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国内“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响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她”字的 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等。主编有《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新史学》第3卷)、《西学与清代文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明清之际西学文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1937年6月3日至4日,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主持下,请来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成员和少数民族人士等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蒙恬、汉武帝、霍去病、张骞、苏武、马援、窦宪、班超、诸葛亮、谢玄、唐太宗、李靖、李勣、刘仁轨、王玄策、郭子仪、李光弼、宗泽、韩世忠、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元太祖、耶律楚材、萨都拉、明太祖、郑和、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宋应昌、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郑成功、左宗棠、冯子材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文前特申明“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以我国历史久远,代有特起人物,故表而出之,藉作人群模楷,增强民族自信力”,遂有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决定出台。
评分##这书很一般。作者罗列出那么多汉族精英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只能说明汉族人士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加深,并不能说明全民真的认同了。事实上,从民国到现在,各种边疆民族的独一直很严重,说明“中华民族”的铸造是失败的,而不是作者说的成功。如果想说明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需要着重写写清末民国以来那些追求独的少数民族人士的言论和看法,而不是罗列如此多汉族人士的自我意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纵向梳理了晚清以降康梁、杨度章太炎、李大钊孙中山以来的“中华民族”观念,横向论证同一时期五族大同与五族共和、中国民族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一元多流相互竞争相互影响逐步深化的历史本相。不但重视袁世凯在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上的作用,更发现了是清末留日的少数民族最先从现代民族理念阐释了中国各族人民同为一民族共同体的现实。虽然近代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理解存在公民领土(政治学范畴)和族群血缘(人类学范畴)两种倾向,但很可惜的是,诚如“救亡压倒启蒙”一样,强调平等政治权力的政治学言说也被覆盖在强调文化统一历史延续的人类学范畴中,成为了至今边疆治理政策上的一大难题。黄老师的书可读性颇强,论证周密系统。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