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理·权力·自我
主要著作
影响
2 认识论
经验
权力—知识
话语
话语的功能
理解
评论
3 权力政治学
权力
生物权力
策略
反抗
规训
立场
评论
4 主体的萎弱
主体的诞生
主体的死亡
道德
作者—功能
知识分子的角色
评论
5 自我关怀
求知之志
性
认知我们的外部结构
忏悔
参考书目
经验
从对福柯思想的概览中可以看出,福柯所使用的概念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纠缠的复杂关联中。然而,似乎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通过一种知识与经验的不屈不挠的并置而达到对自身的理解。如果成功的话,这种并置的结果加强了对那些忙于建构权力空间的竞争话语的理解。如果任其自行发展的话,就会来界定和控制我们。没有绝对知识,也没有绝对真理,但多少还是有一些在权力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知识方式,正是在这些权力关系中我们才会发现自我。福柯说:“对我而言,知识必须因保护个体生存和理解外部世界而发挥效用。我想就是这样,知识通过理解而成为生存手段。”(《政治、哲学与文化》,第7页)
福柯认识论的一个简约框架必须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经验,知识—权力以及话语。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这些范畴。当我们全面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范畴时,牢记关于方法论的一些关键处是有益的。如前所述,福柯沿着普遍历史前进。有些评论者把福柯的研究分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个时期。福柯自己拒绝这样的区分。然而,这种分期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福柯应用其认识论的方法。
福柯对考古学的描述是:
考古学的视野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或文化,而是一种互置的缠绕,其界限和交汇点不能被固定在单一运作中。考古学是一种比较分析,它不愿意减少各种话语的差异,也不愿抽象出一套统一概括话语的纲目。考古学宁愿把话语的差异遣散到不同的形象中。(《知识考古学》,第159—160页)
福柯致力于一种发现的实践,其中无须预先设置一个终点。有人也许会争辩说,不探索知识本身就预设了探索的终点——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思想之线的结局,那就算已经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福柯简直是在提出一个更具戏剧性的要求,他要求我们的研究无须一个正式的目标。其实,福柯想要我们思考,而无论我们思想的客体或者主体都要尽可能远离那些已经包围了思想的范畴。
也许有人会突然问,这与任何一种怀疑方法有什么不同?回溯到笛卡尔时,学哲学的学生会想起笛卡尔要求他的读者悬置所有猜想以完成一次思想试验。然而,笛卡尔把某种知识当作他的目标。在一个结局并没有被预定的框架内,福柯不想要一种作为秩序化的假设悬置。他要提的问题是:“比如,在控制精神病的话语之外来重新考虑疯癫,将会发生什么?”
在从事着他的考古学的同时,福柯看起来好像也一直致力于谱系学的实践。按照谱系学的方法,人们能够阅读所有可以找到的关于主体或客体的材料,以追溯支配性的概念所发生的意义变化。以实践的观点看,这些方法与福柯著作密不可分。关于秩序化悬置的问题伴随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以前的思想家未曾关注这个概念时,在此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概念,有什么被记录了?有多少缺席的话语渗进了围绕这个概念的实践?”
内在性
内在性是福柯著作中的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我暂且搁置它,虽然它对很多福柯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福柯不相信这样的观点: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生活。与弗洛伊德不一样的是,福柯并不认为我们找不到进入我们内在活动的入口。他认为并不存在内在生活。如前所论,福柯说,“人”这个概念是近人的创造。循着尼采的路子,福柯坚持认为,灵魂也是一种创造,虽然这种创造更为古老。通过对外在关系的观察,我们认知一切。当我们说“外部”的时候,它是超出外界的某种东西,而外界则恰是指外在关系的概念位符。例如,当福柯认为知识必须作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发挥效用时,外部不是指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相反,福柯指的是一种正在被使用的话语的外部,更大胆点说,那是一种被碰撞着的话语所瞥见的外部。
德鲁兹在其关于福柯的书中解释外在性的双重意义时说:
这就是福柯的主要贡献:从现象学到认识论的转向。因为(正在进行的)看和说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认知(救世主),但我们看不见我们说什么,也无法说出我们看的是什么;当我们看一个烟斗时,我们将会一直说(无论用哪种方式)“这并非烟斗”,好像意向性在否定自己并突然滑落进其自身。任何事物都是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在知识之下或之前,不存在空洞无物的“原始经验”(savage experience)的首要原因。但是,由于知识包含了说和看、语言和目光,它具有不可消除的双重性,而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意向性的原因。(《福柯》,第109页)
在现象学中,对现象的当下理解开始了人的初始认识。也就是说,知识的建筑材料,是无数的人感知为“真”的那种确凿无疑的知识碎块。人与外部世界间的经验,是没必要也不可能被怀疑的,它们为那些可能导致有效知识的语言运作打造前台。从另一面看,这就是一种经验坯体,这种经验是如此明显,以致我们从未关注过它。这些经验是原始的、非理论化的,它们是认知的原材料。福柯则认为这些原始经验并不存在。在此,总有一些战斗着的力量质疑我们概念的秩序化。因此,正如德鲁兹所说,每一次看都伴随着一种说,每一次说也伴随着一种看,它们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主体之外相互冲突。
……
书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一出版,我就搞到一本,当时十分兴奋。
评分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简单概述,不深入研究的话足够用了。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作者安排全书结构方面很赞,清晰地展示了洛克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书融为一体。就一本小册子承载的任务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错了。(这种导引读者去阅读思想家原著的介绍性小册子最忌臃肿,在准确的基础上简洁的脉络和结构才是王道啊)
评分超级推荐的一套书,介绍了历史上重要思想家的平生,读完非常有感触!印刷很好,送货也快,小孩子也可以阅读,人类历史的伟大思想家造就了如今社会思潮,值得阅读!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值得我们去阅读。
评分而这本书的研究也可谓上乘。
评分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