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很快
评分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评分苏格拉底并非第一位进行哲学对话的人,柏拉图也并非第一位书写哲学对话的人。如果说柏拉图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处理是精妙绝伦的,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将会是:对他来说,对话就是哲学。甚至“辩证法”,他用来表示正确的哲学方法的术语,从非常字面的含义上讲就是指进行对话的学问。
评分还是可以的,了解西方学者研究哲学的思路
评分虽然现代的学者们大多将《人性论》一书视为是休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书刚出版时并没有获得多少重视。休谟在记载到当时自己缺乏大众重视时这样写道:“媒体对这本书的反应是一片死寂,甚至连对那些狂热的读者群都没有半点交代。不过我本来就养成乐观而开朗的个性,很快就从这样的挫折里站了起来,并继续在乡下努力的进行研究。”他继续写下了《人性论摘要》一书,但没有写出自己的名字,他试着缩短并精简他之前的冗长著作以吸引更多读者,但即使经过这样的努力,他依然没有成功使《人性论》一书重获重视。
评分好书,不错,挺好
评分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对于柏拉图《斐多篇》中不同人物思考特征的揭示,让我们在阅读柏拉图哲学对话时多了一个观察维度;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关于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是否存在作者休谟自己的声音,进行了侦探小说般的层层推理分析,引人入胜;简·希尔(Jane Heal)将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潜藏的对话挖掘出来,显示了她对于维特根斯坦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本书选取了哲学史上三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由英国当代的三位哲学教授从对话形式与其内在哲学思想的关系入手进行作品解读。论文来源于这三位学者在英国国家学术院围绕“哲学对话”主题所作的演讲。三位学者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和简·希尔(Jane Heal)都是英国剑桥等大学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教授,其中有两位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评分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大卫·休谟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计划,决心要“过著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人性论》(ATreatiseofHuman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
评分苏格拉底并非第一位进行哲学对话的人,柏拉图也并非第一位书写哲学对话的人。如果说柏拉图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处理是精妙绝伦的,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将会是:对他来说,对话就是哲学。甚至“辩证法”,他用来表示正确的哲学方法的术语,从非常字面的含义上讲就是指进行对话的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