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被拉入某种智力迷宫的感觉,但这种迷宫并非令人沮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出色,时而如同散文般流畅地铺陈背景,时而又骤然收紧,聚焦于某个关键的概念冲突点。我原以为阅读涉及休谟的怀疑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比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量的类比和现代生活的参照,使得这些抽象的思辨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知识的确定性这一核心议题上,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立场的重量。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哲学读物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更审慎地去相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真是精巧,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导游”的耐心,引导我们穿梭于古希腊的雅典和近现代的英国思想迷宫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越千年哲学家观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三位巨匠的语录堆砌起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让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幽灵、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低语,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边界的审视,在同一舞台上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兴奋,仿佛自己也在参与到那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去质疑和构建意义。那种将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具体的、可感的论证脉络呈现出来的能力,实在令人称道。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思想庸俗化的陷阱,反而提升了读者的思维层次,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深刻的疑问在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
评分我是一个偏好严谨逻辑的读者,常常对那些过于浪漫化或抒情化的哲学论述感到不适。然而,这部作品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文学质感。作者对于语气的拿捏非常到位,在介绍柏拉图的理想国时,那种古典的庄严感油然而生;而在探讨休谟的因果律挑战时,又带着一种冷静甚至略显尖刻的理性批判。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能够在完全沉浸于思想的交锋中时,还能欣赏到文字本身的美感。它成功地证明了,最深刻的哲学探讨,同样可以拥有优雅而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这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文本细节的挖掘深度,它不像一些通俗哲学读物那样浮光掠影,而是扎根于文本的肌理之中,却又丝毫不显得晦涩难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时所采用的那种“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似乎将我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执念一一剥离。阅读的体验是渐进式的:起初你以为你只是在回顾经典的知识点,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动声色间重新构建了理解这些思想的框架。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观点,在作者的重新组织下,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温柔而彻底的“重塑”工程,读完之后,看待世界和语言的方式都微妙地发生了一些转变,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一些保留的态度开始阅读的,因为将这三位跨度如此之大的思想家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显得牵强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跨越时代的汇流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完整性。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地方必须强调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某种微妙的共鸣点,比如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共同关注。这种平衡的艺术,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宏大又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他们会那样说,以及这些不同“为什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考困境。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激发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灌输的作品。
评分苏格拉底认为,演讲术是一门使用语言的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用词语来影响人心的技艺,不仅在法庭或其他公共场所,而且在私人场合也是如此。同时,他认为任何一个人想要误导他人而自己并不迷惑,他必须要能够精确的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差异。因为人们普遍在面对两件事物的时候,通常是在他们差别很小的情况下容易被误导,所以,假设我们一点一点地改变立场,而不是一步到位,走向对立面,这样就更不容易被他人看出破绽。在这一论断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发现一种有效的传播理论,我虽然不知道它确切的名字,但是可以把它姑且理解为“相似理论”。因此,在传播过程中,相似论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一点一点渗透他人的思想,虽不是一步到位,却可以潜移默化的达到自己传播的目的,颇有一点偷梁换柱的味道。而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想要准确的掌握修辞学,“首先要对词语做系统的划分,把握区分两类不同语词的标准,知道民众对那些词语的看法动摇不定,对那些词语的看法是确定的,掌握了这种差别就有了很好的洞察力。其次要做的是,碰到某个具体的语词,必须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要能敏锐地察觉他提出来加以讨论的事物属于两类事物的哪一类。”这是修辞学中对词语掌握的要求,他要求我们掌握词语的属性,换而言之,是要求传播者区分词语的类别,那一类词语受众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哪一类词语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受众听起来却容易被迷惑觉得可以接受。这是由面及点的划分,它要求我们把全面的词语系统进行划分。同时,他也对我们提出了由点到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语进行分析,明白它所分属的种类。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对词语系统的划分。
评分漓江出版社的这个系列自己很喜欢的,但是这个再版的封面纸张就是纸壳,硬得老火,翻阅几次就褶皱了,出版社秀逗了。
评分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评分苏格拉底并非第一位进行哲学对话的人,柏拉图也并非第一位书写哲学对话的人。如果说柏拉图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处理是精妙绝伦的,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将会是:对他来说,对话就是哲学。甚至“辩证法”,他用来表示正确的哲学方法的术语,从非常字面的含义上讲就是指进行对话的学问。
评分漓江出版社的这个系列自己很喜欢的,但是这个再版的封面纸张就是纸壳,硬得老火,翻阅几次就褶皱了,出版社秀逗了。
评分价格合适,送货及时就是硬道理
评分在十八岁时休谟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得以让自己彻底面对这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也使他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休谟并没有说明这个重大突破为何,但一般推测很可能是他在因果上的理论—亦即我们对于世上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评分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式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