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背景
曆史背景
科學的緩慢誕生
2 隱居生活
3 方法論規則
規則
4 論世界
從物理學到形而上學
5 對懷疑的挑戰
另外兩個論證
作為工具的懷疑
6 我思
對“我思” 的解釋
對“我思” 的著名批評
限定條件
7 上帝創造瞭世界
第一步: 證明上帝的存在
第二步: 重構知識
笛卡爾的循環論證
虛假信念
8 物質
推論
9 動物與機器
心靈的本質
思想的兩個方麵
內省性解釋
心靈的因果分析
笛卡爾與動物
不明顯的分界綫
公開性
10 生活在機械世界裏
二元論存在的問題
其他本體論觀點
11 身體的激情
實體的統一
激情
倫理學
12 補遺
兩種論證存在的問題
這種觀點存在的問題
參考書目
對懷疑的挑戰
第一條沉思是最重要的哲學文獻之一。在這篇沉思中,笛卡爾對物質客體的存在提齣瞭哲學的懷疑。這篇簡短的哲學論文嚮讀者展示瞭兩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不要不經思考就拒絕笛卡爾提齣的懷疑。相反,我們必須理解他的論點,而且不要滿足於淺薄的異議。第二個挑戰是,我們應該怎樣對他的論點做齣迴應。在後來的幾篇沉思中,笛卡爾自己對這些懷疑做齣瞭迴答。然而,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值得懷疑的。因而,我們無法以笛卡爾試圖采用的方式來逃避第一沉思中的懷疑的力量。我們接受的是他所提齣的問題,而不是他的解決方法。
笛卡爾“懷疑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要發現確定性,找到可以在知識重構中充當可靠基礎的命題。特彆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笛卡爾來說,這是建立其物理學形而上學基礎的第一步,也是進一步深入的方法。促使笛卡爾這樣做的是這樣一個事實,甚至在提齣任何懷疑之前,他就認識到他的許多信念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建立在迷信基礎上的。然而,他不能確定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靠不住的。笛卡爾批評經院哲學提供瞭一種具有或然性的三段論,因此,他必須提供確定性。解決方法就是用“懷疑方法”把黑闆擦乾淨,進而使用那些確定性,這些確定性作為知識重構的基礎可以在這種清潔過程中得以存續。知識必須建立在確定性基礎之上,我們須通過拒絕不確定性來獲得確定性。在《沉思集》的提要中,笛卡爾對此做瞭解釋:
盡管懷疑的作用籠統地看並不十分明顯,但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錶現在(這種懷疑)使我們遠離各種偏見,並提供瞭一種使我們的心靈習慣於將自己從各種感覺中分離齣來的簡單方式。最終,錶現在它導緻這樣的結果,就是使我們不再對以後發現的事實産生任何懷疑。(ATVII12)
“懷疑方法”也是一種心理行為,有助於讀者自己從各種感覺的影響下獲得自由。我們習慣於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感知到的那個樣子。但在笛卡爾看來,這是一種偏見。為瞭達到目的,笛卡爾不得不使懷疑係統化。他不能逐條懷疑他的每一個信念,因此,他必須摧毀它們賴以存在的基礎。
進行懷疑並不意味著認為我們的信念都是虛假的。它是指把對各種信念的真實性懸置起來,既不相信也不否認。相信既包括人們心靈之中具有某一觀念,也包括判斷這一觀念是真實的。贊成P觀念就是相信P;否認P觀念就是不相信P。當人們懷疑P時,不管怎樣,他就會對P的真實性或謬誤暫時不做判斷。事實上,笛卡爾的“懷疑方法”總的說來就是,不對外部世界任何事物與內心觀念的聯係或導緻內心觀念産生的原因進行判斷。觀念是認知的直接對象,外部世界僅僅是以這些觀念為中介而得到認識的。作為認知之直接客體的觀念概念,在笛卡爾的方法中是潛在的。
“懷疑方法”由三個階段組成,每一階段都比前一階段更為根本。笛卡爾並不想僅僅闡明懷疑在邏輯上的可能性。他所論證的更為強有力的結論是,懷疑是有根據的。懷疑的每一階段都給這種結論以某種論證。前麵我們曾探討瞭懷疑的用途,而這有可能掩蓋瞭這樣一種重要觀點:根據第一條沉思,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斷言存在何種外部客體。這就嚮讀者提齣瞭兩個挑戰。
……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方法”本身的強調。笛卡爾的偉大,或許並不隻在於他得齣瞭什麼結論,而在於他提齣瞭一種全新的、係統性的質疑和建構知識的路徑。作者在處理這一部分時,運用瞭一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嚴謹性,帶領我們跟隨笛卡爾的每一步推理,去感受那種從懷疑中尋求確定性的巨大精神力量。這種對“過程美學”的展現,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我讀完後,不僅對笛卡爾的哲學有瞭更堅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足夠嚴謹和係統。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次對理性精神的當代緻敬,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錶象所迷惑。
評分我必須承認,原本我對哲學史上的經典人物總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艱澀的術語會成為閱讀的巨大障礙。然而,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卻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清晰度和文學性。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可以將那些看似深不可測的二元論、心物分離等概念,用日常的邏輯和生動的比喻清晰地勾勒齣來,讓人恍然大悟。它不是一本給專業學者準備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份為所有對“人類心智本質”抱有好奇心的求知者準備的精美導覽圖。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輕輕地推開瞭一點。特彆是書中探討笛卡爾對科學方法的貢獻時,那種強調實驗與數學相結閤的意圖,極大地修正瞭我過去對他的片麵認知。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識普及,既保持瞭思想的深度,又兼顧瞭讀者的接受度。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精良之作,但真正使其脫穎而齣的,是那種對思想遺産的深切敬意與批判性反思的完美結閤。作者在贊揚笛卡爾劃時代貢獻的同時,也毫不避諱地討論瞭其理論在後世引發的爭議和局限性,比如他對身體與心靈關係的過度分離所導緻的難題。這種不偏不倚、客觀公允的立場,使得評價更加可信和立體。它提供瞭一個完整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同時又是如何被後來的思想傢所修正和發展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久久沉思、並願意主動去查閱更多相關資料的作品,它成功地激發瞭一種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而非一次性的知識輸入。
評分這部關於笛卡爾的著作,確實給我帶來瞭一場深刻的精神漫步。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嘆服,他並非簡單地羅列生平事實或哲學命題,而是巧妙地將這位“近代哲學之父”置於他所處的曆史語境之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對形而上學睏境時的焦慮與掙紮。特彆是書中對於笛卡爾如何從懷疑一切的起點,一步步構建其知識體係的描繪,簡直是一場精彩的心理學展示。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天纔如何麵對混沌,最終錨定“我思故我在”的確定性支點。這種對思維過程的細緻刻畫,遠超齣瞭對理論的機械介紹,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的入門指南,啓發讀者去審視自己思維的根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沉思集》時所展現齣的耐心與洞察力,他沒有將笛卡爾的哲學視為僵化的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一場持續不斷的、關於真理的探索,充滿瞭動態的美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但敘事節奏卻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反而有一種層層遞進的酣暢淋灕之感。它成功地避開瞭將笛卡爾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理性主義者的窠臼。相反,作者通過對傳記細節的挖掘,將笛卡爾塑造成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一個在貴族階層與學術圈之間遊走,同時又執著於尋求數學和形而上學絕對真理的復雜人物。這種平衡的視角,使得讀者在欽佩其智識偉大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作為凡人的局限與掙紮。書中對笛卡爾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比如他與後來的洛剋、斯賓諾莎等人思想上的張力)的對比分析也極為精妙,展現瞭笛卡爾思想的開創性,也指齣瞭其潛在的爭議點。這使得整部作品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評價,更是一部關於十七世紀歐洲思想版圖的生動寫照。
期待已久的一套書,小開本,紙張不錯,認真看書,開捲有益!
評分後續又買瞭一些,曾經的世界思想傢譯叢的翻新版,之前的8塊一本現在貴瞭不少,內容多瞭序言和首頁的人物介紹,其他的沒什麼變化,不過舊版的那一套已經買不到瞭,所以趁著京東還算便宜多買一些吧...
評分這套叢書譯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傢的個案研究,由北大哲學係教授趙敦華和張世英推薦,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養。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評分發錶在《開放時代》,在其專著《現代政治與傳統資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評分經典好書,正好趁這個機會買瞭!
評分作者安排全書結構方麵很贊,清晰地展示瞭洛剋思想的內在邏輯聯係和思想的各個方麵。時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書融為一體。就一本小冊子承載的任務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錯瞭。(這種導引讀者去閱讀思想傢原著的介紹性小冊子最忌臃腫,在準確的基礎上簡潔的脈絡和結構纔是王道啊)
評分而這本書的研究也可謂上乘。
評分拆開買便宜瞭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