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書籍和圖書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愛書人 一部國外圖書館的發展史,及其在數字時代麵臨的種種艱難挑戰,令我們深思。西方書話大師尼古拉斯·A. 巴斯貝恩的書話精品。
內容簡介
“堅忍”和“剛毅”是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前兩座石獅的名字,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酷的日子裏,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總會在星期日晚間的廣播裏,用這兩個詞來鼓舞市民們熬過一個個黎明前的黑夜,迎接明天的曙光。本書中,無數的藏書傢、書商和圖書館人憑著“堅忍”與“剛毅”,在保存書籍文化的傳承上成就瞭不朽的功績。
圖書館作為“醫治靈魂的場所”,從最早的亞曆山大城圖書館開始便承擔著保存書籍和傳遞知識的重要作用。本書作者巴斯貝恩曆經十餘載,遍訪世界各大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等,為我們生動記錄瞭無數的圖書館人,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産所從事的堂吉訶德式的奮鬥……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A. 巴斯貝恩(Nicholas A. Basbanes),1943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曾任海軍軍官、記者和文學編輯,現居馬薩諸塞州的北格拉夫頓。1999年因寫就《文雅的瘋狂》一躍成為知名專欄作傢,被譽為“關於書之書的權威作者”。除本書外,其他主要作品有:《文雅的瘋狂》(A Gentle Madness,1999)、《瘋雅書中事》(Among the Gently Mad,2002)、《文字的輝煌》(A Splendor of Letters,2004)、《讀者有其書》(Every Book Its Reader,2005)、《版本及印次》(Editions & Impressions,2007)、《文字的世界》(A World of Letters,2008)、《關於作者》(About the Author,2010)等。
目錄
第一章 人民的殿堂
第二章 過去與未來的圖書館
第三章 在書堆裏
第四章 沉睡
第五章 妥善封存
尾聲
注釋
譯名對照錶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亞曆山大·瓦特梅爾(Alexandre Vattemare)名氣很大,超越瞭他最高的夢想;然而這位法國腹語錶演傢兼模仿藝術傢所追求的都是永垂不朽。他在演藝界被稱為“亞曆山大先生”(Monsieur Alexandre),他的模仿技巧能使人笑逐顔開、搖頭贊嘆不已。1839 年他到美國來旅遊,進行多次巡迴錶演,隨身攜帶瞭一本集錦冊,名叫“四海簽名錄”(Album Cosmopolite),其中包羅瞭歐洲各地仰慕者的題詞——題詞者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貝多芬、雨果、奧地利和俄羅斯的皇帝、土耳其的蘇丹,第一位題詞者則是畫傢蘭西爾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
亞曆山大先生名不虛傳,他在紐約市帕剋劇院的錶演座無虛席,隨後又到北美洲的各大城市繼續勝利進軍。盡管觀眾的反映令瓦特梅爾很高興,但他巡迴各地的任務卻並不是傳布他的名聲,他的國際聲譽已經很高瞭;他的目的是要提齣一個建議,要使“文明世界的智力財富得到同等的傳布,就像商業傳布物質財富一樣”。他提倡的具體內容就是“在世界的每一處地方建立免費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供所有的人享用。說得輕一點,瓦特梅爾是個與眾不同的古怪人物,但是他有愉快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1847 年他又一次來到美國,在首都華盛頓的眾議院大廳獲得瞭大批的觀眾。前總統、馬薩諸塞州的政治元首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給予他支持與祝福,使他帶著使命來到波士頓第一流的上層人士麵前。曆史學傢懷特希爾(Walter Muir Whitehill)說:這個“小傢夥帶著一股充滿精力的鏇風,降落到瞭”新英格蘭。瓦特梅爾麵對市長約西亞·昆西(Josiah Quincy )和波士頓市議會發錶講話,敦促他們把市內開辦的六十所小型專業圖書館加以閤並,建立為單一的公共圖書館。這個建議看來不容易很快實現。但是他仍然贏得瞭許多朋友,因為他帶來瞭巴黎市議會贈送的禮物——100 本書。作為文化的交流,這個禮物不算貴重,但現在它已經被視為“原始的藏書”,構成瞭美國第一所大型公共圖書館的核心。
1848 年3 月18 日,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法案,授權市政府在波士頓“建立並維持”這樣一所“市級機構”。法案很快得到州長批準,在1848 年4 月3 日成為法律,這一天便成瞭圖書館的生日。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第一任主席、美國現代圖書館活動的真正開拓者溫莎(Justin Winsor,1831—1897 )給這位法國腹語藝術傢他應得的評價:“不管我們認為瓦特梅爾是什麼人,是個熱心人還是更好或更差的人物,我們都必須承認他具有感人的活力;他促使美國一個州接連一個州接受他的建議。到1853 年,他已經把130 所圖書館包括在他的活動範359 圍之內。”從1847 年到1851 年,瓦特梅爾從法國把30 655 冊圖書轉送到瞭北美洲。
今天,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已經超過瞭麥當勞餐廳——最新的統計為16 090 所,藏書約為七億五韆萬冊,按人口平均每人2. 7 冊。瓦特梅爾開始他的倡議時,美國隻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彼得保羅鎮(Peterborough),桑頓·威爾德(Thorton Wilder )曾把這個美妙的社區寫進瞭他的劇作《我們的市鎮》作為模範。1833 年那裏批準成立瞭美國第一所由稅款支持的公共圖書館。然而,那時已經有瞭重要的圖書收藏。據一份詳細紀錄,19 世紀中期,美國已有694 所私立圖書館,藏書2 201 632 冊,分布在全國各地。統計顯示,瓦特梅爾在美洲巡迴錶演時,馬薩諸塞州有78 所私立圖書館,藏書共二十萬冊,“其他各州都不能接近這數量。”
1852 年6 月30 日,波士頓市長西維爾(Benjamin Seaver )請求一批精英人士組成的委員會開列詳細的要求,“為瞭建立公共圖書館,需要購買什麼物品”,並說明“保護這些物品的最佳方式”。一個月後,委員會寫齣瞭報告,今天被視為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的創始性文件。報告大部分齣自蒂剋納(George Ticknor),是哈佛大學的曆史學傢兼書迷。“他全心全意投入瞭這場運動,他的進步與開放精神大大超過瞭他的夥伴。”溫莎寫道。委員會強調指齣:市政府的職責在於為市民的智力進展提供“慷慨大度的撥款”。“大型公共圖書館作為完善我們公共教育製度的手段,是極為重要的。”
市政府的官員熱情接受瞭這份報告的最後文本,並將它包括在一批宣傳材料中,送到國外廣為散發,鼓勵外國人來波士頓投資。說來真是幸運的巧事,這包材料也送進瞭倫敦的“巴林兄弟”(Baring Brothers )銀行大樓,到瞭約書亞·貝茨(Joshua Bates )的辦公桌上。貝茨是在馬薩諸塞州生長的人,他和一般追尋‘美國夢’的人們相反,年輕時跑到英國去尋求名聲和財富,在成功的道路上做過許多工作,終於上升到當時最興旺銀行閤夥人的地位。1851 年10 月1 日,貝茨寫信給波士頓的首長,提齣捐助50 000 美元來實現圖書館的夢想,條件是捐款必須用來買書,在市政府拿到錢之前,必須有適當的建築來存放圖書。貝茨還堅持要求圖書館“對一切人完全免費,除瞭保存圖書的需要之外,閱讀不受任何限製。”他解釋道,這份禮物是“一個小小的迴報”。
為瞭報答我從你們城市許多友人那裏得到的信任與關懷。在一封信裏,貝茨錶示,他在波士頓“度過童年的貧睏經曆”使他有瞭捐贈禮物的想法。“我沒有錢,也沒有地方可去,在自己房間裏生不起爐子,也買不起書。度過晚上的最好辦法是坐在哈斯丁-埃塞德雷奇-布裏斯(Hastings,Ethedridge & Bliss )的書店裏,讀他們好意允許我閱讀的書。我相信,如果那時有溫暖光明的地方可以投奔,有可讀的圖書,我熟識的少年夥伴們幾乎全部會到那裏去過夜,去增進他們的智力與品行。”
懷特希爾在他寫的一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百年史中計算,到1956 年,所有捐贈於買書的錢約為一百萬美元。到今天,這個數字當然更多。貝茨規定他捐獻的五萬美元隻能買書,這就保證瞭圖書的迅速增長——薪金、修繕,其他各類開銷就必須另想辦法。在美國國內買不到的書,就由貝茨本人在英國或法國去尋找。不久之後,富有的波士頓本地人也紛紛捐獻齣自己的禮物,很多人效法貝茨的榜樣,把用費隻限於購買圖書方麵。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第一所大廈建於博伊爾斯頓街,1858 年元旦正式開放,當時的圖書數量為78 000 冊。新大廈的圖書容量為250 000 冊,對於今後藏書的增長可算是綽綽有餘,這是大傢一緻的想法。在開幕儀式上,傑齣的演說傢、政治傢兼教士埃弗裏特(Edward Everett,1794—1865 )發錶瞭即興演講,長達46 分鍾。埃弗裏特的演說比起他後來的一次長達兩小時的正式演說,可算是簡短多瞭。1963 年11 月19 日,為瞭紀念美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的犧牲者,他是“另一個”發錶悼詞的著名人物。然而,這位哈佛大學的前任校長的一個論點,假如二十年後他還活著的話,一定會感到很可笑:他環顧新圖書館的輝煌建築時聲稱,這些設備即使到瞭下個世紀,也能充分滿足全體市民的閱讀需要。
然而到瞭1878 年,擁擠的大廈已經沒有足夠的地方容納膨脹的圖書瞭。僅僅過去瞭20 年,藏書就增加到4 倍,共計三十二萬冊,全都在使用中。每天登錄齣藉的圖書就有四韆冊,每年的流通量為一百二十萬冊。到1895 年,第一幢大廈已經完全不夠用,因此被放棄瞭——博伊爾斯頓街上,麵對波士頓公園的原址,今天已成為著名的“殖民劇院”(Colonial Theater)——藏書被轉移到科普利廣場的雄偉大廈,設計者為紐約麥金-米德-懷特公司(McKim,Mead & White )的查爾斯·麥金(Charles Follin McKim)。麥金在意大利旅行時見到一所殿堂,以它為模型創建瞭這所長方形的大理石建築,中央是一個優雅的庭院。大廈位於波士頓市的後港地區,處在查爾斯河沿岸的填土造陸地帶,填土都是鄰近區域運來的。像數百年前威尼斯建造的漂亮建築一樣,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基礎是打進鬆軟泥土的木樁。在主要的入口處,六扇黃銅的大門上雕刻著代錶“音樂”、“詩歌”、“知識”、“智慧”、“真理”、“浪漫”的六個人物形象,是雕塑傢弗蘭奇(Daniel Chester French )的作品。門口的大廳內鋪上瞭佐治亞州所産的白色大理石地麵,中央通道鑲嵌著黃銅的花紋。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贊美寬闊的主樓梯“高聳壯美”,“黃褐色的大理石光彩照人。”樓梯拐彎的兩側平麵上,蹲伏著兩個獅子的雕像,由西恩那齣産的大理石製成,雕刻傢為路易·聖高登斯(Louis Saint-Gaudens)。他的弟弟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則雕刻瞭智慧女神米涅瓦(Minerva)的頭像,裝飾著主要入口的拱門。1888 年9 月28 日,大廈舉行奠基典禮的時候,奧立佛·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朗誦瞭他的詩篇:“讓光明進來吧,這所殿堂屬於人民。”
它確實成瞭人民的殿堂。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是美國第一所允許讀者把圖書帶迴傢的圖書館,也是第一所設立瞭不同部門的圖書館。1895 年,它為兒童開闢瞭專門的閱覽室。雖然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自納稅人,但是也不斷來自慷慨的捐贈人。麥金大廈的修繕費用主要依靠BPL 基金會的支持,這是個非贏利的“友好”組織,不但齣資改善瞭館內的分部製度,而且還支持購買瞭許多特彆的藏書。現在館內手抄本和珍本書收藏在國內名列前茅,僅次於紐約市第五大道與第四十二街交匯處的兄弟單位——紐約公共圖書館。
馬戈利斯生長在新英格蘭,曾在密西根州和科羅拉多州做過各種圖書館工作,最後1997 年被選聘擔任瞭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館長這個“夢寐以求”的職務(“夢寐以求”是他對我說的)。這項任命來到的時候,正好是圖書館生命史的關鍵時期:不僅僅要慶祝建館150 周年,而且有大量修繕任務要完成,還要在20 世紀結束之前爭取達到捐贈一億美元的指標。二十五個部門的活動都需要關心照料。然後,又突如其來地發生瞭水災,必須處理其嚴重後果。“我是個經理,又是行政管理者,有時必須當政治傢,還要當推銷員。我是個演說傢、籌款人、一個叫賣的商販。但是最主要的是,我把自己看成一條原則的體現者;這就是‘人人可以平等得到圖書;’我是一種觀念的提倡者;就是“人人可以在圖書館緻富”。不管你是誰,你的膚色怎麼樣,你叫什麼名字,講什麼語言,你祖先是哪個民族,你穿什麼衣服,你都可以到這裏來,而且發財緻富。”
……
前言/序言
序言
奧托·貝特曼博士(Dr. Otto Bettmann)滔滔不絕地談瞭幾小時,詳細地迴憶1935 年他怎樣從阿道夫·希特勒的瘋狂魔爪中逃瞭齣來,怎樣在美國建立瞭新生活,成為現代通訊工具的一位卓越的革新者。已經到瞭中午,該休息一下瞭。這位92 歲的傳奇人物,幾十年來以“圖片人”著稱的老者清脆地拍拍手掌,高興地說道:“行瞭,你們一定餓壞瞭,大傢吃點午飯吧。”
貝特曼博士創建瞭一個巨大的影像資料庫,把各種照片供應給書籍設計師、雜誌發行人、報紙編輯、廣告代理商、電視製片人,因此獲得瞭國際聲譽。他具有多方麵的興趣,還非常擅於講述;他寫過不少書談論各種消費品,談起文字的偉大力量更是精彩動聽。他又是技術高超的音樂傢,長於演奏巴赫的作品。我們從他的書房齣來時,我請求他為我和我妻子在客廳的小風琴上彈奏點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坐到琴鍵前,彈起瞭巴赫大師的一段美妙的小步舞麯。
後來,在佛羅裏達州比奇菲爾德海岸離他傢不遠的一傢海鮮餐館,貝特曼博士又詳細嚮我們解釋瞭他為什麼熱愛巴赫(他和巴赫的傢鄉同在德國萊比锡):“巴赫總是把我們帶迴到起點。我深信,上帝把他派遣到這個世界,是為瞭在混亂中建立一點兒秩序。貝多芬從來不做這類事情,他齣發以後就飛速地進入瞭外層空間。巴赫可不一樣,局限在自己創作的樂麯範圍之內,抓住一個主題不放,一切都在奇妙的秩序之中。”
我們坐瞭好一會兒享用午飯,愉快地用麵包屑滿足幾隻停在餐館外麵的桌上肆無忌憚的燕雀乞食。貝特曼博士又重新拾起剛纔放下的話題:
“上帝開始創造世界的時候做什麼呢?他從混亂中建立秩序。我從巴赫寫的一切裏感到這種秩序。他開始一個主題,加以發展,前後音質相同,精神相同。主題嚮前進,上升變化為各種形式,但總是迴到齣發的起點。”
我與奧托·貝特曼相會,觸發點是1995 年10 月《紐約時報》頭版登載的一篇長文。新聞標題是:“影像檔案被微軟的億萬富翁蓋茨收購”。
這是微軟公司董事局主席威廉·H. 蓋茨三世(William H. Gates Ⅲ)的又一項壯舉。蓋茨是華盛頓州貝爾維的私營科爾比公司所有人,這個公司進行瞭收購談判,據說是一項“數百萬美元的交易”。由於購買瞭貝特曼的檔案,這個世界上主要的用來運作計算機係統的軟件供應商將獲得充足的原始材料,也變成電子圖像的主要供應商。蓋茨還會增購其他資料。到2000 年,科爾比公司將掌握超過六韆萬張圖片。
蓋茨獲得的資料中包括貝特曼檔案庫於1990 年從國際聯閤通訊社和路透社購買的1 150 萬張新聞圖片。《紐約時報》的文章旁邊登載瞭幾張樣品:棒球大王迪瑪吉奧(Joe DiMaggio)親吻瑪麗蓮·夢露(MarilynMonroe),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亮齣他標誌性的V 字手勢錶示勝利,一隻垂耳狗傾聽RCA 留聲機聲音的經典圖片。圖片將要經過掃描,轉變為數字化圖像,在國際互聯網上供應給各方的商業客戶。
在這場大買賣的激動氣氛中,人們對奧托·貝特曼的關注都很有限。
他是來到美國的猶太移民,20 世紀30 年代就開始創建這項檔案瞭。上世紀每個時期的大事都對他的生活與世界觀發生過深刻影響。《紐約時報》
還在不重要的地方刊登瞭消息的附識,標題是“從一個觀點到1 600 萬張圖像”。文章記述瞭世界最大的圖片檔案怎樣從一個人的收藏中産生:
“收集圖片者奧托·貝特曼生於1903 年,齣身於萊比锡的富裕傢庭。父親是矯形外科醫生,把對書籍的熱愛也傳給瞭兒子。奧托早在十二歲時就在傢裏的字紙簍中搜尋積纍醫學圖錶瞭。”
3雖然這篇人物介紹寫得很簡短,但貝特曼博士一生的主要經曆已經很清楚,這正是我在本書裏想探討的問題:知識的傳授與保存,信息儲藏方式的巨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閱讀和印刷文字的無比尊重。貝特曼接受過曆史學的陶冶,曾在柏林的普魯士國傢美術圖書館擔任珍本書的保管員。
他首創使用一種新發明--用35 毫米萊卡照相機來拍攝德國國傢藏品裏的手稿。國傢社會黨掌權以後,把猶太人從重要崗位上清除下來,他就逃到美國。隨身攜帶兩大旅行袋,裏麵裝有25 000 張圖像,許多是他自己拍攝的膠捲底片。盡管他一生中拍攝瞭韆萬張圖像,但貝特曼始終堅信書籍在文明社會中占有首要地位。就我而言,《紐約時報》裏最好的消息是他還健康地活著,住在佛羅裏達,和過去一樣頭腦清楚。我們在電話裏互相認識瞭,幾周以後見麵,進行瞭兩天難忘的交談。
“中國人有一種說法,認為一畫抵韆言,但我並不同意,”他在第二次會晤快結束時這樣說,“我認為一詞抵韆圖。圖片是作為過去的信息來到我們麵前的,但是,沒有一幅圖片可以說是我真正所愛、感到滿足的,因為它總是錶麵的東西,缺少充足的內涵,非常膚淺,隻有閱讀纔使你深入瞭解這個世界。這就是書籍的力量。”
兩年多一點兒以後,正在我動筆寫這篇序言的那一天,消息從佛羅裏達傳來,同樣登在《紐約時報》上,說奧托·貝特曼博士因腎功能衰竭在博卡·拉同醫院逝世,享年94 歲,還說他是“圖片寶庫”的創建人,“寶庫的資料已滲透瞭美國文化”。幾星期前,我們還交換過信件,相約在佛羅裏達再次見麵;他說將“像親人相聚一樣愉快”,令我萬分欣喜。現在會見再也不可能瞭,但是這位文雅之士在1996 年對我談到巴赫,說他在混亂中建立瞭秩序,總是不斷迴歸到起點,是個藝術天纔……這些話永遠在我心中産生共鳴。
從我的研究工作開始,我就想在愛書人、藏書地以及書籍文化的編年史發展中尋求某種延續不斷的東西;曆史畫麵當然是不停地變化的,但是它必然要迴歸到哲學的本原。我在十五年前就開始這方麵的探索,企圖記錄下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對於占有和流傳某種事物的熱情:這個事物就叫“書”;我要記錄下人們怎樣韆方百計把我們曆史、傳統、文學的碎片保存下來。我研究的第一個成果是《文雅的瘋狂》,主要談的是收藏圖書的激情。在本書中,書被尊奉為一種象徵,理查德·德·伯裏(Richardde Bury)在《書之愛》(Philobiblon)中稱之為“思想的天賜食糧”;這本書繼續研究書籍文化的綜閤概念,重點講述為書籍文化獻身者的經曆與思想--不論他們是圖書館員、讀者、作傢、學者、製書人、書商、編目員、保管員、檔案員,還是收藏傢;講述書籍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我考察的題目也包括“書是怎樣構成的?”不論它是刻字的花崗石闆,是刻上楔形文字的烘烤泥闆,是紙草手捲,是棕櫚葉上抄寫的文字,是尖筆在羊皮紙上寫的文字,是金屬版麵在紙上印齣的文字,是激光掃描的光盤,還是把數據載入微小芯片上,再用銀幕顯示齣來。然而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書籍傳遞知識的作用上。
在大蕭條最嚴酷的日子裏,紐約市喋喋不休的市長拉瓜地亞(FiorelloLa Guardia)總愛用一個激動人心的詞語來結束他星期日晚間的廣播講話,為的是鼓舞聽眾熬過尚未見到曙光的黑夜。這位被人稱為“小花”的市長常用的詞語--“堅忍”與“剛毅”,確實在市民中間敲響瞭希望的樂音,使這兩個詞成為紐約市公共圖書館門前兩頭石獅子的非正式名稱。
自1911 年起,這兩頭用田納西粉色大理石雕成的獅子就威武地把守在第五大道圖書館的門外。不論它們是嚮外護衛著知識,還是嚮內獵取知識,在我看來,它們的形象都代錶著本書的主旨。
我在旅行采訪中積纍瞭寶貴的資料;當我的筆記超過韆頁的時候,愈來愈清楚的是,我必須把這些材料寫成兩本書,而不是一本。因此,《堅忍與剛毅》特彆關注我遇到的人物和地點,講述其中無比有趣的故事;下一部著作《文字的輝煌:變化世界裏書的永恒》(A Splendor of Letters: ThePermanence of Books in an Impermanent World)則集中討論有關的問題,並用故事來闡明問題。
詩人麥剋利希(Archibald Macleish)擔任過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永恒的圖書館:堅忍與剛毅之2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