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藤仁史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17-8-1 精装 9787303212996

具体描述

佐藤仁史,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师从日本明清史研究著名学者山本英史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出版专著有《太湖流域社會の歷史學的研究:地方文獻と現地調查からのアプローチ》(合编,日本汲古书院2007年)、《中國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會史口述記錄集》(合著,日本汲古书院)。

王汎森——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少从在地的眼光出发,讨论地方上的变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国家的变化。即使有,也都是从动乱时代的材料与状态着手,对于非动乱时代的状态了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谈近代中国乡土意识的书,便是由“下”而“上”出发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书,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而且尽力掌握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这些势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现实利益的,它们层层套叠又循环取利,构成了一幅色块斑斓的印象派油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明清时代地方社会变迁的“近代命运”。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把好手,从森正夫的“地域社会论”到滨岛敦俊的”三层结构论”,再到山田贤的“两个不安定椭圆理论”,杜赞奇的内卷化概念,对话对象很明确,思路也很清晰。落到结论上主要是民族国家的制度化下渗过程中造成了城镇和乡村的对立,城镇精英和乡区精英分别借用传统关系和现代性话语互相颉颃。

评分

##“本书考察江南地方县、市镇层级的地域社会如何接受新制度。乡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参与了新的政治机会和革命事业。本书在此进一步关注地域社会(县城、市镇、农村等)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接受新制度的情况,又在地域间、官民间引起了怎样的纷争,以及此时乡土是如何[以何种形式]被阐述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问题意识相当明确,可惜各章衔接略差。

评分

评分

##整本下来的总体感觉是从清末开始的地方自治其实是维持并不很久的权力转移。类似漕总这样的“胥吏”其实本来就相当于得到有司许可和默认的自治组织,但新的精英需要起来推翻他们,这造成了新旧之间的紧张。而办报办刊又是“新起”的士绅(他们需要将自己以往间接的权力变为针对地方的制度化的直接的权力)推行理想化社会的舆论造势工具,可以这么说,这群士绅是明确感受到来自外来世界危机的阶层,他们有被称为“进步”的理念,而不是像普通的胥吏一般安于旧有的秩序。但这个“新旧紧张”的自治进程很快也被掐断,紧接着就到了党国体制下的“新革命”,这不在此书的讨论范围内。按我的理解,士绅从胥吏手里夺权(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扭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国家民族振兴话语,这自然在党国一体的“政治实相”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评分

##本书从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以乡土出发的秩序构想、新文化和市镇社会三个面向,通过江南地域社会中市镇精英阶层的言论和行动,分析清末民初塑造出来的乡土意识及其特征。诚如多数乡土志和乡镇志异口同声地主张那样,通过涵养爱乡心来发扬爱国心。也就是在民族危机之际,为了“民族”生存,个人必须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观点,爱乡和爱国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前提,本质上毫无差别。这一主张的特征,与日本乡土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国家集权方向对比起来,就非常鲜明:中国乡土志编者几乎没有提到日本那样的主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