陽兩極,以兩極又分四相,四相又生八卦,而陰陽兩極又順逆變化演繹之學說,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是一大創舉,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屬罕見,它是奠定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塊重要基石。
《伏羲八卦次序》橫圖
伏羲最先畫齣的是《伏羲八卦次序》橫圖,其意是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指宇宙原始混沌狀態的本樣,“兩儀”是指陰陽二氣。“兩儀生四象”就是從陰陽的矛盾運動中産生齣“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種物質形態。
八卦的方位
伏羲不僅規定瞭八卦的次序,還畫齣瞭八卦的方位。在八卦中,乾()為天,坤()為地,“天地定位”,所以乾卦在上麵,坤卦在下麵。艮()代錶山,兌()代錶澤,“山澤通氣”,所以兌在東南,艮在西北,二者互相對應,互相通氣。震()代錶雷,巽()代錶風,“雷風相搏”,所以,震在東北,巽在西南,也是對立統一。坎()代錶水,離()代錶火,“水火不相射”,所以離在東,坎在西。中間是太極,這意味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這八卦都是從太極分化齣來的。太極是宇宙的原始混沌狀態。
……
健身: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 一、 序言:緻敬古韻,開啓身心覺醒之旅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曆史長河,孕育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哲學思想、藝術瑰寶到生活習俗,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然而,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似乎漸漸疏遠瞭那些珍貴的文化瑰寶,甚至遺忘瞭它們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係。 《健身: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正是以此為契機,旨在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將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與現代健身理念巧妙融閤,引領讀者踏上一段彆具一格的身心覺醒之旅。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傳統健身方式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養生智慧以及文化傳承,通過精美的圖文呈現,讓讀者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重塑健康體魄,提升生活品質。 本書的誕生,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敬意,以及對現代人健康需求的深刻洞察。我們相信,古老的智慧並非陳舊的遺物,而是曆久彌新的寶藏。通過對傳統健身方法的係統梳理和創新解讀,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套既貼閤時代需求,又飽含文化底蘊的健身方案。 二、 傳統之韻:溯源中華健身智慧 中華民族的健身智慧,源遠流長,貫穿古今。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先人們根據自然規律、人體生理以及哲學思想,創造瞭無數獨具特色的健身養生方法。這些方法不僅注重肢體鍛煉,更強調意念、呼吸與情感的和諧統一,是一種“天人閤一”的整體觀。 源頭活水:早期健身觀念的萌芽 早在史前時期,先民們通過勞作、狩獵、舞蹈等活動,就已然開始瞭對身體機能的鍛煉。這些原始的活動,是人類生存的必需,也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他們對身體強健的認知。甲骨文和青銅器上的圖案,隱約可見古代祭祀活動中的肢體舒展,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早期健身觀念的萌芽。 哲學滋養:道傢與健身的深刻聯係 道傢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道法自然”、“順應天道”的理念,深刻影響瞭中國傳統的養生健身觀。道傢推崇“形神閤一”,認為身體的健康與精神的寜靜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許多道傢養生術,如吐納、導引、內丹等,都將意念、呼吸的調整作為健身的重要環節。 吐納之法:呼吸的藝術 吐納,即呼吸吐納,是道傢養生術的核心之一。通過特定的呼吸技巧,調節氣息的進齣,達到舒緩氣血、寜心安神的目的。例如,“腹式呼吸”能夠深層地調動橫膈膜,增加肺活量,促進身體的氧氣交換;“逆腹式呼吸”則更為精妙,能進一步調動內髒器官,達到更深層次的養生效果。本書將詳細解析不同吐納方法的要領、功效以及適宜人群,並配以精美插圖,讓讀者能夠直觀理解並模仿。 導引養生:肢體的律動 導引,是指通過肢體的一係列舒緩、協調的動作,配閤呼吸與意念,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強身健體的目的。從古代的“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到近代的“八段錦”、“易筋經”,都屬於導引的範疇。這些導引術,動作柔和舒緩,卻能有效鍛煉身體的柔韌性、力量和協調性,同時也能平復心緒,達到身心閤一的境界。本書將係統介紹經典導引功法的動作要領、練習步驟、功理功效,並重點強調練習時的精神導引,幫助讀者體會“動靜結閤”的健身之道。 醫傢智慧: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健身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醫學瑰寶,其“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思想,也深深植根於傳統的健身養生之中。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否,與髒腑功能、氣血運行、經絡通暢息息相關。因此,許多健身方法都旨在調和陰陽,平衡氣血,疏通經絡。 穴位按摩與經絡疏通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內存在著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它們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按摩、艾灸、推拿等方式,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本書將重點介紹與健身強體密切相關的經絡和穴位,並提供簡單易學的按摩手法,讓讀者在傢中也能進行有效的自我保健。 食療養生:藥食同源的智慧 “藥食同源”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理念。在中醫看來,許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藥用價值,通過閤理的飲食搭配,可以起到滋補身體、預防疾病的作用。本書將從傳統中醫理論齣發,介紹不同季節、不同體質的人群適宜的食療方,並解析食材的藥用功效,幫助讀者通過日常飲食,科學地調養身體,提升健康水平。 武術精髓:內外兼修的格鬥技藝 中國武術,不僅是一種格鬥技藝,更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許多傳統武術門派,都將健身養生視為其修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追求技擊能力的同時,也注重身體素質的全麵提升,包括力量、速度、柔韌、耐力、協調性等。 拳法與功法 如太極拳的“以柔剋剛”,強調身體的鬆沉、意念的集中和呼吸的綿長;少林武術的“金剛不壞”功,注重身體的硬功訓練和內功的修煉。本書將選取最具代錶性的傳統拳法和功法,對其核心動作、基本功訓練、內外兼修的原理進行深入剖析,並配以詳細的圖解和練習指導,讓讀者領略傳統武術的魅力,並學習其中蘊含的健身精華。 民俗健身:融入日常的健身智慧 除瞭上述體係化的健身方法,中國傳統文化還滲透在許多日常民俗活動中,這些活動也蘊含著豐富的健身智慧。 節令活動與體育競技 例如,端午節的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集體活動,更能鍛煉參與者的耐力、爆發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春節期間的舞獅、舞龍,需要高度的協調性和身體控製能力。這些活動,在豐富節日文化的同時,也成為一種天然的健身方式。 傳統遊戲與健身 像踢毽子、跳繩、打陀螺等傳統遊戲,雖然看似簡單,卻能有效地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心肺功能。本書將迴顧和介紹這些充滿趣味性的民俗健身活動,鼓勵讀者將其重新融入現代生活。 三、 圖典呈現:視覺化的傳統健身指南 《健身: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精美的圖典呈現方式。我們深知,枯燥的文字描述難以讓讀者完全理解復雜的動作和深奧的原理。因此,本書將力求用最直觀、最生動的視覺語言,來呈現傳統健身的精髓。 高清實拍圖與藝術插畫 書中將包含大量由專業攝影師拍攝的高清實拍圖,精準捕捉每一個動作的關鍵節點和細節。同時,我們還將邀請資深藝術傢,繪製精美的藝術插畫,用寫意的水墨或工筆,勾勒齣動作的韻律感和意境感,賦予傳統健身以獨特的藝術美感。 動態視頻二維碼(設想) (此部分為對未來可能的補充,若在實際書中無法實現,可忽略) 為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我們還設想在關鍵功法部分,植入二維碼,掃描後可鏈接至相應的動態教學視頻。通過視頻,讀者將能更清晰地看到動作的流暢性、呼吸的配閤以及精神的傳遞,從而更準確地掌握練習要領。 結構化內容呈現 每一項健身方法,都將采用統一的結構進行呈現: 1. 起源與文化背景:簡要介紹該方法的曆史淵源、哲學基礎以及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2. 核心原理與功效:深入淺齣地解析其作用機理,說明它如何作用於身體和心靈。 3. 動作要領詳解:圖文並茂地展示關鍵動作,標注每一個細節的注意事項。 4. 練習方法與進階:提供詳細的練習步驟、訓練計劃以及不同階段的進階指導。 5. 注意事項與禁忌:明確指齣練習時需要避免的誤區和不適宜人群。 6. 精神導引:強調練習時的意念、呼吸配閤,幫助讀者體會“內外兼修”的真諦。 四、 現代價值:古老智慧的當代啓示 在現代社會,“健身”往往與器械、汗水、高強度訓練等概念緊密相連。然而,《健身: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所倡導的,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注重整體性的健康理念。 身心平衡的重塑 現代生活的壓力,導緻許多人身心俱疲。本書提供的傳統健身方法,恰恰能夠有效地緩解壓力,培養內在的平靜。例如,太極拳的舒緩動作和專注的意念,能幫助讀者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八段錦的呼吸調理,能平復焦慮情緒,提升內在的穩定性。 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 不同於一些追求短期效果的激進健身方式,傳統健身方法強調的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這些方法,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無需特彆的場地或器械,讓健身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健康。 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重新審視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對祖先智慧的緻敬,更是增強民族自信、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本書通過將傳統健身方法現代化、係統化,旨在讓更多年輕人瞭解並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 個性化與普適性的結閤 本書所介紹的健身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它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彆、體質以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整。讀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閤自己的功法,並根據練習的進展,逐步深入。這種個性化的特點,使得傳統健身方法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五、 結語:開啓您的國粹健身之旅 《健身: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健身智慧;它是一本書,更是通往身心健康與文化傳承的橋梁。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您探索傳統健身的啓濛,陪伴您開啓一段充滿發現與收獲的身心覺醒之旅。 願您在翻閱本書的過程中,不僅能重塑健康的體魄,更能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將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的生活,綻放彆樣的光彩。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國粹健身之旅,感受古韻之美,煥發內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