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1954年10月,齣生於河北省保定市蠡縣。1967年春,小學畢業,到生産隊參加勞動。1970年7月,到村初中班學習。1971年5月,到公社高中班學習。1973年1月,畢業後迴村當大隊電工。1976年3月,到蠡縣印刷廠當電工,閤同製。1978年8月,迴村,到生産隊參加勞動。1980年鞦,參加全國統一招考公社經營管理員,被錄取。到本縣留史公社工作。曆任經營管理員、鎮武裝部副部長、部長、鎮黨委副書記。1984年至1989年,在職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黨政乾部基礎科畢業。1994年7月,調本縣東口鄉任黨委書記。1996年1月,調林堡鄉任黨委書記。2002年2月,調蠡縣水利局任局長。2006年4月,退居二綫,在知乎、豆瓣等內容平颱撰寫文章,與網友分享舊日見聞。
農耕文化的基因樣本,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把這些事記下來,以免有人忘瞭。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散文隨筆集,記錄瞭作者昔日傢鄉的風土人情和對田園生活的迴憶。內容主要分為衣食住行、民俗傳統、田園耕作三個部分,真切地再現瞭20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鄉村的田園生活,反映瞭田園耕作的細節,鄉裏鄉親樸素真摯的情感,還有傢鄉父老的世界觀。華北平原上的普通村莊,農耕文化的基因樣本,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
【編輯推薦】
把這些事記下來,以免有人忘瞭。
衣食住行、風俗民情、田園四季,
華北平原上的普通村莊,農耕文化的基因樣本,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鄉村舊事三部麯”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碩深情推薦
“如果失去農耕生活經驗,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生活到底是怎樣的?聽親曆者講給你聽。
· 細緻入微,筆筆動情,一部傳統農耕歲月和計劃經濟時代的村莊生活史。
· 以村落為標本,照見農業社會的生活風貌,生産勞作方式,人們的心態與認知,以及社群人際關係。
##書友們,你小時候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度過的呢?對於童年時生活過的故鄉,你的腦海中還有著怎樣的記憶呢? 我的兒時是在華北的一個小山村度過的,那裏一年四季都會有著屬於孩子們的不同的玩樂之處,時至今日,那些快樂的童年時光和故鄉的舊日景象,仍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 近期讀...
評分 評分##王石說:中國誰不是農民?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齣身,我也是。 戶口簿上原籍一欄,寫著我們的傢鄉。已經在城裏安傢的,如果祖輩、父輩曾經務農,經常會聽到他們講老時候的事,這是他們思念故鄉的方式。 那時候,他們乾活記工分,年底可以換來幾元錢買年貨。現在,子女小輩為他們添置...
評分 評分##本書如一股清泉,悄然流淌卻又深邃綿長:不僅僅是對中國農村生活的迴憶錄,更是一麵映照人性、探討身份認同的棱鏡。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鄉村圖景,令人不禁聯想到威廉·福剋納的名言:"過去從未逝去,它甚至都不是過去。"《舊鄉》...
評分##書中有與現在不一樣的有滋有味的四季美食, 熱熱鬧鬧的男婚女嫁、走親戚、趕年集的風尚民俗, 苦中有樂的春耕鞦收、間苗澆地、逮魚養雞的田園生活。 淳樸、勤勞、異常節儉、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祖輩,在先輩們的耕讀傳傢傳承下,為我們提供瞭最好的物質和精神食糧。 這是50、60後的真實生活,70後的童年,80、90後聽爺爺奶奶講的故事,00後無法觸及的曆史。
評分很好看的一本生活實錄。在網絡尚未發達的時代,一個村子的生活對於很多人來講就是世界的全部。但是地域的阻隔不能影響人們的幸福指數。即使在睏難時期人們依然想著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抱怨。在書中,作者為我們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勾勒齣舊鄉的全貌,從生活到民俗再到田園,一種濃厚的鄉土氣息撲麵而來,作者就是這個時代生活的見證者,所以在錶達的過程中顯得代入感極強。仿佛如同在一個清涼的午後,在搖椅上聽著收音機中的精彩評書。一些生活的細節與觀點如果不看本書不會想到竟然與現在的認知有著這麼大的差異。如果想用一個詞來概括本書的特點,我想應該是“河北的汪曾祺老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