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了近代日本天皇观的演变,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意识形态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范例。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天皇这一核心符号所展开的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讨论,展现了意识形态塑造的复杂性和持续性。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它没有仅仅局限于政治史,而是将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融为一体。例如,在分析天皇的“神格化”时,作者也探讨了神道教的复兴和改造,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这种将抽象的政治概念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的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深刻。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日本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开始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机制。
评分这本书中对二战后日本政治转型中,关于天皇角色定位的讨论,是我觉得最值得深思的部分。作者细致地梳理了盟军占领时期, 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与日本各界在处理天皇问题上的博弈。一方面,占领当局为了稳定日本社会,防止出现大规模动乱,最终选择了保留天皇制,但对其进行了“去神化”的处理,将其定位为“国家和人民的象征”。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的政治力量,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对这一结果有着各自的盘算和解读。左翼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推动民主化,甚至废除天皇制,而右翼则拼命维护天皇的地位,将其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书中对这些不同声音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遭受重创后,如何在一系列外部压力和内部诉求的拉扯中,重新寻找自身定位的艰难过程。特别是关于“和平宪法”的制定,以及天皇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让我对“和平主义”在日本的生根发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读了几天,虽然没完全读完,但书里对“大正民主”时期政治思潮的梳理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分析当时社会各界对天皇角色的不同解读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归为支持或反对,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各种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观点。比如,一部分知识分子试图将天皇从神坛上拉下来,赋予他更符合时代精神的“国家象征”意义,这其中不乏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学者。而另一方面,保守势力则极力维护天皇的神圣性,将其视为维系国家统一和传统价值的基石。书里引用的很多史料和当时的报刊文章,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激烈的思想交锋。特别是关于“神道指令”的演变,以及它在不同政治派别手中如何被解读和利用,这一部分的论述非常精彩。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近代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理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且具体,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为自己的信念而奔走呼号。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探讨近代日本社会中,国民如何被“教化”成对天皇绝对忠诚的个体这一点上,下了很大功夫。作者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追溯到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详细阐述了教育体系、军事训练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如何系统地将天皇的形象塑造成至高无上的存在。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教育敕语”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份教育文件,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将忠君、爱国、孝道等传统观念与天皇的形象紧密结合,从而塑造了国民的集体认同。读到那些关于学校里如何组织学生向天皇肖像敬礼,以及在各种庆典活动中,天皇如何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后来的军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昭和维新”前后的社会心理描写。作者没有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上,而是深入到普通民众和中下层军官的思想层面,试图解释那种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对“圣战”的狂热崇拜是如何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君万民”思想的分析印象深刻。这种将天皇视为全体国民之父的观念,在战时被无限放大,成为凝聚民心、鼓动战争的重要精神支柱。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日记、书信以及当时的宣传材料,展现了这种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如何成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信仰。读到那些描述士兵在战场上抱着必死的决心,因为相信天皇而无所畏惧的段落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情,既有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人性中那种极端信仰力量的惊叹。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的精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扭曲和升华,以及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评分其实就算一本书是用本国语言写的,许多读者仍然会碰上这个阅读层次的各种不同的困难。大部分的困难都是技术性的问题,有些可以追溯到早期阅读教育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通常能让我们读得更快一些。因此,大部分的速读课程都着眼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在下一章我们会详细讨论基础阅读,而速读会在第四章谈到。
评分忙着考研,尚未详细阅读,先给个好评,以后慢慢看。。
评分站在朱子学合理主义立场的竹山,虽然在鬼神的存在问题上与徂徕、春台观点对立,但在认为民间蔓延的宗教性信仰具有反秩序的潜在性这一点上,可以说他不仅继承了徂徕和春台的问题意识,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上面所述的关于朝廷改革的构想,也是为了对抗民间荒诞的宗教性信仰,他曾说,“因王室衰微,遂使巫祝之家愈盛,各类淫祠充斥天下”。
评分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评分成长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生命经过痛苦的仪式终于脱离了旧的躯壳,焕发出湿润而又新鲜的光泽,仿佛只要越过这个临界点,目光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会一直深入下去,终于有一天就会抵达那些黑暗的根须。很多年来,我坚信这一点,我的耐心像动物的冬眠一样长久。但是每过一年,我都感到往事在加重,而未来却在减少。我无法确定自己相对于那个临界点的位置,或许它尚未来临,或许它早已被轻松地逾越。 这个夏季过剩的雨水常常模糊我望向窗外的视线,无数透明的雨滴叠加在一起居然让世界变得如此晦暗。这正如人的生活与记忆。每一天迅速地掠过,几乎只容得下一个短暂的哈欠;或者,在很多天的早晨醒来,疑惑于时间的静止、环境的静止以及自身的静止。但是,这些透明的日子叠加在一起,居然也变成了浓得化不开的雾。来时的道路早已无法寻觅,只有记忆的筛子从远逝的岁月中过滤了层层往事,像一卷卷陈旧的电影胶片,展现在颠倒过来的望远镜那头。 因此,往事是残缺的,部分的,是一个人的生命遗漏下来的框架和草图,它总是像铁屑一样追逐着生命的磁石。正像我能够记得的童年:青藏高原上的城镇与草原,八百里秦川中的祖坟与血亲,它们总是构成一个奇怪的国度,梦中的我在其中过着当前的生活。所有的经历纽结成一团,那些自以为是的刻度与标记完全消失了。我在中学的教室里和大学时代的同学一起上课,而讲台上和蔼可亲的笑脸却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梦里,这一切是和谐的,是真实的,甚至有一些事情跃出了我的控制,和现实的记忆混杂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往事。这个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现实与梦影,清醒与迷醉,生活与回忆,这些正与反的人生碎片彼此依赖,不但不能否定一方面,而且都不能轻视一方面。 多少年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以往的生活像爬楼梯一样,受困于一阶再一阶、几乎永无休止的刻板规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忍受着自己内心的反叛,忍受着身体的疲惫。我告诉自己这种社会给人们制造的潜在规则总是要结束的,就像是注入瓶中的水,满了一定会溢出来。等到那时瓶子里的拘束生活终会结束,而我则必然喷薄而出,来到一大片风景迥异的辽阔天地。但我现在早已从那隐形的瓶子中漫溢了出来,却几乎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喷薄,只是安静地流淌下来,在无际的平原上化作了一脉溪流。
评分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随内文难读的程度有所不同,读者在使用这种阅读法的时候,多少会相当吃力。
评分站在朱子学合理主义立场的竹山,虽然在鬼神的存在问题上与徂徕、春台观点对立,但在认为民间蔓延的宗教性信仰具有反秩序的潜在性这一点上,可以说他不仅继承了徂徕和春台的问题意识,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上面所述的关于朝廷改革的构想,也是为了对抗民间荒诞的宗教性信仰,他曾说,“因王室衰微,遂使巫祝之家愈盛,各类淫祠充斥天下”。
评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也有复杂与困难的一面,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只是最简单的那一面。
评分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阅读的是一本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书也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