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理·权力·自我
主要著作
影响
2 认识论
经验
权力—知识
话语
话语的功能
理解
评论
3 权力政治学
权力
生物权力
策略
反抗
规训
立场
评论
4 主体的萎弱
主体的诞生
主体的死亡
道德
作者—功能
知识分子的角色
评论
5 自我关怀
求知之志
性
认知我们的外部结构
忏悔
参考书目
经验
从对福柯思想的概览中可以看出,福柯所使用的概念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纠缠的复杂关联中。然而,似乎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通过一种知识与经验的不屈不挠的并置而达到对自身的理解。如果成功的话,这种并置的结果加强了对那些忙于建构权力空间的竞争话语的理解。如果任其自行发展的话,就会来界定和控制我们。没有绝对知识,也没有绝对真理,但多少还是有一些在权力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知识方式,正是在这些权力关系中我们才会发现自我。福柯说:“对我而言,知识必须因保护个体生存和理解外部世界而发挥效用。我想就是这样,知识通过理解而成为生存手段。”(《政治、哲学与文化》,第7页)
福柯认识论的一个简约框架必须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经验,知识—权力以及话语。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这些范畴。当我们全面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范畴时,牢记关于方法论的一些关键处是有益的。如前所述,福柯沿着普遍历史前进。有些评论者把福柯的研究分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个时期。福柯自己拒绝这样的区分。然而,这种分期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福柯应用其认识论的方法。
福柯对考古学的描述是:
考古学的视野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或文化,而是一种互置的缠绕,其界限和交汇点不能被固定在单一运作中。考古学是一种比较分析,它不愿意减少各种话语的差异,也不愿抽象出一套统一概括话语的纲目。考古学宁愿把话语的差异遣散到不同的形象中。(《知识考古学》,第159—160页)
福柯致力于一种发现的实践,其中无须预先设置一个终点。有人也许会争辩说,不探索知识本身就预设了探索的终点——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思想之线的结局,那就算已经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福柯简直是在提出一个更具戏剧性的要求,他要求我们的研究无须一个正式的目标。其实,福柯想要我们思考,而无论我们思想的客体或者主体都要尽可能远离那些已经包围了思想的范畴。
也许有人会突然问,这与任何一种怀疑方法有什么不同?回溯到笛卡尔时,学哲学的学生会想起笛卡尔要求他的读者悬置所有猜想以完成一次思想试验。然而,笛卡尔把某种知识当作他的目标。在一个结局并没有被预定的框架内,福柯不想要一种作为秩序化的假设悬置。他要提的问题是:“比如,在控制精神病的话语之外来重新考虑疯癫,将会发生什么?”
在从事着他的考古学的同时,福柯看起来好像也一直致力于谱系学的实践。按照谱系学的方法,人们能够阅读所有可以找到的关于主体或客体的材料,以追溯支配性的概念所发生的意义变化。以实践的观点看,这些方法与福柯著作密不可分。关于秩序化悬置的问题伴随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以前的思想家未曾关注这个概念时,在此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概念,有什么被记录了?有多少缺席的话语渗进了围绕这个概念的实践?”
内在性
内在性是福柯著作中的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我暂且搁置它,虽然它对很多福柯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福柯不相信这样的观点: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生活。与弗洛伊德不一样的是,福柯并不认为我们找不到进入我们内在活动的入口。他认为并不存在内在生活。如前所论,福柯说,“人”这个概念是近人的创造。循着尼采的路子,福柯坚持认为,灵魂也是一种创造,虽然这种创造更为古老。通过对外在关系的观察,我们认知一切。当我们说“外部”的时候,它是超出外界的某种东西,而外界则恰是指外在关系的概念位符。例如,当福柯认为知识必须作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发挥效用时,外部不是指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相反,福柯指的是一种正在被使用的话语的外部,更大胆点说,那是一种被碰撞着的话语所瞥见的外部。
德鲁兹在其关于福柯的书中解释外在性的双重意义时说:
这就是福柯的主要贡献:从现象学到认识论的转向。因为(正在进行的)看和说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认知(救世主),但我们看不见我们说什么,也无法说出我们看的是什么;当我们看一个烟斗时,我们将会一直说(无论用哪种方式)“这并非烟斗”,好像意向性在否定自己并突然滑落进其自身。任何事物都是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在知识之下或之前,不存在空洞无物的“原始经验”(savage experience)的首要原因。但是,由于知识包含了说和看、语言和目光,它具有不可消除的双重性,而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意向性的原因。(《福柯》,第109页)
在现象学中,对现象的当下理解开始了人的初始认识。也就是说,知识的建筑材料,是无数的人感知为“真”的那种确凿无疑的知识碎块。人与外部世界间的经验,是没必要也不可能被怀疑的,它们为那些可能导致有效知识的语言运作打造前台。从另一面看,这就是一种经验坯体,这种经验是如此明显,以致我们从未关注过它。这些经验是原始的、非理论化的,它们是认知的原材料。福柯则认为这些原始经验并不存在。在此,总有一些战斗着的力量质疑我们概念的秩序化。因此,正如德鲁兹所说,每一次看都伴随着一种说,每一次说也伴随着一种看,它们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主体之外相互冲突。
……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攀登。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敢于面对自身认知盲点的勇气。书中对福柯后期关于“自我技术”的探讨,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却如同点睛之笔,触及了当代个体化生存的痛点。我们似乎都在努力地“美化”自我、管理“生命政治”,但究竟这种努力是否反而成了新的规训?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精妙解读,将这个问题抛回给了读者,如同他手中的探戈舞伴,既引导又抗拒。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整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还拥有了一种近乎哲学的辩证魅力。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到“我学会了”的书,而是让你感到“我被改变了”的书。
评分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福柯思想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院派解读,而是试图抓住福柯思想中最具颠覆性和最“锐利”的部分。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话语”和“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比喻,作者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语言,来描述那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控制机制。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语法,它教会你如何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知识分类。它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安全屋”,反而不断地将你推向思想的边缘地带,让你在不确定性中去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一部挑战读者心智,但回报也极为丰厚的著作。
评分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主义的焦虑感,立刻将我拉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是捕捉蝴蝶翅膀上的鳞粉,小心翼翼地描绘着福柯思想是如何从“疯癫史”的幽暗角落中萌芽,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我们理解机构、规训乃至主体性建构的每一个缝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知识考古学”的阐释,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更像是一种对“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的深层挖掘。那种对既有范式的颠覆,那种对“自然而然”的质疑,让我的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重塑、再构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传记式的线性叙事,转而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螺旋上升结构,每一次循环都将我们带入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甚至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产生了一种陌生的审视感,仿佛我自身也是某种权力-知识网络下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着实抓人眼球,直指当代思想史上的巨擘。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梳理其学术脉络的严谨论述,毕竟“思想家”这个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然而,读完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奇异的、近乎迷幻的体验。它没有直接喂给你福柯那复杂晦涩的术语体系,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领着你穿梭在他那些充满权力和知识隐喻的迷宫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微妙的距离感,不盲目崇拜,也不彻底否定,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解剖师,把福柯思想的肌肉和骨骼一点点剥开,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运作的逻辑。这种叙述方式,对于初次接触福柯思想的人来说,或许会有些许门槛,但对于那些在后结构主义的门外徘徊已久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可以登高望远的瞭望塔。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锋利的提问工具,这本身就是对福柯精神最好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性,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思想类书籍的预期。作者在引用和转述福柯的观点时,常常融入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节奏感,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理论概念,染上了一层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悲剧色彩。我特别喜欢它对福柯早期与后期思想转变的过渡处理,那种从对外部权力结构的批判,转向对主体自我塑造的审视,如同一个思想家对其自身领域边界的不断拓宽和修正。这种流畅的过渡,让人感觉福柯的思想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自我否定的有机体。这种描摹手法,使得福柯的形象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思想的炼炉中不断自我淬炼的探险家。这种人性的刻画,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失的。
评分质量好,内容主要介绍作者,适合初学者
评分呵呵红红火火叫姐姐哈哈哈哈
评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书特别好,快递一天就到,打折活动希望能多给汉译名著和中华书局等好出版社的书做做。
评分这套丛书译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家的个案研究,由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和张世英推荐,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养。
评分曾经的世界思想家译丛的翻新版,之前的8块一本现在贵了不少,内容多了序言和首页的人物介绍,其他的没什么变化,不过旧版的那一套已经买不到了,所以趁着京东还算便宜多买一些吧...
评分京东无论送人还是家用,都是不错的选择!京东很赞
评分有活动就多买点,算上优惠卷基本也就是四折,好多书缺货
评分台湾的江宜桦的《自由民主的理路》和日本的加藤节的《政治与人》都是十分推崇洛克的,不仅论著中多有涉及,甚至是多有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