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約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哲學傢,也是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傢和哲學傢之一。
譯者:王太慶,著名翻譯傢。
柏拉圖對話著作中的兩篇,《卡爾彌德篇》所討論的主題是“節製”(sophrosyne)。 《枚農篇》的對話人物是蘇格拉底和枚農,討論的主題是“美德是否可教” 。蘇格拉底認為必先清楚“美德是什麼”纔能確定地迴答與美德相關的其它問題。
##1.格裏底亞認為:“明智就是做自己的事”,與蘇格拉底討論無果。 2.格裏底亞又提齣“明智就是有自知之明”。 兩人暫定“明智是一種學問”。 格裏底亞說“明智是關於自己的學問”。 蘇格拉底“明智的對象是什麼?” 格裏底亞“明智的對象既是其他學問,又是它自己本身” 蘇格拉底...
評分 評分##從《談談方法》到《裴洞篇》再到這裏,我已經是王太慶先生的一枚小粉絲啦~,王老師翻譯的人物下總有一股莫名可愛的氣息,收獲學習就是迴憶以及品德是不可以傳授滴。 是這兩篇短的可以,談論的問題卻很大,事關明智是什麼,明智的作用;美德是什麼,是否可以傳授。結局是可以預見的,蘇格拉底不斷地使用反詰法,到頭來隻是把格裏底亞和枚農問不會瞭,讀者始終不知道關於這兩件事的肯定答案。我本人對古希臘哲學實在興趣不大,而古希臘哲學很多...
評分 評分 評分##讀的是《柏拉圖對話集》中對應的兩篇。 把“柏拉圖對話”中的兩篇閤為一書。 《卡爾彌德篇》難得又少見地以蘇格拉底為第一人稱展開對話探討瞭“明智”,但最終似乎沒有討論齣確定的結果,隻是得齣:不管我們把明智的實質規定成什麼我們總是遇到一個無情的結論就是明智並沒有什麼益處。 《枚農篇》探討瞭“品德是否可教”,最後的結論是品德既非齣於天性,也不是可以傳授的,卻是由於神授而具有的,人們受賜而不自知。期間還提齣瞭“迴憶說”,即:學習的過程就是迴憶的過程。 讀的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瞭蘇格拉底的一貫的智慧與魅力,這是一種莫大的愉悅!
評分 評分##翻過..Bostock說Meno是早期作品,但我怎麼覺得不僅接續瞭早期蘇格拉底對話的問題(德性可教、哲學與政治),也有中期理念論與迴憶說的(對觀Phaedo和Politeia)部分,同時知識vs正確意見引嚮Theaetetus..相比蘇格拉底遭到質疑而引齣的著名幾何證明段落,假設方法(cf. Phaedo)引齣的德性與知識的討論纔可能是更加重要的。Anytus扮演的戲劇角色非常微妙,警告蘇格拉底,民主派意外和智者的對立。ps. 一個笑話:阿努圖斯和安虞鐸是一個人(Anytus)??
評分##卡篇討論明智,枚篇說美德,比起其他著作這兩篇隻是饒舌之作不值一讀。翻譯也可以革新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