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译解

大学中庸译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解 著,张葆全 译
图书标签:
  • 中庸
  • 儒学
  • 经典
  • 译注
  • 哲学
  • 文化
  • 教育
  • 国学
  • 先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5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8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学》《中庸》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大学中庸译解》重在体悟元典、分析元典的文化内涵,提倡《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并为“中庸之道”正本清源。本书尤其结合作者本人从教六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人生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现实,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述为学修身、为人处世的道理,强调应重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崇尚和谐,帮助读者跨越时代障碍去领会经典。


内容简介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是光耀千秋的文化瑰宝,对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其中众多的妙语佳言包含着极为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本书是一本译解《大学》《中庸》的书,【译文】部分,准确精炼,可读性强;【解析】部分,简要精当,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表述,可以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和滋养,同时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文,均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再现经典风貌。译解者据原文和朱熹解说为各章加了标题,条理清晰;每章之后,摘录重要语句方便读者熟读背诵。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1993)、校长(1993—1997),2002年退休。现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心首席专家,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宋代诗话选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论语通译》、《老子今读》等著作多部。


目录

大 学

经 /  3

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  9

传之二章,释新民 /  12

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  15

传之四章,释本末 /  21

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 /  23

传之六章,释诚意 /  27

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  31

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  34

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  37

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  43

中 庸

第一章 致中和,天地位而万物育 /  59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63

第三章 中庸其至矣乎 /  66

第四章 谁能食而知其味 /  68

第五章 道之不行 /  70

第六章 大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71

第七章 择乎中庸,要能持守 /  74

第八章 颜回拳拳服膺而弗失 /  76

第九章 白刃可蹈,中庸难行 /  78

第十章 子路问强(君子和而不流ꎬ中立而不倚) /  80

第十一章 君子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  83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  85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  88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  92

第十五章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  96

第十六章 诚之不可掩如此 /  99

第十七章 大德者必受命 /  102

第十八章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  105

第十九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  109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从容中道,圣人也) /  113

第二十一章 诚则明,明则诚 /  125

第二十二章 至诚可以与天地参 /  128

第二十三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  130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132

第二十五章 君子诚之为贵 /  134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  136

第二十七章 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 /  140

第二十八章 勿自用自专 /  143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 /  146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150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 /  152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  155

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  157

附 录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  163

朱熹:朱子家训 /  169

后 记







前言/序言

前言


《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把《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供读书人阅读。朱熹还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含《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解释了“四书”的文字和义理。在编辑“四书”时,朱熹对《大学》和《中庸》原文进行了分章,对《大学》的文字还做了一些调整。

由于南宋以后,历代科举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所以“四书”“五经”成为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四书”“五经”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对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着许多极为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大学》——为学身之正途

今天,《大学》对于我们,可以看作是:教育之纲领,为学之正途,修身之极则,从政之宝典。朱熹说:“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在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学在官府”,大学即国家的最高学府。《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是说小学设在宫廷的左侧,大学设在城郊;天子设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叫泮宫。《大戴礼记•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按:十五岁)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意思是说,古时候,小孩八岁时就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技艺,练习基本的礼节,培养初步的道德情操;十五岁就上大学,学习较为精深的文化技艺,练习较为繁复的礼节,按成人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东汉郑玄在《礼记目录》中说:“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意思是说,在大学里,学子们广博地学习(学做人的道理,学从政的才能),可以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引程颐之言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程颐说:《大学》是孔子儒家学派传世的典籍,是初学者学习精研道德学问的入门书。在今天要了解古人怎样学习精研道德学问,就靠这部《大学》,其次则是《论语》和《孟子》。学者一定要依此而学,那么求学之道大概就不会走错了。)他告诉我们,《大学》是儒家学派的典籍,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古人求学,《大学》是必须首先研读的。先读《大学》,然后读《论语》、《孟子》、《中庸》。

朱熹将《大学》分为11章,说:“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按:第五章为朱熹所补),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小孔子46岁。其父曾点,也是孔子弟子。据《论语》记载,曾参严于律己,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 (《学而》)。认为年轻学子“仁以为己任”(应把施行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路途遥远)(《泰伯》)。他事亲至孝,并特别看重“孝”道,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上位的人如果能恭谨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而不忘祖先的功绩,老百姓的道德风气也就会跟着归于淳朴忠厚)(《学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孔子认为他精通孝道,所以对他进行了特别的传授。后来他写了《孝经》。)他曾收徒讲学,孔子之孙子思是他的弟子,而孟子又私淑子思。由于曾子之传授而形成的“思孟学派”,成为儒家的正统学派。《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早已亡佚,今仅《孝经》、《大学》传世。此外,在《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书中,有一些曾子言行的记载。

《中庸》——为人处世之宝典

中庸哲学是孔子的认识论,是他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也是他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中庸哲学体现了孔子解决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最高智慧。从《论语》、《孟子》等书来看,孔子的中庸思想,有“执中守正”、“折中致和”、“时中行权”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稳定、和谐等含义。

东汉郑玄在《礼记目录》中谈到《中庸》篇时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庸哲学所说的“中”,本身就包含了“和”。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协调致和而不强行同一),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阴阳协调从而致和就能滋生繁衍万物,强行同一万物就不能持续繁衍),其实质就是重视差异,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重视协调,崇尚和谐。

朱熹在《中庸章句》开头解题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由此可知,孔孟儒家所说的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从容适度,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协调致和,追求中正、中和、公正、公平、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之道,是儒家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儒家视中庸之道为“修身”之极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朱熹将《中庸》分为33章,并按全文内容,提示其论述要点。按照朱熹的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1章,重点论“中庸”,说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是“不可须臾离”的。第二部分,12—20章,重点论“道”,说明“道不远人”,中庸之道的运用,既广大又精微。第三部分,21—33章,重点论“诚”,说明“诚”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中庸》论“诚”,实际上是论人的信仰和追求,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信仰和追求。

朱熹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此篇是孔子儒家所传授的“心法”———代代传授最为重要的心得和方法,子思恐怕时间久远而走样失真,所以用笔写了下来,后来他的门人便传授给孟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鲤(字伯鱼)之子,孔子之孙,作《中庸》。《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早已亡佚,今仅《中庸》、《表记》、《坊记》(均收入《礼记》中)传世。但今本《中庸》有的文字,如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明显为秦汉间人所增补。

朱熹对《中庸》一书极为推崇,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部书开头只说中庸一理,中间扩散发挥涉及万事万物,最后又归结为中庸一理。放开去它充满在天地东南西北各方,收起来可珍藏于密室之中。它的意味无穷无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认真研读玩味就会有莫大的收获,终身运用它就会感受到它的功用无穷无尽。)他认为《中庸》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对《中庸》熟读精思,终身受用不尽。

本书《大学》和《中庸》的原文,均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各章标题,为译解者据原文和朱熹解说所加。每章之后,摘录重要语句方便读者熟读背诵。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熟读成诵。

北宋张载说:“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读书应当熟读成诵,精深的思考多半在夜中,或在静坐之时获得成果,如果不熟读成诵就不会产生这种精深的思考,也就不能获得成果。)朱熹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读书应当反复诵读才能精熟。)(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朱熹还说,自己在十七八岁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同上)

张葆全

2015年10月







《大学中庸译解》:一部探寻古圣先贤智慧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大学》与《中庸》这两部古籍,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不朽的智慧之光。它们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思想品格的重要源头。历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研读这两部经典的过程中,汲取养分,淬炼心性,以之指导人生,治国平天下。《大学中庸译解》正是这样一部力求深刻阐释这两部古籍精髓,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孔子、曾子、子思等先哲对话,领悟其思想之真谛的著作。 本书并非泛泛而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大学》与《中庸》这两部经典本身,旨在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译解与阐释。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古籍原文,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揭示原文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以及治世之道。读者将跟随本书,一步步走进先贤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为何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循序渐进的修养路径,又如何通过“诚之者,物之本也;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来成就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大学》作为一部关于个体道德修养、政治实践与社会治理的经典,《大学中庸译解》将重点剖析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开篇之语。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蕴含着一套完整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明明德”强调的是个体自觉地发扬自身固有的高尚品德,认识并遵循天理。“新民”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推广,通过自身的德行感化和引导他人,使其不断进步,达到新的境界。“止于至善”是最终的目标,即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道德与社会状态。《大学中庸译解》将详细解读这三个核心概念,分析其内在联系,并结合历史文献与现实生活,阐述其超越时代的意义。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大学》中“三纲八目”的修养方法论。这“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修养的整体框架;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 《大学中庸译解》会逐一解析这“八目”的内涵,例如“格物”并非仅仅是事物的研究,更是指要穷究事物变化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致知”是认识到自己所应当追求的真理;“诚意”是使自己的意念真实不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修身”则是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大学中庸译解》将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论述,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这八个环节相互依存,层层递进,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体系。 《中庸》作为《大学》的姊妹篇,则将视野投向了普遍性的真理和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大学中庸译解》会首先阐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中庸》的总纲。它揭示了人的本性来源于天,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而修养和践行“道”的教育就是“教”。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庸》的形而上学基础,强调了道德的根源在于宇宙的根本法则。《大学中庸译解》将引导读者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体察天道,遵循人性,将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自觉。 本书将特别关注《中庸》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 “中庸”并非是折中主义或不偏不倚的妥协,而是指在任何事物中都做到恰到好处、不过不及的状态,是一种合乎时宜、合乎情理的适度。 《大学中庸译解》将通过分析《中庸》中“七十子之异词也,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等论述,说明“中庸”是一种灵活而富有智慧的处世哲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佳选择。书中还会深入探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观点,阐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而非人人都能达到的平均水平。 此外,《大学中庸译解》还会深入解读《中庸》中关于“诚”的思想。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大学中庸译解》将详细阐释“诚”的两个层面:先天的“诚”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后天的“诚”则是人自觉地效法天道,做到真实无欺。书中将通过对“诚者,非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等经典的解读,揭示“诚”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慎独”在培养“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译解方式力求做到既忠于原文,又贴近现代读者的理解。 《大学中庸译解》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会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融汇贯通,从中提炼出最精华、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同时,作者也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恰当的比喻和案例,帮助读者跨越古今的文化鸿沟,真正领会先贤的智慧。本书的特色还在于,它不回避《大学》和《中庸》中可能被误读或被忽视的深刻内涵,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立体、深刻的经典解读。 《大学中庸译解》的目标是让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无论是希望提升个人品德,寻求内在的宁静与和谐;还是渴望掌握治家之道、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亦或是希望理解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深刻的指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人生指南,一次与古圣先贤的思想交流,一场涤荡心灵、升华境界的旅程。通过对《大学》与《中庸》的深入译解,本书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读者认识世界、改造自己、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罕见的“有力量的温和”。它没有一般学术译著常见的生涩拗口,也没有过度地口语化而丧失了原著的庄重感。作者的行文流畅自如,仿佛是信手拈来,但仔细推敲,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严密逻辑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他既能用现代人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义理剖析得透彻,又能恰到好处地保持住经典原著那种穿越时空的韵味。特别是那些长句的断句和语气的拿捏,都显得极为考究,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读起来竟也充满了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任务。

评分

阅读体验中,作者在注释和引文处理上的细致程度,真正体现了其学术功底的深厚。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作者不仅提供了现代的解释,还辅以了不同朝代(比如宋明理学时期)的权威学者的相关论述作为旁证。这种多维度的对比和参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词语多义性的理解,避免了将古代的语境简单地等同于今天的白话文解释。举个例子,某个关键的“德”字的阐释,就穿插了数个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侧重点差异,这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流变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脚注中对一些生僻字或典故的解释,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而又切中要害,绝无冗长说教之感。这种克制而精准的学术态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考察一座布满历史痕迹的古建筑群。

评分

这本书在对待“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它没有盲目地推崇古人的一切,也没有轻易地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去苛求古代的文本。相反,它似乎在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既尊重了经典的时代背景和其原有的解释体系,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可以超越时空、与当代人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学者的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本可以引导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的“心灵指南”。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如何从这些沉淀下来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而建构一个更坚实、更具韧性的个人价值体系。这种“为今人所用”的关怀,是这本书最动人心弦的地方。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章节编排,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似乎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罗列,而是建立了一种更为宏观的、结构化的理解框架。在目录中,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将复杂的义理拆分成了若干个可以独立思考的模块,然后再通过精妙的过渡章节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上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习惯了碎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在探寻古代思想的迷宫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种精心设计的逻辑流,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在运行逻辑,并将其以更符合当代人认知习惯的方式进行了重构和阐释。这种“体系化”的呈现方式,让我对后续深入阅读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片段的感悟,而是一个可以被内化的思想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雅致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了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质感,深沉的墨绿色调烘托出一种古朴的书卷气。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的部分,就能察觉到编者在排版和字体选择上的匠心独运。他们似乎深知,面对这样一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视觉上的舒适与逻辑上的清晰同等重要。页边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时的呼吸感,又为未来读者进行批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献的标注方式,清晰而有条理,即便是初次接触传统经典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上下文的线索,这无疑降低了阅读门槛。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化”层面,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本的现代性重塑,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深邃意涵。

评分

京东自营的图书还是值得信赖的,价格公道,质量还好,推荐!

评分

嗯,为了作业买的,但是质量没差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东京搞活动买了很多,不错,囤书成瘾,读书是病!

评分

很好,东京搞活动买了很多,不错,囤书成瘾,读书是病!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自营的图书还是值得信赖的,价格公道,质量还好,推荐!

评分

不错,正在用,物流很快,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