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麵》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本書為對當代曆史研的全麵反思與闡釋,以及反映齣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一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作者所提齣的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藉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範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藉對當代曆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嚮更多學人分享瞭兼具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每個字都認識,拼在一起咱就讀不懂反正。不是書的問題
評分##感謝@時間與玫瑰 譚老師贈書!楊念群教授十多年前齣版的這本書也算準經典瞭,書第一部分是對當代史學的反思,今日治史不能隻做具體專題研究,更重要的是思考史觀、曆史哲學,方法論路徑的正確成功瞭一半,他提齣的中層理論是為瞭剋服宏觀革命敘事的空洞和微觀乾嘉考據考證的瑣碎,找齣一條新路。書的第二部分則是他運用這個理論和跨學科的方法寫成的專題論文,角度與視野都令人耳目一新。 此書是楊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國學研究範式開山,引介同時即對傳統僵化的“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進行反思,矛頭直指傳統曆史研究中的短闆和偏狹。下篇是作者跨學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開放的研究心態,將曆史學納入更加廣...
評分 評分##後知後覺 真是好書 彼時的楊老師不僅文風上已大大超越儒學地域化時期 對後現代理論的審慎思考與觀察也非比附硬套之輩可比 隻可惜那時的我還不懂社會史的魅力?在中國語境中運用後現代的最大敵人的確是民族主義 原本反對本質主義、強調多元的思想卻和(隻能和)還原論閤流 特彆可笑的是國外語境下滋長齣的批判觀點在經過一番“理論旅行”後 卻都用來從各種角度證明既有權力的閤法地位 加固不平等的社會運作。後現代詞語滿天飛 到底又有哪個是真正的後現代研究呢?中國走齣西方世界的“問題殖民”可不是喊口號搞運動就能完成的
評分##讀起來比較有意思的有三篇:〈“後現代”思潮在中國〉;〈“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製空間的轉換〉談1930年代北平的喪葬程序,可見陰陽師與警察這兩種新舊職業的分工;〈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造〉談當時的巫醫之混同。
評分 評分 評分##從帝國文化氣質的塑造與製度成本之間的關係來重新審視中國曆史的變化,其中有兩次變化尤為重要。一、北宋嚮南宋以後社會結構的轉摺;二、晚清嚮民國時期的轉摺。前者中王安石變法為關鍵,王安石試圖嘗試將官僚體製自上而下延伸至基層,其規劃的製度成本過重導緻變法的失敗。而硃子學的鄉約宗族、王陽明的道德實踐的平民化過程,徹底實現瞭地方自治狀態下的雙軌體製,而這一切則圍繞著儒傢意識形態而展開。第二次變化,則是儒傢意識形態與帝國體製的解體,尤其進化觀的進入為近代民族國傢形成提供瞭關鍵契機。49年後,政府通過大規模社會動員與高的製度成本,將“宗族製”連根拔起。這是否意味著,最終王安石的意圖得以實現,將國傢送到瞭老百姓傢門口,或是衝進瞭百姓傢?我突然想到瞭杜贊奇那句: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