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

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传统文化
  • 人生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人生智慧
  • 散文
  • 精华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94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653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会通儒道释,勤恳宣说,皆为众人日月行迈,倾心相伴,惠泽不竭,今当典藏南怀瑾选集典藏版12卷,目前全的南先生著作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全新校订,隆重推出!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
  依台湾老古文化新版审读校订,南怀瑾思想体系的一次新的总汇!
  中国大陆精准的南氏作品集!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套装全12卷)》与原《南怀瑾选集》10卷本的差别:
  1.经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增入《庄子諵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讲演录》、《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与终站》五书(中国大陆独jia发行),与原十卷本合并,厘定为十二卷,重加校订,善为装帧,名之为典藏版以行世。
  2.对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进行重新审稿,首要的注意点即在书中的知识类问题上,众所周知,复旦版十卷本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南先生的演讲或讲课整理稿,兴之所至,难免有所不够准确之处,虽然经过台湾老古同仁的细心订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细的编校工作。
  3.在台湾老古的要求下,我们对复旦版和老古文化新版的全部不同处,进行了逐一核对。这些不同处,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取舍的,大概分为4种情况:(1)知识类不同,既有同一名词在说法上的不同,也有复旦版对老古版某些概念进一步的说明,有些进一步的释义工作,对大陆读者来说,的确很有必要。(2)义理不同。(3)根据当时社会思想状况,对书中尤其是宗教性内容作了删改,这次据现状作了一定的恢复。(4)主观增删,比如书中南先生带领弟子学习佛法时的仪式性内容被删去,其实影响了理解相关义理的完整性。以上四类情形这次均酌情予以恢复。
  4.重新撰写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并数易其稿,力图在新形势下,能尽量客观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们所能窥见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种著作的出版说明,除了交代该著作的背景外,也准确地说明了该著作的新版本情况。
  6.出于市场角度考虑,对典藏版的版式统一进行了美化处理,封面亦重新设计。

内容简介

  《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套装全12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du家授权,《南怀瑾选集》在原来基础上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代学术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具体书目为: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三卷:《庄子諵譁》。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修行方法。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说,他“禅遇南宗,教逢《圆觉》”,就是因读《圆觉经》而悟教理的。之后,他撰写了《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著作,以弘扬《圆觉经》,《圆觉经》因此而驰名佛教界。《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起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以后汇集成书。南先生在书中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定慧初修》收录了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楞伽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目录

《圆觉经略说》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7 大经之真伪8 佛陀多罗传9 佛经翻译在中国11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12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17 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20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普贤菩萨45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普眼菩萨61 如何正思惟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金刚藏菩萨85 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弥勒菩萨107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138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167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辨音菩萨181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205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普觉菩萨227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圆觉菩萨243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贤善首菩萨265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定慧初修》 修止观与参话头277 戒学277 定学278 慧学284 修定与参禅290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293 定慧影像296 参禅指月299 禅净双修调和论305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309 净土三经的高下309 禅、唯识、净土311 观想和念佛312 大道废有仁义314 禅观略讲329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329 静坐的基本认识331 修证与方法332 六妙法门336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340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344 般若正观略讲353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353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354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355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356 照见五蕴皆空357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358 般若就是无上咒359 色与空的问题360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61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363 教你一个咒子364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364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365 无量法门誓愿学366 观与照是同是别367 事理一定圆融368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369 境风吹识浪自有定盘心371 轻轻从心头起观372 讲个禅宗故事373 苦由我来374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376 多消一分业377 不沾念378 生死本空379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381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382 观音法门略讲383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400 净土法门400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401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403 全心全意的想念404 举一则笑话406 临终时的念佛407 自欺、欺人、被人欺408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409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411 “顽空定”的念佛法412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413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415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417 《楞伽大义今释》 凡例449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45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451 卷一455 问题的开始457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465 什么是识481 识的现象481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483 如何恢复真识483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485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487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489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491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492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495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501 成佛次第之道502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504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506 顿渐法门的指示509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509 两种声闻的境界511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512 生死与涅?唯一心量514 五乘种性的分类516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518 五法三自性520 人无我和法无我521 诽谤正法的原因524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527 卷二530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531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534 意生身的境界535 心理状态的分析539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543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547 禅的类别553 什么是涅?的真义556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558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561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562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562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566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567 种性的定义567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569 自性无生的真谛570 自性的定义570 如幻的涵义570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572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573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574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577 两种智觉的境界583 菩萨境界583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584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584 身心的五阴原理585 外道学派四种涅的辨别586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587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590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596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597 卷三599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600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602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605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606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607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609 宗通和说通613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616 言语和语意620 识与智的差别622 世间缘起的空见624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627 自性空有之辨630 佛法宗纲的说明632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635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637 世间言论文词的辨证641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642 如何是究竟涅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647 卷四651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653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661 言语文字和真理662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664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665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672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675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677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679 如来是否常住681 佛法是否常存682 唯识的精义684 四禅的灭尽定685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689 三世诸佛的有无693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694 生死的边际何在695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697 六度的差别目的699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702 素食的理由708 八识规矩颂712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714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722 八识规矩颂总表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精彩书摘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必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如来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单指一个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门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专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须修止,才能够有所成就,即使是画符、念咒,乃至邪门外道还是一样要修止。 止是把心专一起来,止又称专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应谐调而达到专一。不谈学佛学道,世问上的任何一件事,如学问、事业、技术、武术、艺术,若不专一,也不会有成就。 但是,专一很难,譬如读书或看小说,看完了一篇,却忘了前一篇,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又从头再看起,是不是这样?若真达到专一,则记忆力非常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清楚地印进脑海里,永远记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容易忘记,过去的事情记不起来,或者常常忘了东西放哪里,或是到处掉东西,这是心不能专一,散乱的缘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宁静,其实他脑子里思想没有停过,所以,奢摩他行之专一对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把心集中于一点,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会修成佛。佛说的话那么简单,可是谁都做不到,心不能专一,因此又说了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观想等等各种功夫,其目的乃在于求得专一。 中国《四书》中的《大学》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前我们小时候读书,老师教我们把这一段背诵下来,至于什么意思则不懂,老师说不要问,记下来,将来有一天你们自然会懂。那时候心里觉得很不服气,这是什么老师嘛!等到了中年以后,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谓“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如何明心见性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达到了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虑非指忧虑,而是思惟的意思,经过思惟才能达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明明德而明心见性。这个戒定慧的程序讲得非常清楚。 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还有一个更妙的用处。以前在大陆上有一个教派,信徒很多,他们拿一杯水,口里咒子一念,手指一划,便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很灵。我们小时候也觉得很稀奇,怎么嘴里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办法找人去拜门。学这些要赌咒的,严禁泄露,否则天打雷劈,五马分尸。结果,学回来了,什么咒呢?就是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可惜我们一用就不灵了,为什么呢?不信。从这里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语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变经》有云:“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灵不灵不在咒语,而在专一不专一。还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灵,一念,血就止住了。当年我也去学,“东方一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足穿红鞋子,一来血就止。”同样到了我身上就不灵了,这样念两下就会止血?不信,所以不灵。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须得止,才能发挥心念的力量。 佛经形容人的思想念头如同一条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条急流所淹没。学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不管河水多急多深,从中截断水流,就是说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后念不让它起来,中间就空灵了,这才叫作修止。 中国文化里形容一个人有伟大的力量、伟大的人格,处在时代的浪潮里凝然不动,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时代如何乱,他本身始终不为所动,他的人格永远是大众的标杆,如释迦牟尼佛、孔子、耶稣,这种人格的养成靠“止”。
……

前言/序言


《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是一套匯集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毕生智慧精华的珍贵文献。本书系南怀瑾先生学术思想与人生洞见之集大成者,涵盖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刻阐释。本卷作为“典藏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在呈现南怀瑾先生思想原貌的同时,兼顾其深度与广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文化汲取之旅。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学贯中西,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其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讲解风格,将原本晦涩深奥的传统经典变得鲜活而贴近生活,唤醒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其著作遍布海内外,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儒宗”。《南怀瑾选集》的出版,正是为了将先生的智慧结晶系统地梳理并呈现给世人,使其精神与思想得以广泛流传。 本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读者对南怀瑾先生思想脉络的理解需求。它并非零散的文稿汇集,而是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力求展现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议题的思想演进与深化。无论是对《论语》、《孟子》、《金刚经》、《坛经》等经典著作的解读,还是其对中国历史演变、人物评述的独到见解,亦或是其对人生修养、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皆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 本书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其将深邃的哲理与日常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南怀瑾先生的论述,绝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并结合现代人的困惑与需求,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引。他能够将《易经》的道理应用于现代管理,将禅宗的空性智慧应用于人生烦恼的化解,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融入个人品德的培养。这种“古为今用”的阐释方式,使得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活水源泉。 在儒家思想方面,本卷深入探讨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现代意义。南怀瑾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古训,而是剖析了这些概念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儒家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哲学。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他揭示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的精髓,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之中。他还会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关系,强调个人品德的修炼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佛学领域,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将显密教法的精髓加以阐释,使其普通人也能领略其奥义。他深入讲解了《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及《坛经》中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直指人心之法。他以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认识到“空性”并非虚无,而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真实存在。他还会结合现代心理学,探讨佛法在解决现代人焦虑、烦恼、执着等问题上的独特价值,例如通过观照呼吸、培养正念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同样是南怀瑾先生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道德经》、《庄子》等经典为蓝本,阐述了“道”的自然无为、柔弱胜刚强等哲学思想。他指出,道家智慧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以柔克刚,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境界。他会结合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解读“少则得,多则惑”的朴素道理,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精妙之处,教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除了对经典哲学思想的解读,本卷也收录了南怀瑾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见。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历史的演变规律,从微观的细节中洞察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他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历史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思想渊源。例如,他可能会分析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文化原因,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困境,以及不同时代思想潮流的演变轨迹。他的历史观,常常带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认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南怀瑾先生同样展现了其非凡的鉴赏力和深刻的解读能力。他能够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中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将文学作品视为理解人性、体悟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会将诗人的情感与哲人的智慧相结合,引导读者体会其中蕴含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 “典藏版”的定位,意味着本书在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上都力求精益求精,以体现南怀瑾先生思想的庄重与价值。每一卷的出版,都是对先生智慧结晶的尊重与传承。本卷在内容选择上,经过严谨的考量,力求展现南怀瑾先生思想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典藏版”的出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理解并受益于南怀瑾先生的智慧,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个人修养、人生智慧、社会责任等方面获得启迪。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南怀瑾先生的语言风格,既有古人的风骨,又不失现代人的幽默与风趣。他在讲解经典时,常常会穿插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智慧的光芒。他反对故弄玄虚,提倡直指人心,其论述往往直击问题的核心,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收获。它既可以作为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宗教、历史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提升个人修养、丰富人生阅历的读物。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其思想的魅力,汲取其智慧的力量。 总而言之,《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南怀瑾先生毕生对中华文化的深情与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阅读本书,不仅是对经典文化的学习,更是一次对生命智慧的探寻,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它将引导您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翻阅这套选集的内容结构,发现编者在内容的取舍和篇目的编排上做了大量的心血,绝非简单地将旧作堆砌在一起。它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仿佛是为读者设计了一条由浅入深的探索之路。我注意到它对特定主题的系列文章进行了整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某个特定的思想范畴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全局性的视野,而不是零散的观点碰撞。这对于理解南师思想的系统性至关重要。比如,在讨论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它能将不同时期的讲稿汇集一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了重复阅读和概念的模糊。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它不再是一本供人“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研习”的教材。这种体例上的创新,让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内容,变得更有条理和可追踪性。对于初次接触南师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导航图;而对于老读者而言,这种重组和梳理,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回顾和审视那些经典论述。

评分

这本《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带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书卷气,比起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平装书,简直是两个世界。我特地选了典藏版,就是冲着这个版本在纸张和印刷上的用心。每一页的排版都显得非常考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要知道,南师的著作内容之深邃,本来就需要一个沉稳的载体来承载,这本选集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气息。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细细摩挲一下书脊上的烫金字样,那种触感,仿佛连接到了那个时代大师的精神世界。说实在的,现在市面上出版的书籍,很多都忽略了“物”本身的价值,但这本选集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一件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觉得这不是快消品,而是可以放在书架上,传给下一代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里面收录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典雅”和“永恒感”。

评分

从阅读的感受上来说,这本选集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精神共振”效果,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进行长久的沉思。南师的文字,本就带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直指人心最深处的困惑。然而,在这样一本集大成的选集中,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讲座中的珠玑,被集中呈现,其力量感倍增。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地,俯瞰着整个思想的全貌,而不是被困在某个具体的枝节里。其中一些篇章,探讨的不是术层面的技巧,而是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命题,读罢后,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的态度。这种阅读体验是内向的、是自我反思的,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未曾正视的内在矛盾。这种震撼不是靠夸张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内容本身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历史厚度。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提问方式。

评分

与其他版本的文集相比,我特别欣赏这本典藏版在注释和校勘上的严谨态度。我们都知道,南师的讲课现场录音整理而成的文字,难免会因为口语化或时代背景的差异,出现一些需要解释的名词或典故。这本选集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在关键的地方提供了详尽的批注或参考,使得那些涉及佛道儒三家,或是古代典籍的出处,都得到了清晰的指引。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降低了理解的门槛,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频繁中断去查阅资料的烦恼。一个好的版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为读者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脚手架”。这本选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尊重读者的求知欲,同时也体恤读者在面对浩瀚传统文化时的局促感。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南师思想的敬畏之心,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扎实的学术体验,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南怀瑾选集(第10卷)(典藏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满足感——从视觉上的愉悦、触觉上的质感,到智识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触动。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可靠的精神伙伴。我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将它放在手边,尤其是在清晨或深夜,当外界的喧嚣沉寂下来的时候,翻开任意一页,都能找到一段恰如其分的智慧之言,起到“定神”的作用。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这种长期的陪伴和滋养,是很多畅销书无法给予的。它经得起反复阅读和对比,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试图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人来说,这套典藏版无疑是首选的、不可或缺的珍贵典籍。它体现了对“典藏”二字的最高诠释:不仅是收藏,更是值得用心传承和体悟。

评分

京东服务蛮好的,不错

评分

还是那句老话,送货飞快,书还是不错的,就是外包略粗糙,其他不错,准备开看了。

评分

另据了解,为配合图书销售,京东网上商城进一步扩大货到付款的范围,全国500多个城市将支持图书类商品的货到付款,未来这一范围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京东网上商城还会继续加速图书单品的完善,预计图书品类将迅速扩张到25万种。

评分

不错,这书非常好看……

评分

有时候呢,很庄重,看见盲人怎样、看见服丧的人怎样、看见穿了士大夫衣服的人怎样,都纹丝不差。但有时候也很和气随便,对着徒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大你们几岁就不敢说了,来来来,大家随意点,然后撇开治国平天下的高谈阔论,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也还是喜欢春天了,大家一起在河里洗澡,到山上玩,唱歌跳舞咏而归。甚至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连“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也说,还拿拐棍敲人家,挺好玩。

评分

三、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分

评分

南师的书,不需过多评价。

评分

本文分数 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