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译者简介:
京不特(冯骏,征修)。Jimbut / Jun Feng。生平简述:1965年生于上海。2000年丹麦国籍。现住柏林——哥本哈根。1986年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士。1999年欧登斯南丹麦大学哲学系文学士,2002年哲学硕士学位。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文集》的第七卷。全书论述了基督教的爱为研究对象,对基督教的“爱的隐秘生活以及它在它的果实之上的可辨性”、我们的“去爱我们所见到的人们”的义务、爱是律法之圆满、爱是良心的事情、我们的“去驻留在相互所亏欠的爱之债务中”的义务等。本书写作体现了作者作为基督教神学信仰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也体现了基督教学者对基督教的反思精神。
##简直是用爱思一针一线缝了巨幅的千里爱之图。这书的啰嗦令我感受到了王尔德的粗鄙,忍受冗长就是接受这本书的第一重挑战。 第二重挑战是跟随他披荆斩棘步入爱的至境。一边是心灵的折磨,譬如一次尝试理解他的一段话却使得我陷入了八小时无法停止地思考,身体进入梦游状态思维却把我钉在了他的十字架上,直到我承认真正的爱不会这么做。另一边是智性的安慰,譬如“爱凡事相信——但却从不被欺骗”这整一章节的极限讨论,他数次转身让我诚服“真正有爱心凡事相信的人是一个人所无法欺骗的”时,我无法被时间所带走的伤痛却被他带去了世间桃花源…… 与此同时的第三重挑战是我无法不时刻记住克尔凯郭尔说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我该如何靠近他的心灵,就需要如何学会离开他的心灵。这看起来可以像是处在一种迷醉之中却突然在瞬间里完全清醒。可怕的历险。
评分 评分 评分##或许这本书的良好伪装可以拿它在教堂布道,但心有灵犀的人可能会在每个星期天都为字里行间隐藏的辛辣讽刺(勉强用这个词)感受到如同荒芜已久的大地突然接受到清泉一般的颤栗,这个颤栗中有喜悦也有被“欺骗”之后自己解开结的豁然...第十二夜里那个解不开的结的原因,才是真正的欺骗。
评分一剂猛药,疗效显著。某一刻意识到了站远一点是好事。到最后我突然又怀疑起了自己过去的感受,那些人,那些书,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怀疑自己确实是没救了。但也许不是这样的。顺便:这翻译真舒适。
评分##「去愛」是義務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