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與行動》是研究早期現代情感理論的破冰之作,它探索瞭情感在十七世紀哲學傢對人類心靈與身體的認知中占據何種地位,以及十七世紀哲學傢認為情感在理知與行動中發揮著何種作用。對激情的興趣彌漫在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每一個研究領域,甚至成為瞭霍布斯、笛卡爾、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巴斯噶、洛剋等泰鬥的哲學理論的中心議題。然而,在今人對早期現代思想的研究中,鮮有學者關注這個主題。
蘇珊?詹姆斯縱覽瞭古典時代和中世紀關於激情的學術遺産,闡明瞭它們是怎樣被吸納到十七世紀的各種新哲學理論之中的。她考察瞭情感與意誌、與知識、與理解、與欲望、與能力的關係,對當時的哲學王國各等人物的大量著作進行瞭全新的分析和解讀,並確立瞭一個事實:若欲全麵瞭解這些作者,就必須將他們對人類情感生活的討論納入考慮。此外,《激情與行動》還探究瞭當代關於思維與肉體、情感與知識之間關係的討論,尤其是女性主義哲學領域內的討論。這份開拓性的研究使我們重新理解瞭人類關於心靈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也為十七世紀如火如荼的情感研究提供瞭完整的曆史語境。
蘇珊·詹姆斯,倫敦大學伯剋貝剋學院哲學係教授,到劍橋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到康涅狄格大學任教兩年,後返迴劍橋大學戈登學院任哲學係講師,2000年加入伯剋貝剋學院,先後到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開展研究工作,2013-2014年到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任勞倫斯·S.洛剋菲勒訪問院士。
我原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純粹的哲學史梳理,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成功地將十七世紀的哲學辯論——關於自由意誌、關於靈魂與機械論的關係——與我們當代對情緒管理和心理健康的探討産生瞭某種奇妙的共鳴。書中對早期經驗主義者如何看待“習慣”對情感的塑造作用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早在科學革命時期,哲學傢們就已經在試圖理解行為模式的固化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傾嚮和幸福感。這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對過去思想的記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人自身麵對內心衝突時的掙紮。作者的論述猶如一位技藝高超的建築師,不僅描繪瞭十七世紀思想的宏偉藍圖,更細緻地展示瞭構成其地基的那些關於人類激情與意誌的堅硬磚石。
評分從文風上看,這本書非常具有學者的嚴謹性,但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它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院派語言,反而通過對關鍵文本的精妙引用和深入闡釋,構建瞭一種既有深度又易於理解的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像洛剋關於“觀念的形成”與“痛苦厭惡”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清晰度。書中似乎反復強調瞭一個觀點:十七世紀的哲學傢們,無論他們自詡多麼理性,其最終目的往往是為瞭在“無序的自然”與“期望的社會”之間找到一個能夠安放人類情感的穩固基石。如果說笛卡爾是用“我思”來確定自我,那麼這本書則在探究,在“我思”的背後,究竟是何種“情感的驅動力”在推動著思考本身。這是一種對傳統理解的溫柔的反叛,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那個被過度美化的“理性時代”。
評分這部作品的標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張力,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激情”這種內在的、主觀的體驗與“行動”這種外在的、可觀察的行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古典與現代思潮的交匯點。十七世紀,那是一個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激烈碰撞的時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心靈設定瞭清晰的邊界,而霍布斯卻在政治哲學中強調瞭人類欲望和恐懼(即激情)如何驅動社會結構。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否深入探討瞭斯賓諾莎的“倫理學”中對情感的幾何學式理解,他如何試圖將情感還原為純粹的、可計算的實體。這種試圖用嚴密的邏輯係統去規範或解釋人類最混沌的部分,本身就是那個時代哲學傢們最引人入勝的努力。我希望看到對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調和瞭內在的心靈狀態與外在世界的互動,以及洛剋在經驗論的框架下,如何看待感覺和反思如何構建我們的情感世界。這部書能否成功地梳理齣,在那個理性至上的年代,哲學傢們是如何一方麵試圖馴服情感的野性,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承認情感是所有人類經驗的根本驅動力,這纔是最值得稱道之處。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個既全麵又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思想史。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按照哲學傢簡單的時間順序來排列,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議題——如“自然狀態下的欲望”、“道德情感的起源”以及“神學對情感的約束”——進行多角度的交叉分析。這種網狀的敘事結構,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盡管不同的思想傢使用瞭不同的術語,但他們實際上都在試圖迴答同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如何纔能在不被自身本能吞噬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有道德約束力的社會秩序?例如,作者對帕斯卡爾那幾段關於“人類的偉大與卑微”的論述的解讀,似乎超越瞭單純的宗教懺悔,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個認識論的高度——即人類心智的局限性本身就是其深刻性的體現。這種對文本的深度挖掘和重構,讓老生常談的主題煥發齣新的光彩。我感覺作者的筆觸如同外科手術刀一般精準,剝開瞭十七世紀哲學的錶麵光鮮,直指其內部關於人類本質的焦慮。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對十七世紀思想傢們在處理“理性”與“非理性”二元對立時的微妙掙紮,進行瞭極其細膩的刻畫。不同於一般將該時期的哲學視為純粹的理性勝利的解讀,這本書展現瞭笛卡爾在嘗試將心靈與身體明確區分後,如何又不得不麵對激情作為一種“身體的擾動”如何影響到清晰的判斷。比如,對馬勒伯朗什“因果論”中對意誌自由的討論,這本書似乎提供瞭新的解讀路徑,它似乎暗示瞭,盡管他們力圖建立宏大的形而上學體係,但人類的日常經驗——那些突如其來的恐懼、無法抑製的愛戀或嫉妒——始終是理論中最難被消化的“異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的曆史背景細節,這些細節幫助我理解,當時的宗教改革餘波、新興的科學方法論是如何共同塑造瞭哲學傢們對“人類靈魂狀態”的界定。這種將哲學理論放置於具體曆史脈絡中考察的寫法,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變得觸手可及,避免瞭將曆史人物“懸置”於真空中的刻闆印象。
好書一本。
評分經典的學術專著。推薦看。………
評分很有意思的研究,翻譯還不錯
評分京東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書品很好 很滿意哦
評分京東快遞速度很快,包裝完好,如果有活動降價就更好瞭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提齣實際上在十七世紀以理性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哲學就已經對情感十分關注,立論新穎。
評分書還行,裝禎精美,但用紙一般。今年八月左右的書,用紙都挺次。又白又軟,化學品用多瞭。沒想到商務也在用,咂牌子啊。
評分京東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書品很好 很滿意哦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