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璀璨國學,正知不絕,南師一脈,紹繼如縷見地、修證、行願,拈提精要,光耀韆古會通儒道釋,勤懇宣說,皆為眾人日月行邁,傾心相伴,惠澤不竭,今當典藏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捲,目前全的南先生著作匯集復旦大學齣版社全新校訂,隆重推齣!
颱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
依颱灣老古文化新版審讀校訂,南懷瑾思想體係的一次新的總匯!
中國大陸精準的南氏作品集!
中國傳統文化韆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齣,妙義宛然,等身著作,韆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齣,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套裝全12捲)》與原《南懷瑾選集》10捲本的差彆:
1.經颱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jia發行),與原十捲本閤並,厘定為十二捲,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捲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捲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颱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颱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瞭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捨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瞭刪改,這次據現狀作瞭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瞭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齣版緣起,並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捲本每一種著作的齣版說明,除瞭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瞭該著作的新版本情況。
6.齣於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瞭美化處理,封麵亦重新設計。
內容簡介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套裝全12捲)》是國學泰鬥南懷瑾先生(1918-2012)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齣版的全備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範圍,以時空論,乃古今中外。以現代學科分類論,乃文史哲。以傳統學術分類論,乃儒釋道,實則韆門萬戶,未有不涉及者。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十二捲不但是南懷瑾先生在紙麵所顯現齣的淵博如海之學問,有心的每一位讀者,更能從中體悟到南先生作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約之深邃麵貌。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韆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齣,妙義宛然,等身著作,韆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齣,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颱灣老古文化du傢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捲。復旦大學齣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捲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捲:《論語彆裁》。第二捲:《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捲:《莊子諵譁》。第四捲:《易經雜說》、《易經係傳彆講》。第五捲:《禪宗與道傢》、《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捲:《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捲:《曆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捲:《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捲:《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捲:《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捲:《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捲:《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圓覺經》是唐代華嚴宗奉習的一部重要經典。它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一捲,由唐代佛陀多羅譯齣。經中以佛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菩薩之請,論述瞭“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以及“修止”、“修觀”、“修禪”的修行方法。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說,他“禪遇南宗,教逢《圓覺》”,就是因讀《圓覺經》而悟教理的。之後,他撰寫瞭《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等著作,以弘揚《圓覺經》,《圓覺經》因此而馳名佛教界。《圓覺經略說》為南懷瑾先生有關《圓覺經》的講記,起初在佛教雜誌上連載,以後匯集成書。南先生在書中對《圓覺經》的原文進行瞭逐句、逐段的講解,變艱澀為流暢,化深奧為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定慧初修》收錄瞭南懷瑾先生所作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的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錶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捲,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年)譯齣。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瞭“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即“阿賴耶識”)為歸結點。《楞伽大義今釋》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齣)。全書深入淺齣,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彆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彆具一格。齣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
目錄
《圓覺經略說》 緣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7 大經之真僞8 佛陀多羅傳9 佛經翻譯在中國11 憨山大師注解《圓覺經》12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17 第一章文殊師利菩薩20 什麼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發起清淨心 發瞭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如何不墮入邪見 什麼是無明 什麼是空 無明妄想如何斷 第二章普賢菩薩45 初見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還修於幻 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脫 第三章普眼菩薩61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纔能開悟 第四章金剛藏菩薩85 眾生本來是佛,為何生起無明 無明眾生本有,何故復說本來成佛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嗎 第五章彌勒菩薩107 輪迴的根本是什麼 如何瞭脫生死,跳齣輪迴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彆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第六章清淨慧菩薩138 一切眾生和諸菩薩如來所悟得的道有無差彆 成佛是什麼境界 什麼是般若 什麼是涅? 什麼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薩167 成佛漸修的法門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幾種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觀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禪那 第八章辨音菩薩181 成佛之道有幾種修行方法 修止、修觀、修禪那如何搭配 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淨諸業障菩薩205 本性清淨因何染汙 什麼是我相 什麼是人相 什麼是眾生相 什麼是壽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脫 第十章普覺菩薩227 誰是善知識 學佛應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發心 第十一章圓覺菩薩243 如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可以隨便閉關嗎 為何要懺悔罪業 第十二章賢善首菩薩265 此經叫什麼名字 如何奉持 修習此經有何功德 誰來護持此經 《定慧初修》 修止觀與參話頭277 戒學277 定學278 慧學284 修定與參禪290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293 定慧影像296 參禪指月299 禪淨雙修調和論305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309 淨土三經的高下309 禪、唯識、淨土311 觀想和念佛312 大道廢有仁義314 禪觀略講329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329 靜坐的基本認識331 修證與方法332 六妙法門336 六妙法門止觀的認識與實踐340 念身法門的基本認識344 般若正觀略講353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353 盡無盡法門汝等當學354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355 如何瞭苦?首重觀想356 照見五蘊皆空357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358 般若就是無上咒359 色與空的問題360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361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63 教你一個咒子364 空裏談空都是空話364 五蘊一空依性起修365 無量法門誓願學366 觀與照是同是彆367 事理一定圓融368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369 境風吹識浪自有定盤心371 輕輕從心頭起觀372 講個禪宗故事373 苦由我來374 四大並沒有障礙你376 多消一分業377 不沾念378 生死本空379 見性解脫能所雙泯381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382 觀音法門略講383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亂400 淨土法門400 幾人得到瞭一心不亂401 與《藥師經》閤並參究403 全心全意的想念404 舉一則笑話406 臨終時的念佛407 自欺、欺人、被人欺408 心頭隻掛著這一念409 窮極呼天痛極呼父母411 “頑空定”的念佛法412 但持正念莫問黑煙413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415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417 《楞伽大義今釋》 凡例449 楞伽經大乘性宗頓教四十一法門45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451 捲一455 問題的開始457 大慧大士所提齣問題裏的問題465 什麼是識481 識的現象481 現識與分彆事識的互相因果關係483 如何恢復真識483 其他學派與宗教理論的批判485 一般哲學宗教思想的偏差487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489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491 心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492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證495 如何纔能覺悟自心501 成佛次第之道502 心物有無二見之辨504 虛空與形色的分析506 頓漸法門的指示509 法報化佛的三身內義509 兩種聲聞的境界511 常不思議與第一義的境界512 生死與涅?唯一心量514 五乘種性的分類516 無佛種性的一闡提之說518 五法三自性520 人無我和法無我521 誹謗正法的原因524 空、無生、不二、離自性相等的涵義527 捲二530 如來藏有定相和實體嗎531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534 意生身的境界535 心理狀態的分析539 言語理論的真實性543 關於哲學和邏輯學的幾個問題:同異、真假、虛實、有無、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547 禪的類彆553 什麼是涅?的真義556 如來神力和正修菩薩道的關係558 緣起性空的理論實際561 理論言語是根據什麼562 一切言語理論的原始562 萬有現象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566 三乘種性的基本原因567 種性的定義567 幻有的現象和定義569 自性無生的真諦570 自性的定義570 如幻的涵義570 名辭章句的文字理則572 佛為什麼隻說齣世法573 宇宙萬法無主宰非自然的道理574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577 兩種智覺的境界583 菩薩境界583 形而上的心物同體觀584 色塵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諦584 身心的五陰原理585 外道學派四種涅的辨彆586 八識的互相關係和心王的能所因緣587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則分類及其真義590 如何是佛法的真義和一乘道的道理596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齣世的597 捲三599 意生身的分類和原理600 五種無間重罪的反辭巧譬602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覺605 佛為什麼說生前的因果事跡606 佛證得什麼道和說的什麼法607 有和無兩種錯誤見地的分析609 宗通和說通613 心理意識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彆616 言語和語意620 識與智的差彆622 世間緣起的空見624 束縛與解脫都自一心627 自性空有之辨630 佛法宗綱的說明632 什麼是智慧的實相635 宗通和說通的意義637 世間言論文詞的辨證641 內學和外道的辨彆642 如何是究竟涅和各種外道不同的見解647 捲四651 證得如來和身心內外的關係653 真理的究竟歸屬是什麼661 言語文字和真理662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異同664 一切法無自性但覺自心現量665 關於諸法無常的分辨672 三界唯心心外無法675 大小乘入滅盡定的差彆境界677 大乘菩薩道十地境界的真義679 如來是否常住681 佛法是否常存682 唯識的精義684 四禪的滅盡定685 詳說“五法”等名相的內義689 三世諸佛的有無693 佛與恒河沙的譬喻694 生死的邊際何在695 刹那空和八識的現象697 六度的差彆目的699 關於佛的存在和佛法與唯識的幾個懷疑問題702 素食的理由708 八識規矩頌712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714 八識規矩頌法相錶722 八識規矩頌總錶 附:楞伽大義今釋問題係統錶
精彩書摘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纔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諧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問上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瞭一篇,卻忘瞭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鬍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裏,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瞭東西放哪裏,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錶看起來很寜靜,其實他腦子裏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睏難。釋迦牟尼佛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隻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瞭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乃在於求得專一。 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老師說不要問,記下來,將來有一天你們自然會懂。那時候心裏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瞭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瞭。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瞭之後纔會有定,定下來之後纔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纔能達到智慧的成就,纔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一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一個教派,信徒很多,他們拿一杯水,口裏咒子一念,手指一劃,便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很靈。我們小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裏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嚴禁泄露,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結果,學迴來瞭,什麼咒呢?就是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可惜我們一用就不靈瞭,為什麼呢?不信。從這裏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一不專一。還有道傢的止血咒也很靈,一念,血就止住瞭。當年我也去學,“東方一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足穿紅鞋子,一來血就止。”同樣到瞭我身上就不靈瞭,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以不靈。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纔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它起來,中間就空靈瞭,這纔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裏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裏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杆,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
前言/序言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南懷瑾選集(第10捲)(典藏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